首页 理论教育 乌申斯基的民族教育理论

乌申斯基的民族教育理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乌申斯基的这些改革活动再次引起当局的不满。乌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中,始终强调民族性问题。乌申斯基提出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用祖国语言实行教育。当然,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思想也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如把宗教和家长制也认为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第五节 乌申斯基的民族教育理论

康·德·乌申斯基(1823—1870年)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俄罗斯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1823年2月19日乌申斯基出生于土拉城一个小官吏的家庭里。从1835—1840年在诺夫哥罗得—谢维尔斯克文科中学就读,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积极阅读进步书籍,除法律外,他还热心于哲学、文学和戏剧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十分广泛。1844年大学毕业后,乌申斯基在雅罗斯拉夫法律专科学校任代理教授。他由于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受到当局怀疑而于1849年9月被学校解除教职。

1854年乌申斯基重新开始教育工作,从此也开始了教育理论研究,在《现代人》等杂志上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参加教育问题的讨论。1854年乌申斯基到加特钦孤儿院当俄语和法律学科教师,不久又担任孤儿院的学监。从1857年开始,他又相继写了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和初等学校的课本,1857年至1858年间发表了《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等文章。1859年改任斯莫尔尼女子学校的监督。在斯莫尔尼女校的工作,更加激起他对教育问题的兴趣。1860年写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的意义》,1861年编写、出版了俄语课本《儿童世界》。此外,从1860年起他还兼任《教育部公报》编辑,力图改变刊物的编辑方针,使一些具有进步性和适应实际需要的文章得以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在1859年至1861年的三年时间里,乌申斯基按照自己的教育观点改革了学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学制度:合并原来分立的贵族女子部和市民女子部,取消学生之间的等级隔离状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自然科学的教学科目,提高俄语的地位。另外,乌申斯基还为七年级以上学生举办两年制的师范训练班,增设教育学、教学法,并组织教育实习。他的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为俄国国民学校的教育工作、女子教育以及师范教育创造了有益的经验。然而,乌申斯基的这些改革活动再次引起当局的不满。在1861年末和1862年3月,他相继失掉了在《教育部公报》和斯莫尔尼女子学校的职位。

1862年7月至1867年5月,乌申斯基主要在瑞士度过。他深入研究了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并写作出《瑞士教育参观记》(1862年)、《祖国语言》(1864年),还撰写并出版了自己主要的学术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一、民族性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中,始终强调民族性问题。他把民族性思想作为他的教育学体系的主要基础和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他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祖国语言》等许多文章中都论述了教育的民族性问题。

(一)批判沙皇俄国的封建农奴教育制度

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明显的针对性,是对沙俄农奴教育制度及其“官方民族性”的有力反驳,是与沙皇政府那种维护专制制度、农奴制度和东正教统治的“三位一体”的“官方民族性”根本对立的。早在19世纪30年代,为了控制教育,沙皇政府教育部长乌瓦洛夫炮制出沙皇制度、农奴制和东正教“三位一体”的“官方民族性”,鼓吹教育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民族性原则。然而在教育实践上沙皇政府又奉行“全盘欧化”的方针,以德国的教育体系为标准,盲目仿效,完全无视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和俄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乌申斯基对此深恶痛绝,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性思想,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反对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沙皇政府“三位一体”的反动民族性,抵制沙俄贵族无视民族特点而一味膜拜外国的陋习。

(二)主张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肉体。他把民族性理解为每一个民族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积淀。一个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本民族的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本民族的特点和传统,和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本民族的需要之间密切联系。因此,“每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体系”[34],完全按照其他民族的办法不可能培养出本民族所需要的人才。乌申斯基认为“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自力更生”[35],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坚持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借鉴外国经验

乌申斯基还承认,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规律性的,一个民族的教育经验可以成为各民族的宝贵遗产,因此学习别国的有益的经验是必要的,而那种把俄国的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隔绝的主张是错误的。他指出,教育思想发展的成就,并不是一个民族的财产和专利,例如公共教育的思想、学校教学制度和各种教学法、规则等。但是,这些教育实践经验与成就必须按照本民族发展的要求来加以改造,以适应本民族教育的需要。

(四)强调祖国语言的教育和教学意义

乌申斯基提出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用祖国语言实行教育。他认为,祖国语言包含着本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特征,它把各代人都联结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同时,祖国语言又是最伟大的人民的导师。用祖国语言实施教育,不但能教得很快、很容易,而且还能教得很多,这是任何别种语言都做不到的。乌申斯基特别强调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是直接针对当时俄国的腐朽教育制度而提出来的。

