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效益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时、准确、简明、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学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其中包括教职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学校的整体结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的变动人数、比率等。学校财力资源指投入到学校办学中的货币或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包括一切物质资源的货币形态和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报酬等。

第三节 优化资源配置

经营学校离不开各类资源,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多种资源互动存在的共同体。传统意义上,学校资源一般即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时间、社区、品牌等资源也逐渐成为学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晰认识日益复杂的学校资源系统,有必要先对其进行分类。按内容不同,学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社区资源等;按资源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如人、财、物等,无形资源如学校声誉、形象等;按系统结构,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按利用情况,可分为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按可控程度,可分为专有资源如校舍、教师等和共享资源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多年来,由于我国学校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学校管理者既无考虑怎样合理配置使用学校资源、投资者的支付能力等的必要,也无须承担经营好坏、有无效益等的负责,始终缺乏“成本”“效益”意识。在惯有的学校资源使用和管理模式下,大量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盲目投资、重复浪费、过度使用以及国有资产监管不力、经营不善、严重流失等现象。而学校经营正是要突破这种弊端,在办学的动态过程中寻找资源、重视已有或可控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的效益,使其再生、增殖,以实现教育产出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树立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对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经营是现代学校经营区别于传统学校管理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当前我们尽量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实现人的“知识增殖”和学校的“资本增殖”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学校资源经营”部分主要欲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其一是因为学校资源种类丰富难以面面俱到,而人力、物力、财力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其二因为学校经营是一个整体概念,事实上各实现途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学校形象、声誉、品牌、公共关系等无形资源的经营在论述学校品牌、学校营销管理时都有涉及,故不赘述。

一、学校人力资源经营

学校人力资源经营可理解为: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培训、使用、评价、激励,使得人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形成、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目标。其与传统的学校人事管理相比较,一是突出效益意识,强调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增加收益;二是突出人力资源价值增殖,最终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作为学校经营中最为能动、弹性最大、价值转化率最高的主导性资源,能否对其进行科学的经营将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操作内容,一般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与实践:

(1)学校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保证有适当数量的人员,而且这些人拥有适当的技能,并在适当的时机处于适当的位置上。因此,学校为了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要,同样也必须设计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时、准确、简明、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学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其中包括教职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学校的整体结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的变动人数、比率等。其次,需进行学校生源市场现实与前景状况分析。进而,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确定学校人员编制岗位职数。并进一步权衡人员培养、引进的成本效用、总体的发展趋势等,制订出具有一定超前性和弹性的学校人力资源规划。

(2)学校人力资源的招募与选择:选择和聘用高素质、有潜能的人才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环节是整个学校人力资源经营的中心内容。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教师选拔与任用机制推行,改变了以往主观性较强的录用程式,采用一系列权衡机制,筛选出满足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生等需要的人员。聘用程序通常包括:撰写岗位说明书(具体描述一个岗位及其胜任的最低条件),设定甄选标准,发布招聘广告,接收申请书,挑选面试候选人,进行面试,审核材料,挑选最佳人选,签订合同等多个步骤。其中,多由校长、学校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充当招聘人员的主角,但若能让教师或其他熟悉该岗位和专业要求的人员一起参加甄选小组,则将会对获取合适的人选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招聘也是宣传学校的一个良好时机,而广告费用、招聘会费以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亦不容忽视。

(3)学校人力资源的入职和开发:将招聘的教师安置在适当岗位后,学校要通过系统的入职程序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新任务。研究表明,在没有综合性入职程序的学校中,自动辞职现象要比有这种入职程序的学校严重。入职程序一般包括提供给新教师有关学校、教学、社区等信息,组织会议、培训等使新教师尽快和同事建立关系,采取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方式迅速使新教师进入角色等。而对学校中正式教师发展的关注,不断使其潜能转化成为现实,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成长与创新。因此,有组织的开发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以往教师培训缺乏教师的自发意愿、内容重复率高、授课方式雷同、收效甚微等弊病,现代学校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了解教师自身需求,结合学校近期和长远目标,从而设计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案并予以实施,以达到有效保持和提升教师职业水准的目的。

(4)学校人力资源的评价和激励:评价的目的在于增进工作绩效,改进教学,并且为学校领导制订教师发展计划、提拔晋升、加薪等决策提供依据。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可借鉴企业3600评价方法,即评价主体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社区成员等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如课堂观察、档案袋法等评价学校成员工作。进而,收集评价信息、总结改进。同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教职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依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实现学校经营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其可采用多种方法、措施和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工作条件的、工作本身的,针对多种不同层次,激发教职工的原动力和潜力,降低人力资源经营成本,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校财力资源经营

