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工程的实施

保护工程的实施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3年由著名作家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现在这一保护工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1.启动:2003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身份向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3年由著名作家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提出这一工程,源于冯骥才对目前中国民间文化的忧虑:“各地历史民居在大批拆除,传统名称的街巷被开发商改成了‘意大利花园’、‘罗马广场’、‘威尼斯小世界’,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由南到北盖起的都是小洋楼。哪里还有中国的影子?”与此同时“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1]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

如今由冯先生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得到了大力实施。冯骥才提出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要从“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开展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民间文化地毯式搜集。这一工程不仅要将有关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出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工程广泛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现在这一保护工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如今,诸如中国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等,以及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都已展开。冯骥才说:“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无疑问地守望我们的文化。”[2]“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3]

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工作启动。时隔两年,2007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命名首批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霍庆顺、霍庆友、霍秀英,“泥人张”彩塑传承人张宇,“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等,凭借各自的传世绝技,名列其间。

目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2003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身份向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程需用10年时间完成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

2.抢救原因: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化的速度下,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或在速死阶段,而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半。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

3.抢救目的: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文化家底。

4.抢救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抢救文化是为拯救民族精神。

5.抢救工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即中国民间文学、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民俗。目前中国民间文学部分已经有了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今后十年的计划: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6.目前进行阶段:正在全面铺开。一方面是普查、登记、抢救,一方面与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进行保护。

7.目前参与人员结构:一是专家学者,二是人文学科学生中的志愿者,三是各地方文化工作者。

冯骥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出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将该工程正式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但是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呐喊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涉及整个民族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态度以及相关行动。

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需要立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宣传和教育,从政府部门着手,从青少年抓起,尤其要发动政府公务员、社会团体组织、民间志愿者和高校师生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中去,树立整个民族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希望能有更多的普通大众加入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行动中去,让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