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真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认真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定向招生、模块教学、订单培养三个环节。我们广厦学院从2005年起正式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学制为两年。”这无疑是对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院校的一次考验。

十、认真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定向招生、模块教学、订单培养三个环节。在诸环节中定向招生是基础,模块教学是关键,订单培养既是重要手段又是终极目标

建筑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省拥有建筑业企业4200家,其中特级企业8家,一级企业232家。全省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2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77.7亿元,继续保持规模和效益全国第一的良好态势,其中产值连续2年全国第一,实现利税连续6年全国第一。在上虞、东阳等“建筑之乡”,建筑业产值已占到当地GDP的20%以上。我省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占职工队伍总数的3%,职工队伍的素质已严重影响到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我省建设事业“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规划指出,要加快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即300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000名技术骨干、50000名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岗位,需要大批有理论、懂操作、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能尽快适应形势,培养出适应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高等应用型人才,以保证我省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满足建设事业发展对施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建设部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根据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的规定,从2004年起,在建筑施工(含市政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等4个专业领域,在全国选择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培训基地),与各地推荐的702个企业合作开展“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预计到2007年,相关职业院校可向建设行业输送毕业生23.8万名,提供短期培训130万人次,逐步缓解建设行业生产实践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我们广厦学院从2005年起正式实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2005年9月,已开设建筑工程专业,计划招收300名学生。这里,试从实践的角度阐述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要点。

(一)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实行定向招生

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学制为两年。”同时又要求:“发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在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优化教学与实训过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无疑是对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院校的一次考验。

既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高职建设类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又要“提高对社会和企业的应对能力”。这样的要求实在很高。一般来讲,承担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高职院校,大多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欠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学制缩短1/3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缩水,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在要作示范,要提高对社会和企业的应对能力。一个高职学院对社会对企业的所谓应对力,就是这个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具体可以落实到就业率和毕业生初试工资这两个指标上。

实践证明,可靠的生源质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证。生源质量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要强调的是,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并非单纯地指学生的高考分数,关键还是他们的技能水平。高职招生除面向普通高中外,主要还面向职业高中、职业技校和职业中专等“三类学校”招生。并且在招生过程中,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实行定大类招生。如2006年浙江省把“三校生”划分成17个大类。培养实践证明,对口专业的“三校生”在培养过程中,在技能培养方面,要比普高毕业生容易得多。因此,为了保证质量,实行2年制的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一定要面向专业对口的“三校生”招生。

(二)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推行模块化教学是关键

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改革原有的线性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并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技能素质培养与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

1.推行模块化教学

坚持“理论够用,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和非技能素质”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确立相关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与训练项目。把教学过程设计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反复循环的模块,按照认识论的规律,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法,使学生入学就到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认清职业岗位目标对自己的要求。对每一个“理论—实践”周期,设计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理论部分必须改革原有理论体系,依据职业岗位目标要求,对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删补,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同时,教学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模块(如应用数学)可运用到多个专业。按照具体专业的特点定出不同的循环周期和循环频率,如一学期理论,一学期实践;半学期理论,半学期实践等。

2.推行模块化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推行模块化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模块教学,实质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新整合。整合的标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关键是要按照有用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整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课自身的整合。应该坚持理论够用即行,尤其是2年制高职,要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如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力学课程,就有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重复繁琐,如果按老章程授课,势必浪费学生精力而收效甚微。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条例中规定,高职学生的实践课时必须保持在40%以上。这仅仅是个量化要求。如何在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一个需要进行大胆探索的问题。(2)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要将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用人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孰重孰轻?传统看法,总是学历重要,找工作,评职称,升职务,哪样不是某某学校毕业,什么什么学历。有些不是科研、教育等部门的单位招工也非本科以上不行。这种只重文凭不重技能的“唯有读书高”传统,正被经济社会所淘汰。随着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学历证书。如毕业生或实习生到上海浦东的建筑工地工作,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不行,相反学历证书就没有那么重要。据我院在浦东工地的实习生反映,当地建管部门只把职业资格证书关,对学历证书却不看重。并不是说学历证书不重要,但上海人更看重资格证书,这就是人家先进的地方,也是以后全国的必然趋势。因而,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专业,更应该重视学生资格证书的考核。要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兼顾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教学与训练项目或课题,在学生每完成一项教学与训练项目或课题后,适时组织相应职业(岗位)、工种的技能鉴定。有条件的相关院校应该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要按照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推动相关在校学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证书的原则及规定的程序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应该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3)技能素质培养与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从广义上讲,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质是一个人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做什么(技能、知识)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在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中,存在重技能素质,轻其他非技能素质的现象。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价值观、品质和动机等非技能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技能素质还要重要。因此,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专业,应该在加强技能素质培养的同时,重视非技能素质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道德教育养成事业。学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关键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才是立身之本。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神圣职责。无论是“专门人才”,还是“拔尖创新人才”,都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树立求真务实,踏实苦干,团结协作,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知识,有能力,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创新本领。良好的非技能素质,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是容易认识的,而其他非技能素质不易在面试时认识。因此,强调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以学知识、学技能为主,特别是随着“双证制”的推行,为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虽然我们强调以育人为中心,以德为先,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全员育人的模式构筑还在摸索过程中。如何在认识上和制度方面保证高职学生非技能素质的培养,如何处理好技能素质培养和非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三)抓好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必须走订单培养之路

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实行用人“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格,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实行订单式培养,关键是一个“订”字。这个“订”既是订购之订,又是盯人之“盯”。就是说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必须让用人单位牢牢盯住育人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职业技术院校则要牢牢盯住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建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参与合作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

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还必须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要紧密跟踪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