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精彩课堂常用的方法

打造精彩课堂常用的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步骤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课堂气氛的创造上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别致的问题往往会创造出独特的课堂气氛来。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课堂提问更是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互动方式,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二节 打造精彩课堂常用的方法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步骤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课堂气氛的创造上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如果说课堂导言已经创造一种课堂气氛,那么课堂提问则要巩固和发展这种气氛。新颖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创造出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气氛。另外,课堂提问还要讲究别致。别致的问题往往会创造出独特的课堂气氛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新颖、别致的提问激活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以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此外,课堂提问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打开知识的大门。

经典案例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不但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流露。下面是王冬英老师和刘宝丽老师教“小狮子爱尔莎”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提问和把握课堂提问时机的重要性。

在第一次教“小狮子爱尔莎”一课的课堂上,王冬英老师以观看狮子独立捕食的录像导入,然后问学生:“看了录像,你想用哪几个词或哪句话来说一说狮子?”“狮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提问:“录像中的狮子是凶猛的,可爱尔莎在‘我’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围绕教师提问默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想,有的边读边画,在充分思考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谈起自己的看法来。当学生谈到“……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撒娇似的吮着我的大拇指,用头舔着我的膝盖,鼻子里发出轻轻的哼声”时,王老师问:“你们平时是怎样在父母面前撒娇的?”一个学生回答:“我让爸爸给我买东西爸爸不答应时,我会拉着爸爸的手,边甩边说‘爸爸,我要嘛,我要嘛’。”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因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

在第二次教这篇课文时,王冬英老师对教学环节和流程作了较大改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朗读课文。在初读感知的环节里,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难读或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谁愿意把想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1:我喜欢这一句:“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转。”

老师: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同学再来读一读。(学生2读了该句)

老师:比较两位同学读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3:我发现学生2读得更有感情一些,他读出了小狮子的可爱。

老师: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老师:还有哪些同学有其他的句子想读一读?

学生4:我觉得这一句很难懂:“我用鞭子着(zhe)实教训了他一顿。”这一句中的“着(zhe)实”读起来很别扭,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5:这个词读“着(zhao)实”。

老师:是的。还有没有其他难读的句子?

可见,王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课堂讨论。并且设置的问题目标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王老师没有改正学生的错误——“着(zhao)实”,使学生没有及时获得正确的知识。

在刘宝丽老师第一次执教“小狮子爱尔莎”的课堂上,学生围绕刘老师提出的中心问题“爱尔莎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呢”分析理解课文。读到爱尔莎“洗澡”一段,“它看我蹲在河边,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我扑倒在地上,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时,教师问:“看到这种情景,你觉得他们像一对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像朋友、像母子、像伙伴、像亲戚,甚至词不达意地说“像子女”。接着学生往后分析到“换牙”段,“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教师又发问:“此情此景,他们像一对什么?”学生答:“像母子。”

刘老师前后几次提出“他们像一对什么”的问题,使课文分析或学生体验情感有迂回现象,也由于这个问题在“洗澡段”出现不够恰当,导致分析效果欠佳。

第二次执教时,刘老师以“你喂养过小动物吗?你给它取过名字吗?”导入新课,三位学生分别做了回答,喂过小兔子、小鸭、小狗,学生有的聆听,有的偷笑,气氛轻松活跃。

在分析到爱尔莎抓伤驴子的内容时,教师问:“‘我’是怎么训斥狮子的呢?”

学生1:边挥鞭子边说:“我叫你欺负人,我叫你欺负人!”

学生2:爱尔莎呀,它可是我们的好伙伴,你伤害了他们,谁给我们驮行李呢?以后可不许这样了哟!