学校财力资源指投入到学校办学中的货币或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包括一切物质资源的货币形态和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报酬等。学校财力资源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的货币表现。加强学校财力资源经营意识和行为对改善目前学校内部资金管理混乱、严重浪费等现象,规范运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学校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学校财力资源的分配:科学分配学校资金,是学校重要事项得以优先实施和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的保证。因此,学校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力资源经营的前提和依据,包括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是编制学校预算需坚持的基本原则,以突出教学中心,同时正确处理好日常运行与发展的关系,核实收入,留有余地,避免赤字。编制方式有基数法、公式预算法及零基预算法。其中,基数法编制预算在国内使用普遍,但其作为一种增量预算,容易产生忽视学校实际的动态发展、经费年年增加、不利支出控制等弊端。因此,学校可采用“零基预算”与“基数预算”相结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执行,以保证其实现。

(2)学校经营的成本核算:学校虽属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在客观上也存在投入产出,也需进行成本核算,以了解学校的财力资源是否得以有效配置、节约使用。因此,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按照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周期,成本项目,正确归集、分配各种费用,计算成本,编制报表等程序,明晰地呈现出反映学校各项成本发生运行的状况,从而能控制各种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监督资金流向等,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3)学校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运用会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学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重视财务分析,利用会计资料,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事业支出与预算数,计算节约或超支数;与同类学校比较,找出本单位经营方面的薄弱环节等;并在此形式上,采取专项分析和全面动态分析,有助于清楚洞察学校自身资金实力,了解学校资金来龙去脉,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安排使用既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学校物力资源经营

学校物力资源是指学校各种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水、电等,其可分为固定资产、材料与低值易耗品两个类型。物力资源是学校经营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学校顺利实现经营目标的物质基础。“在对高绩效学校实践的综合调查研究中,有两项调查结果与资源和设施管理有关”,“资源配置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学及课程改进。良好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也是明显的,而且,优秀学校的内外环境总是清洁而又具有吸引力的”。物质资源配置和环境对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产权关系不清、管理体制不明,学校中仍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情形,由此造成大量损失损坏、滥占乱用、冒领、虚报、以公养私、化公为私等显性浪费和重复购置、盲目建设、设备利用率低等隐性浪费的事实。因此,重视学校物力资源经营,不仅要从学校外部进行体制改革,核实资产,明确权责利关系,内部运营亦必须严格管理,进行精细的成本核算,逐渐形成具有技术性、科学性、标准化的学校物力资源经营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确保教育服务的有力有效实现。经营学校物力资源,首先需要分析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如学校设备利用率可用公式:

学校试验设备利用率=使用的实验仪器价值/实验室仪器总价值×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利用率=实验课人数×系学时数÷时间/每天使用人时数÷100%

图书资料利用率可用:

图书资料利用率=图书借阅册数/现存图书册数×100%=图书借阅人次/全校教职工学生数100%

校舍利用率可用:

生均校舍面积=(全校校舍总面积-未用校舍面积)/学生评价人数

教室利用率=教室实际利用时数/教室计划利用时数

从而,清楚反映出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使闲置、低效的资源发挥效益。其次,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学校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建立一套健全、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采购报批制度、换岗交接手续制度、维修制度、每学期或学年清产核资制度等。切实做到有物有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不断提高学校物力资源的经营水平,尽量避免资源浪费、流失。再次,用经营意识贯穿学校物力资源配置使用全过程,逐步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学校物力资源经营基本上分为采购、分配、维护、运作、规划等环节。例如学校采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目标:制定教育材料和设备购买方案,该方案能使该系统的教育产出最优化;保证教育方案所需能得到连续供应,最小存货量应与教育的需求、安全以及经济优势一致;避免材料和设备的重复、浪费和过时;维持与合理使用相关的质量标准;用最低成本价格购买与所要求的质量和服务相吻合的财力和设备;协助教育系统一直维持最大的教学效益,在此基础上,实行采购申请、规格说明、报价、招标、后续工作、仓库、会计审核等一套完整程序。其他环节亦是如此。此方面,企业和国外学校经营已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限于篇幅,不深入论述。

四、学校办学环境优化

硬件不体现学校的根本品位,却是必要的载体。“向基础设施建设要质量”,就是要以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科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主线,利用好学校的每一分钱,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办学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各种教学用房、仪器设备、活动场地与器材等。条件的好坏决定着学校存在的可能性,制约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办学质量评价可以促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加大对学校硬件的投入,以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当前,在各地普遍开展的“普九”达标检查对学校面貌的改变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办学质量评价不仅能改善办学条件,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标准,引导学校在达标的基础上美化校内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清新、整洁、文明、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