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结束的方法

课堂结束的方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比较结束,能接通新旧知识间的信息联系,加大课堂信息量;能增强某方面认识的强度,拓展思维的空间;利于学生比较、判断能力的发展。借题发挥法即利用某些知识的特点,在结束阶段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结尾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反而使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久而久之,会淡化课堂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结束的方法

课堂结束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一)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即在学生认真研读了课文内容、对某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之后,于结尾处加以点化之法。它能引导学生进入高一层的思想境界,体悟深刻的哲理,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开掘教学的深度。例如,在学习了均值不等式定理img219img220(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之后,教师强调定理运用的三个原则。“一正”:两个数必须为正数;“二定”:两正数的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三相等”:必须注明等号成立的条件。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尾首回应法

尾首回应法即在课尾用一段与开讲内容或形式相呼应的方式结束。它能使教学结构严密,目的落实情况清晰;利于学生思维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在数列这一章的前言中,教材用国际象棋的故事引入,提出了如何求数列1,2,4,8,…前64项的和,给学生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在学生学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后,前言所提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比较拓展法

比较拓展法即渐近课尾时,联系学过的知识,从内容和形式上求同存异。以比较结束,能接通新旧知识间的信息联系,加大课堂信息量;能增强某方面认识的强度,拓展思维的空间;利于学生比较、判断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一课的小结,为了把教学内容引向深入,利用双曲线与椭圆的定义加以比较,发现离心率的变化范围分别是e>1和0<e<1,学生在比较分析范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e=1时曲线轨迹又是怎样的呢?这也引出了下一堂课抛物线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

(四)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即将前面的具体分析作高度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常用结束方法。该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增强对课文认识的系统化、深刻化,助其理清学习思路,把握学习重点,能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补写课堂笔记。运用要点:不能认为归纳总结是教师的特权,应将教师的归纳与学生的归纳总结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发现中归纳,在归纳中发现,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认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如“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节课的三种小结方式:

方式一: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双曲线的定义和四种标准方程,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逐一写出。”之后教师再加以概括。(通常学生需要4~5分钟完成。)

方式二:教师:“这节课由同学们自己总结,请归纳描述双曲线定义的文字语言和图像语言及四种标准方程。”由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方式三: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之后请各组代表发言,如有必要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点评:这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方式给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但教师很难掌握学生个体掌握的情况;第二种方式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易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但未必能使每个学生都独立思考;第三种方式属于小组合作学习,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便于取长补短派代表发言板书,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但比较耗时。

在讲解“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这节课时,我们做过教学总结的对比试验:一个班由老师总结,当然很有条理、很全面,用时间约3分钟。另一个班由学生每四人组成一小组进行总结,自然条理差些,每个小组总结也不全面,小组代表发言,用时6分钟,下课之后还有学生在讨论。但是,当日下午的自习课,从学生做练习的情况反馈,老师总结的班正确率为71%,学生自己总结的班则为86%。

(五)借题发挥法

借题发挥法即利用某些知识的特点,在结束阶段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数学知识中,不乏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理想追求等方面教育的好教材。运用得法,能教书又育人,能触动学生心灵,使其将数学知识与做人自觉结合起来。例如在数列求和的应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背景问题,某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引进了许多化工纺织企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同时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政府为了整治本地区的环境,开始对企业的污染源加以治理,根据现有的污染区域进行规划,要求企业逐年递减排放污水,修建污水处理站并投入使用,费用逐年递增投入(提供相应的数据),试问几年后才能净化本地区的污水环境。问题通常转化为数列求和模型,比较容易解答。此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发表一点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六)悬念探究法

悬念探究法即借助学生尚存的疑虑、激发出的学习热情、深入探讨的兴趣等,将课内学习巧妙牵引到课外和社会的结束方法。此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数学学习的范围和深度。例如在“抛物线”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等知识,并不感到困难,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悬念问题”:同学们此前已经学习了双曲线,请问抛物线的图像与双曲线图像的一支有何区别?此言一出,学生显得兴趣盎然,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下课了,学生还思绪不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欲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抛物线、双曲线更加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一悬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良好条件。

(七)自然结束法

这是最简单的结束方法,当时间紧迫或教学内容其义自明无须多言时,一句话:“这节课就到这里。”立即下课,毫不拖泥带水,十分干脆利落。当然这种方法不能经常使用。因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结尾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反而使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久而久之,会淡化课堂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八)复述记忆法

复述记忆法就是教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复述一遍,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种方法能迅速指明要点,节省时间,易于控制教学进程。一般适用概念较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任意角的概念教学中,包含有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角等概念,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于混淆。在举例讲解和练习后,若能加以梳理,复述一遍,则能达到澄清概念、醒人耳目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