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投资是战略投资

教育投资是战略投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投资是对发展主体和发展动力源的投资,具有长效性、根本性等特点,是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他热爱教育事业是因为在价值判断上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出现的滞后是致命性的滞后。二战结束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加大教育投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三)教育投资是战略投资

教育投资是对发展主体和发展动力源的投资,具有长效性、根本性等特点,是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便开始有剩余产品积累。在社会有了剩余产品积累的时候,将这些剩余产品优先用于何处,这是一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举办学校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国家财政举办学校的国家之一。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教育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著名思想家孔子毕身从事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他热爱教育事业是因为在价值判断上重视教育事业。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这段话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很稠密不禁称赞:“人口好多啊!”冉有问他人口多了,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应该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如果富裕了又该怎样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孔子在这里谈到了富而兴教,在当时,衣食足就可以称为“富”。孔子认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要大兴教育。稍晚于孔子的荀子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3]荀子还指出:“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4]荀子强调,教育在实现由“贱”到“贵”、由“愚”到“智”、由“贫”到“富”的转化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在15世纪之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保持着让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先进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当时的学校教育比西方国家发达。15世纪之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晚清政府花费数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的时候,邻国日本正勒紧裤带普及义务教育。仅仅在十余年后,晚清政府就不得不向日本捧出数亿两白银的赔款。这帮糊涂蛋宁愿后赔款也不愿先育人。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逼迫中国平均每人赔出一两白银。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心不忍,感到让中国赔得太多了,决定退还一部分赔款,但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退还的赔款必须用于办学而不能作其他用途,清华大学就是这样建起的。

往事不堪回首。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培养人的教育事业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根本。在教育方面出现的滞后是致命性的滞后。

二战结束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不同国家寻求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富有;二是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三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在实施第三种模式方面,韩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纪前半期,韩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韩国经济以严重摧残。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不到两年又爆发朝鲜战争,三年战争使韩国损失青壮年劳动力100万人,损失矿山、电力、公共设施30亿美元。1958年前后,韩国和加纳的经济发展水平几乎相等,只有几十美元。韩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持投资于人的战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普及六年义务教育,70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80年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90年代末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90年代初,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比加纳高出6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5年世界教育发展报告》中就曾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固有的法律系统及文化传播方式,基于这个原因,韩国的情况不能作为一种照搬的模式,可是它可以成为正在通向高度现代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具有同等人口规模的中等收入国家,例如西班牙、埃及或者菲律宾的榜样。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比较了韩国和加纳的发展历程后指出:“造成这种差异,有一半因素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必须抓紧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社会事业滞后,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凝聚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思考,概括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加大教育投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因为在一切发展中人的发展第一,人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不是为了人,我们何必要发展呢?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增长率高居全球之首,但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的许多指标处在世界后列,有些指标甚至位列世界末端,比一些贫困国家还要差。片面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高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发展必须“绕人而行”,而不能“离人而去”。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等文献中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只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才能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才能使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加大教育投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就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4年,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我国成功地承接发达国家传统工业转移,为了引进技术而让出了大片市场,但是,“世界工厂的工人们”所得到的仅是少得可怜的加工费、血汗钱,让出了市场并没有换来技术。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必须走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民素质是第一竞争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才能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教育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是对未来和前途的投资,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的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肢体经济”转向“智力经济”的必由之路。

有对土地的投入,才有五谷的回报;有对教育的投入,才有知识和人才的回报。

在2007年8月31日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7]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