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思想是19世纪中叶进步的社会思想。它成为在反对封建农奴制及沙皇政府的斗争中,以及在反对外国对俄国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教育上的奴役的斗争中最响亮和最重要的旗帜。当然,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思想也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如把宗教和家长制也认为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同时,乌申斯基的民族性思想中还强调了宗法观念包含了民族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

二、教育目的与任务

教学理论在乌申斯基全部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各个方面。

在对待教学任务的问题上,19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论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乌申斯基关于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见解主要反映在他对形式教育理论和实质教育理论所持的立场以及对古典教育的批判上。

乌申斯基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带有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却忽视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而实质教育论用自然科学学科、现代语及历史等社会科学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他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不但同等重要,而且可以在教学中统一完成。按照乌申斯基的理论,教学必须同时完成发展学生的智慧与能力和传授知识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认为教学还必须具有教育性,要实现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德行的目的。乌申斯基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论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的。

为了实现教育的任务,乌申斯基认为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必须给予学生关于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本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各学科及现代外国语,是必须教授的,同时也肯定了希腊语、拉丁语在摆脱中世纪经院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桎梏方面所起到的进步作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根本保证。另外,乌申斯基还指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世界观的形成不会是自发的。因此,两者的结合必须通过教师的指导,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最能影响学生德行修养。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乌申斯基将教学原则称为“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中涉及教学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教学的直观性、连贯性原则等。

乌申斯基认为必须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而主动的状态,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明白地掌握教材,那么教学必然是被动的。

直观性教育原则在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从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心理的特点出发,对这一原则进行阐释。他认为儿童一般是用形状、颜色、声音、感觉来思维的,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直观性的教学。这种教学不应建立在抽象的概念和语言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儿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基础上。他把实物、模型、图画、插图以及反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其他直观教具,看作教学的直观性的基本手段。同时,他还要求避免过分地迷恋于直观性,指出在教学中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必要性。

乌申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还应注意知识的连贯性。根据教学连贯性原则,乌申斯基提出教学时应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等。此外,他还提出,要实现连贯性原则,应建立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各种相应的制度,如定期招生等等,也是很必要的。

基于上述教学原则,乌申斯基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主张班级上课制度,班额应该基本不变,课业按照固定的课表进行,还把课堂教学形式分为四个类型:混合课,包括复习,考查已学过的知识和讲授新内容;口头和实际练习课;复习和巩固知识课;书面练习课,并指出上课时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另外,他还指出了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讲解讲述法,讲解以阐明道理为主,讲述以叙述材料为主,二者统一结合;谈话法,教师提出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乌申斯基还把知识的检查和评定,家庭作业、练习、读书指导等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师范教育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学校对人施行的“有意的教育”对人具有更“直接和强大的影响”[36]。在学校中,教师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员。学校教育完全通过教师对学生产生作用。他指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借助这些知识使学生形成他们的信仰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一个人的一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鉴于教师的作用如此重要,乌申斯基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教养与品质。他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懂得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儿童,关心人民的利益,并以人民性的精神教育儿童。乌申斯基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他在1861年拟订了《师范学校草案》,详细制订了培养小学教师的计划。他在计划中规定:师范学校应设在小城市甚至乡村;师范学生应是农民的子女;师范学生实行寄宿制;课程设置包括广泛的学科,有俄语、文学、算术、地理、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如前所述,乌申斯基在斯莫尔尼女子学校期间曾举办过两年的师范训练班。1870年,他还为师范训练班编写了教育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在大学设立教育系以培养教育学教师和中学师资的主张。同时,他还对当时俄国没有专门培养中学教师的教育机构的状况提出尖锐的批评。

乌申斯基关于教育作用与要求的见解具有很大价值。他的有关师资培养等的一些论述,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P21

[2]同上,P24

[3]同上,P27

[4]同上,P39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P43

[6]同上,P42

[7]同上,P43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P80

[9]同上,P55

[10]同上,P55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P108

[12]同上,P152

[13]同上,P110

[14]同上,P97

[15]同上,P215

[16]同上,P123

[17]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

[18]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

[19]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28

[20]同上,P117

[21]同上,P127

[22]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253

[23]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5

[24]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120、128

[25]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331

[26]《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59

[27]同上,P60

[28]《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81

[29]斯宾塞:《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P7

[30]《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101

[31]同上,P144

[32]《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161

[33]同上,P162

[34]郑文越编选:《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7

[35]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P465

[36]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P5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