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夸美纽斯12岁时成为失去双亲的孤儿,由兄弟会资助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1670年11于15日,夸美纽斯逝世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1592—1670年)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

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一个“捷克兄弟会”(由15世纪上半叶捷克反封建的扬·胡斯的信徒所组织,继承了胡斯派的传统,宣扬精神上的自我完善)会员的家庭,父亲是磨坊主。当时的捷克在经历失败的胡斯运动之后,已经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比较松散和分裂,帝国皇帝没有实权,实际权力掌握在三百多个大小领主或称诸侯的手中)的版图,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夸美纽斯12岁时成为失去双亲的孤儿,由兄弟会资助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十分厌恶,并产生了用捷克语编写出版百科全书以便在祖国人民中传播科学知识的想法。离开大学后,他担任兄弟会的牧师,主持兄弟会学校的工作。

1617年斐迪南继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禁止新教诸侯集会(此前,为了抵御以德皇为首的旧教集团的压力,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旧教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与之对抗),撤销先前给予捷克的自治权和信仰自由。此举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捷克人民掀起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但是,在1620的“白山战役”中捷克军队被“天主教同盟”军队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夸美纽斯在战火中丧失了全部藏书和手稿,并在战后的瘟疫中失去了妻儿。在国破家亡的悲痛中,夸美纽斯于1623年写出了揭露封建贵族滔天罪恶与天主教会极端黑暗的社会政治性文学著作——《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1628年,为躲避天主教对新教徒的迫害,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前往波兰避难。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同时,他还满怀爱国热情,为驱除异族,实现民族独立而积极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一方面著述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一方面积极探索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先后写成《语言和科学入门》(1631年)、《大教学论》(1632年)等论著。其中,《大教学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流行,从而使他成为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研究了“泛智”问题,并着手准备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泛智论”。这一研究得到了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1637年英国出版了他的“泛智论”写作计划,1639年又以《泛智的先声》为名再版,从此轰动了整个西欧。1641年,夸美纽斯受邀去英国研究泛智问题,由于英国内战爆发未能成行,随后转赴瑞典,在那里从事编写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的工作。后离开瑞典,辗转于中、西欧国家之间。曾任匈牙利首都教育顾问。在此期间,又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论著如《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泛智学校》(1651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3年)等。1670年11于15日,夸美纽斯逝世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一、教育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的永生作预备。夸美纽斯把“世间的生活”作为“永生的一种预备”,认为“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1],并指出“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2]。他承袭圣经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教育在他眼中就是向永生前进的垫脚石。他认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就是相应地在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前进”[3]。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夸美纽斯对现世生活所持的观点,与天主教僧侣们所持的观点相反,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也不把现世生活当成黑暗与罪恶的根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因此,人应该具有万物的知识,并能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总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有着很高的认识。他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4]。他认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5],对此还有着诸多形象而生动的论述,例如“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崽?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6]等。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对人发挥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因此,他认为少年时期的“青春岁月”是“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并且“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7]。另外,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是“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还能够“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扰和倾轧”等。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人们力所能及的。

二、“教育适应自然”问题

夸美纽斯终其一生都受到了“捷克兄弟会”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实行普及的初等教育,通过教育来杜绝社会的不平等的影响,因此他把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推广。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都有发展的天赋。由此出发,他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们是儿童才智的屠宰场,传授的全是无用的知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自然的秩序。如何更正这些弊端和缺点,夸美纽斯认为“必须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他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种秩序,即规律,人及人类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有其自然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8]。他援引了西塞罗的话:“假如我们把自然看作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并指出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求模仿它们。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维系着世界的结构以及诸多的细枝末节。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也在春天种植花木。同样,童年也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夸美纽斯还强调指出,教育除了要适应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外,还要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适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照顾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三、“周全的教育”与“泛智论”

夸美纽斯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并进而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是周全的”[9]。他强调,“周全的教育”并不是要“人人懂得(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周全的教育”旨在借助学校做到:“①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②学会语文;③形成诚笃的德行;④虔诚地崇拜上帝”[10]。“周全的教育”是夸美纽斯“泛智论”主张的进一步阐释。

事实上,夸美纽斯从17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泛智”问题。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泛智教育就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强调两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对此,夸美纽斯作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有时也把泛智教育称作“周全的教育”。夸美纽斯还具体地谈了泛智教育的三个特点,一是“认识事物”。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事物的原因,懂得真正有益地运用事物。二是“行动熟练”。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要求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充满活力、能够胜任一切事情并且精练而又勤奋的人,同时还要求青年在行动中表现出诚实的德性和对上帝的热爱。三是“语言优美”。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的地步。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以及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同时也符合了资产阶级广泛发展教育的要求。他还在《泛智学校》一书中为实现泛智教育、开办新型学校拟定了七年制的学校工作规划,并在匈牙利期间开办了泛智学校的前三个年级。不仅如此,他还在所编写的教科书的内容上体现“泛智”的要求。可以说,“泛智”思想在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中占有着核心的地位。

四、教育原则和方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这是他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他强调教学工作要有计划性,能够更有效地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且依据适应自然的原则予以论证,这些构成了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十分丰富的教学理论部分。其中有许多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后世学校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教学应坚持直观性原则。他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11],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12]。他还指出要借助实物、标本、模型或描述事物的图像等进行教学。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并详细阐明了直观教学和运用直观教学的具体方法。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他指出“自然从容易的进到较难的”[13]。关于如何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夸美纽斯的主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在教学内容上,要妥当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每一门科目则要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14]。在教材的安排上,要求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要仔细划分好,“使每年、每月、每时都有它的指定的工作”。此外,他还要求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按其认识活动的特点,首先从感观的活动开始,进行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最后才是进行实际运用的练习。总而言之,夸美纽斯要求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15]。夸美纽斯认为“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的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定的”[16]。因此,他强调有计划、按顺序进行教学,包括重视打好学习基础的正确见解。

(三)启发式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引用昆体良的话指出:“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这是不能够强迫的。”他认为,强迫学生学习功课,非但不能达到成人期望的结果,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害处。他还指出人的天性是渴求知识的,对知识是不会厌倦的,因此,他主张废除强制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学校成为“快意的场所”。另外,他还指出父母、教师、学校以至国家,都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习进行得容易而又愉快。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有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教育工作规律的正确主张,并被广泛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