在分析作者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二者难舍难分时,教师问:“三年来,他们已经情同母子了,可是为什么又面临这种分别呢?”学生答:“爱尔莎是野生动物,大自然才是它的家。”“作者越是爱爱尔莎,就越是应该把它送回大自然。”

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没有主动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王冬英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的提问能够把握住时机,堪称绝妙。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文章的关键。将文章的所有问题归为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将其余牵引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刘宝丽老师在第二次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也很好,抓住了重点,适时地将学生导入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如果提问方法用得不妥,就很难起到它的作用了。如王冬英老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阅读方面的理论,她不知道读通读顺课文是初读时的基本目标,而“有感情”则是在学生分析、感悟文本时逐步做到的,而且她没有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错失了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良好时机。刘宝丽老师在提问时,使课文分析有迂回现象,这属于教学事故,是提问法没有掌握好。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有序发展。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拓宽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课堂提问更是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互动方式,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辩论培养探究精神

辩论赛,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应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可以说,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表达,都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且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多多培养并锻炼学生,让他们在辩论中学习和成长。

有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也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我们手头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具体来讲,课堂中组织辩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首先,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讨问题,精力集中,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发展。其次,能促使学生对问题或不同见解进行深入思考。再次,学生要想在辩论中指出对方的错误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必然要深入地搜索大脑中相关的资料、知识等。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最后,能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在辩论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经典案例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数学室主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教学设计十分精妙,令人耳目一新、赞不绝口。

吴正宪老师在讲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深化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每份各占1/2。”

结果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吴老师没有简单作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

吴老师:“各位同学注意了,认为这道题正确的同学请到我的左边排好队,认为是错误的同学请到我的右边排好队。”

于是全班学生走到台上,分成左右两队,但还是争论不休。

吴老师:“现在我们把认为正确的队作为正方,认为错误的队作为反方,我们来进行一场辩论,看哪一方更能说服对方。先请正方同学推选出两名代表,向反方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请反方同学推选两名代表向正方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名学生,吴老师给他们一张圆纸片。一名学生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反问反方:“我们把这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一份难道不占它的1/2吗?”

反方同学一听便沉不住气了,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

反方学生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片,向正方学生示意:“我们也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吗?”

两队各持己见,僵持不下。于是,吴老师说:“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里去。”这时正方大多数同学站到了反方那边,但还有两名同学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于是吴老师问他俩:“你们不服,还有什么理由吗?”

这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分法后说:“这道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了,难道不占1/2吗?”

但一名反方代表也在出示了自己的分法后反问:“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是题目里并没有说是平均分呀!难道我们不是分成两片吗?你们说,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吗?”

吴老师说:“看来是否是‘平均分’确实很关键,能不能占1/2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刚才的辩论中,反方抓住题目是否‘平均分’这个关键点,一举攻破了正方的观点,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老师要感谢你们。”

反方学生齐道:“不用谢。”

接着,吴老师向反方同学鞠躬,并请反方同学回到座位上。

吴老师又转向正方同学,握住正方最后两名学生的手说:“老师也感谢你们,正因为你们提供了错误的判断,才使得大家对出错的原因有了分析,对分数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你们!”

正方两位同学表现出不好意思的神情,但同样齐说“不用谢”。

听后,老师和学生们便都笑了,显然,这种笑是善意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

这场辩论中,到底谁对谁错,吴老师没有直接、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将思索权和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引导着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中明晰事理,这比起简单的“以势压人”、强制灌输的方法要明智、高明得多。

案例分析

吴老师看见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并没有直接作出评断,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势必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揭露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辩论结束的时候,吴老师还及时对其进行了评价,对“胜利者”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失败者”作适当的安慰与鼓励。不挫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并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始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使课堂时刻体现出人文关怀。

我们知道,“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赛提供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满足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心理,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相互辩论的过程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同时,辩论活动使学生的口才、机智、渊博的知识等优点充分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组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富有挑战性的场所,是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转变观念,积极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在关爱中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深入学生之中。教师可以不断改变课堂活动的方式,例如口答、抢答、分组讨论、练习、活动、数学游戏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情境,带动大家积极加入,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每一次课,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提高、发展。

经典案例

以下是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在教授小学生“平均数”课前与学生交流的精彩片断。

老师: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呢?

学生:老师,您姓詹,全名是詹明道,我们应该称呼您为詹老师。

老师:唉!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学生:我是看到大屏幕上的介绍知道的。

老师:很高兴认识你这个善于观察、勇于发言的小朋友,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老师名字的每个字,思考一下,老师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老师起这个名字,包含了他们对我的什么感情?

