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了提升工作效益而读书

为了提升工作效益而读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素养”,只有各要素统一在一起时,才能称之为素养。对啊,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做“行动研究”啊,通过做“指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改变的读书研究”而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这样的读书,让你面对各种问题出现的时候,充满

高启山

经常听到有教师感慨:忙死了,哪有时间读书?听着这样的诉说,我一方面同情着教师的忙碌,另一方面很想说:越不读书,你会越忙不过来。因为,“忙不过来”本身,意味着你在不断地仓促地应对着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不断地用“钝刀砍柴”。而读书,相当于在磨刀,相当于你在找更好的、能够轻松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在寻找不让一些老问题不断地重复发生、甚至预防问题发生的策略,使你在遇到突发问题时不再焦虑。

1982年中师毕业之后,我就教小学毕业班,与很多老师一样的非常忙碌,大概一天得忙碌14个小时。但是,我靠着读书,解决了让自己在学生问题和作业、成绩中不断忙碌的问题,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轻松惬意。

我要解决“小学生作文没话可写的问题”,读书发现,是学生没有经过系统观察训练不会获取生活的原因。于是,我读了朱作仁的《语文教学心理学》,陈昌邑的《创造心理学》,用这些书籍中的理论指导我,结合教材来设计《小学生观察认识训练序列》并付诸实施;落实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我要解决“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认识与训练”的问题,我读了肖君和的《论思维》,读了刘勰的《写作之道》,研究了“形象思维逻辑学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研究了“情动辞发”的理论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自己的“观察作文、活动作文”奠定了最早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训练思维”的问题,我读了《智力的工具》,再读了《论思维》,系统思考了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为阅读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逻辑思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系统地阅读了《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还订阅了《外国教育参考资料》《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理论刊物;为了完成我的课题“小学研究性作文的探究”,我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情境教学论》《素质教育在美国》《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小学语文心理学导论》《小学学科教学论》《生活作文——日本作文教学思想》等专著以及另外三十多篇文章;最近两年,为了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效益问题,我又读了《美国中小学生学科学习水平标准》、沈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表现目标》;为了研究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我系统阅读了《这样教学生才肯学》《教出乐观的孩子》《活出乐观的自己》《幸福教育》……至于报纸杂志的文章读了多少篇,更是不计其数。

问我读过多少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遇到了问题,我得读书。读书,能让我知道所遇到的教育问题成因是什么;读书,能够帮我找到问题解决的假设;读书,我能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国内国外都有哪些观点、方法,哪些对我来讲,可能是更好的,我可能把哪些方法综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是讲究方法的。

我自己的经历中,通过读书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解决“认识问题,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的问题;一类是建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假设”的问题。无论要解决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都不会“一个问题——一篇文章——一本书”这样简单的一一对应,我总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读很多资料,从不同的书籍、文章中去寻找到我信奉的理论依据,找到别人经验中我认为与我信奉的理论相一致的那些方法策略,然后再思考,那些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分析它是在用什么理论做支撑。这个时候,这些方法策略,都不是我拿过来就能用的,必须结合我的实际,把这些学习资料的观点、方法,综合起来思考——去对比,做综合,重编码,然后,变成我自己内化的东西,思考出有“我的思考在其中”的问题解决设想。我也会将这些我学到的东西,与我自己过去学习、与我的学生过去的学习、与我听到的课堂实践相对照,然后,找出“共鸣”点……

我把自己这样的读书方法定位为“研究性学习”。比如,我在2001年对语文素养进行解释的阅读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什么是语文素养?我读了丁培忠老先生的观点:“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它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读完以后,我不满意——我认为,丁先生的论述仅列举了“语文素养”所包括的几个方面要素,但是他用“列举事实”的方式来解释,没涉及本质。于是,我翻阅其他领域资料,读到了王永红在《以科学的理性为基础》中的观点:“人文素养主要指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统一,是整合的、不可分的意思——合为一体。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素养”,只有各要素统一在一起时,才能称之为素养。

根据王永红给“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定义的方式,我自己给“语文素养”下了定义:“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对语文及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的统一”,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与语文相关的各要素的统一”。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成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态度和人文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促成这些方面的要素在学生身上的“统一”。

为了寻求理论支撑,我又读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人们所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冲突、同化、顺应”的自我心智加工的过程,要经历“行为、情感和认知方式的统整参与”。任何知识、能力、方法都会染上学习者个体的“情感与经验”的色彩之后,才会“内化”。这中间,“知识、能力、方法”等,是统一的——被情感和经验以自我个性化的方式统一的。(而强调“统一”,语文学习则不单单是念、抄、背,更需要语文实践活动,这是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实践的理论基础)。

解决一个对语文素养的概念认识问题,我读了三类文章:一类是直接解释,一类是其他定义方法,一类是为了给自己找依据的理论。

由于每天都在思考问题,所以,每天都会拿出时间、挤出时间来读书。读书,也就成了习惯,读书,也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会说:你这是读书?你不是在做研究吗?对啊,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做“行动研究”啊,通过做“指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改变的读书研究”而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这样的读书,让你面对各种问题出现的时候,充满了智慧,头脑里马上跳出解决问题的灵感,使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快活,这,不是我们的追求吗?

作者简介:高启山,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致力于学校课程开发、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