学生:我认为“詹”是姓,没有明确的意思,“明”是明确、懂得的意思,“道”是道理的意思,我想您的爸爸妈妈给您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您能好好学习,多明白一些道理,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老师:来握握手,太棒了,真高兴认识你这个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小朋友,你说得很有道理。

学生:我觉得“明”还有光明的意思,“道”还有道路的意思,我猜想您的爸爸妈妈给您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祝福您、保佑您从小到大一直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老师(激动地说):真了不起!你真是一个善于创新、明白道理的小朋友,其实老师的爸爸妈妈给老师起这个名字确实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体现了他们对我的感情和对我的祝福!其实你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爸爸妈妈一样,对你们也是这样的感情。

老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套圈。

老师: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让我们做个套圈比赛的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学生(兴奋地说):太好了。

老师:下面我来说一说比赛的规则:一是请男、女生各一名参加比赛,在等距离的情况下每人套8个圈;二是请男、女生各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套中的成绩,男生统计女生的成绩,女生统计男生的成绩,我们要做一名公正的小裁判;三是其余的同学做拉拉队员,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名文明的观众。

学生进行第一轮比赛,男生套中5个、女生套中4个。

老师: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学生:男生赢,因为男生套中的多。

老师:让我们以掌声向男生代表队表示祝贺。

老师:女同学们,你们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

学生:想。

老师请另两名学生进行第二轮比赛,男生套中4个,女生套中6个。

老师:第二轮是哪个代表队赢?

学生:女生赢。

老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女生代表队表示祝贺。

老师:经过两轮激烈的比赛,综合起来看,究竟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样裁决的?

学生:男生一共套中了9个,女生一共套中了10个,所以说是女生赢了。

老师:这位同学用比总数的方法裁决出是女生赢,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公平。

突然有一名男生说:不公平,我认为是平局。

老师:噢!你能不能说说你认为是平局的理由呢?

学生:按照乒乓球比赛规则,只比哪个队胜的局数多,而不看哪个队赢的分数多。

老师: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学生:有道理。

老师:真是太精彩了,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同样的比赛,用不同的规则去衡量它,就会有不同的比赛结果,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

案例分析

詹老师一开始就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对名字的讨论,营造了活跃、轻松、自然、融洽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注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詹老师所选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使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公正文明地做人,使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此外,在游戏中詹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尤其是在知识性枯燥的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有些游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激励学生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和了解自己;有些游戏带有表演合作的性质,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活动。

通过教学游戏,在快乐中求得知识、在兴趣中提升智慧、在美中陶冶情趣,参与游戏的学生无不全力以赴、用心投入。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四、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人类的天性,而比赛则能把人的这种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赛的花样多、新鲜、刺激性、知识性的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们的挑战欲望。比赛不但能迫使参与者把自身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而且还能增强胜利者内在的信心和力量,也能刺激失败者发现不足,激发其努力上进之心,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好胜心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比赛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比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投入学习的催化剂。

有关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课堂学习不是学生从外向内不断地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他们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活跃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的种种乐趣。

经典案例

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历史老师公欣科在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大胆尝试,借鉴电视节目《幸运52》的做法,将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历史典故设计成了问答闯关的形式。

公老师提前一个星期将活动方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参与闯关的准备,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历史典故;学生自己合作设计一些成语表演竞猜之类的互动型题目,如两人或三人一组,用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某一条成语,让对方选手猜出成语内容并解释出处。公老师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抢答题和必答题,题目注重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有机结合。活动步骤为:

①教师担任主持人,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推选3名选手。

②通过问答、抢答形式先后选择胜出的两组选手上台闯关;对每组选手设计3道必答题,答对一题记5分,提问完后淘汰分数较低的一组选手(若分数相同可再出一道抢答题分出胜负);然后再从剩余的两组中以抢答的形式选择新的一组选手上台参与闯关,如此循环进行。

③当台上选手回答问题错误时,可请台下学生抢答,回答正确者给该组记3分。

④闯关题目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分数最高的一组为获胜者。

上课了,公老师对学生说:“各位同学,在西周末年,点燃烽火是朝中发生危险、要诸侯大臣前来支援的信号。昏庸无道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居然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误以为犬戎犯境,迅速领兵支援。来到后,出人意料的是,幽王只说是与妃子游戏,诸侯只得返回。褒姒见各路诸侯匆匆来去,觉得十分有趣,便开怀大笑。后来,犬戎真的犯境,大臣以为仍是幽王跟王妃的戏耍,因此无人来救,致使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王纷争的局面。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今天,我们就来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大闯关,大家来比一比谁对春秋战国的典故知道得多,了解得广。”

宣布完闯关规则,竞赛开始了,公老师说:“请听第一道抢答题: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请问春秋争霸时打着‘尊王攘夷’旗号,成为第一位霸主的是谁?”

“齐桓公!”有学生答。

公老师请回答得最快且正确的小组选手上台,作为闯关者之一。

“下面请其余三组选手听第二道抢答题: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一个人的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他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此人的才干,不计这一箭之仇,反而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此人是谁?”

“管仲!”有学生迅速回答。

公老师又请回答正确、速度最快的小组选手上台,作为闯关者之二。

“好,现在参加第一轮闯关的两组选手已经产生。接下来,每组选手需要回答3道必答题,答对一题记5分,答错记0分。必答题回答完后,分数较低的一组选手将被暂时淘汰,我们将从台下的两组中以抢答的形式再选择一名胜出者上台参加闯关。台上选手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台下的同学抢答,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3分。”

公老师向台上两组选手分别提出3道必答题。

A组:

第一题: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主,奠定其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是哪一次?

第二题:成语“退避三舍”就源于城濮之战,你能说说“退避三舍”的由来吗?

第三题:晋国发展到战国初年,以国君为首的旧贵族日益衰落,最后晋国被新兴地主阶级集团一分为三。请问:晋国被分成了哪三个国家?

B组:

第一题: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又一位霸主,相传成语“一鸣惊人”就与他有关,你能说说“一鸣惊人”的由来吗?

第二题: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你知道楚庄王此举的用意是什么吗?

第三题: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受尽屈辱,立志雪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掉吴国。后人把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立志报仇的事情演变成一个成语。

在两组选手回答必答题的过程中,凡答错的题目都交给台下学生抢答,并按规则计分。两组必答题回答完毕后,按分数多少淘汰分数较低的一组选手下台。若两组分数相同,可再加一道抢答题决出胜负。

“好,第一轮闯关已经结束,请台下的两组选手听题,胜利者将上台与擂主一较高低。请听抢答题:这道题叫做‘是真是假’。下面的三个选项中,有真有假,请你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A.大家都听说过姜太公(姜子牙)钓鱼的故事。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所以,齐桓公姓姜。

B.战国时,齐国的新兴地主集团——田氏夺取了齐国王位,史称“田氏代齐”。

C.齐国的都城邯郸是当时中国的大城市,成语“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就是当时邯郸繁华的写照。

公老师请选择正确的小组选手上台。

“好,第二轮闯关的选手已经产生,请台上的两组选手听题。”公老师向台上两组选手分别提出3道必答题。

A组:

第一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请选手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之间连线:

管仲  纸上谈兵

孙膑  老马识途

廉颇  围魏救赵

赵括  负荆请罪

第二题:请B组选手表演成语,然后要求A组选手猜成语内容并解释其出处。如:B组一名学生背负一根树枝,对另一名学生做道歉状。(负荆请罪)

第三题: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嬴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嬴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这一故事成为哪一条成语的典故?

B组:

第一题:连线题,请选手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之间连线: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信陵君  完璧归赵

蔺相如  窃符救赵

孙武  三令五申

第二题:请A组选手表演成语,然后要求B组选手猜成语内容并解释其出处。如:A组两名学生面对面站立,一名学生向后倒退三步,每退一步就喊一声“30里”。(退避三舍)

第三题: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王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

按照前面第一轮闯关的步骤,淘汰得分较低的小组选手下台,以抢答题形式选拔新的小组选手上台参与新一轮闯关。如此循环,闯关轮回了几次。最后公老师宣布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获胜者,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最后,公老师问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来说一说,你对其中的哪些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印象最深?为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们似乎还未从《幸运52》中回过神来,一个个抢答似地说了起来,而且各抒己见。公老师欣慰地笑了,也沉浸在了无穷的回味中。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历史课讲解是十分沉闷、枯燥的,公老师却将其变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亲临了一次《幸运52》的现场,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公老师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令人头疼的解说,更没有干巴巴的照本宣科,而是用一堂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明白“知识的魅力是无穷的,你们现在还有很多东西不太懂或不尽如人意,你们应该好好学习”。公老师的做法值得每一个教师借鉴、学习。

这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著名战役及相关的成语典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进行感受,并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沉着机智的优良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