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质量-效益”的科技含量

提升“质量-效益”的科技含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师生、家校共赢”计划。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追求价值和效益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根本的属性和工作目标,因此,提出教育模式的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因此,“质量-效益”型教育应是我国今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目标管理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

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以效果衡量工作。提升质量效益的科技含量。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强化学校质量效益的操作研究,使教育科研工作由“空中”走向“地面”,切实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强化教育科研成果在课堂上的应用,鼓励一线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重视教育科研专业队伍的打造,培育教育科研领军人物和品牌教育科研项目。

(一)教育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建构主义科学民主、质量效益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示教育的未来。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就未来教育发展,应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1.“新建构主义”值得研究

我们急需一个大教育范畴下的革命性革新,而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原有模式下的修修补补。因为,仅凭教育行政自身的革新能量,很有限。社会建构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不是主体的外在之物,而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这有利于人们对知识的主体性的关注,注意社会的外在因素对科学知识产生的影响,强化了情境认知的功能,便于对知识的深入认识。

(1)树立大教育观

构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体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所谓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新建构主义”学校发展模式

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就是创设有利于交流与协商的学习共同体,重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以使学习者在学校所学知识、能力具有远迁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

(3)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重建学校使之成为学生和教师的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实施“师生、家校共赢”计划。促进职业教育新模式的形成: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实施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

2.科学与民主大力倡导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

(2)用科学发展观规划和指导教育

在形势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学校的生死存亡。不尊重教职员工的个性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管理一定是一种机械化的管理,是一种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和毫无生气的管理。人如其器,各有所长。人的整合,是管理中最难整合的内容。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帮助每一位教职工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和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得到最大发展。

(3)实施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教师是社会的改良者,他们永远将最好的东西告诉给学生。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现和谐。而和谐精神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质量-效益”型教育蔚然兴起

追求价值和效益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根本的属性和工作目标,因此,提出教育模式的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

(1)教育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邓小平同志说:“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始终面向世界。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2)办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需要,是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说来,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

(3)“质量-效益”型教育蔚然兴起

管理的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要讲究实际效益,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换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更多更好的,有形可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要为实现更有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最终目的,即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因此,“质量-效益”型教育应是我国今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教育的实际工作必须以提高教育效益为中心,必须把提高教育效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总之,理论的消化、吸收并使其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作用,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反复修正的过程,更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和教育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其进行合理扬弃,并非对原理论的简单“代替”,更非随意“建构”。

(二)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目标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制定目标,让目标的实现者同时成为目标的制定者。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即“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使领导权利下放。教育要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安全发展。教育需要“真、善、美”,在“真”字上下功夫,在“善”字上求效益,在“美”字上做文章。

1.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教育

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1948年到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学习期间的生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中,他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五育并举”,和谐发展。他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他说:“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课,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

2.寻智慧:别让安全压倒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各处室、各工作岗位的安全工作职责,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推行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人,扎实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

(1)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人是管理的核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学校安全文化的主体思想和核心,突出和倾注对师生员工的“爱”和“护”是其实质。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素质决定了学校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要从师生员工的生活、生存和人性角度出发,让师生员工享受安全以及由安全带来的幸福和愉快。

围绕“一个中心”: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为中心。人命关天,国运所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推进“两项建设”:安全“四防”机制建设,深化等级“平安校园”建设;实施“六大工程”:校园智能安保工程,学生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程,校园周边整治工程,爱心家长志愿者护学岗工程。

(2)教师需要“心灵鸡汤”

重视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将学校安全组织“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安全源于物与人的和谐统一。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实施安全文化战略,借助文化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导师生员工安全观念的转变。

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学生的成长要以教师发展为依托,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才有可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办学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是学校软实力的根本。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校园里的师生平等绝不是喊出来的,必须靠一件一件小事把平等做出来。民主建设是奏好和谐学校这一交响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建设、参与、教育”是“教育人”的职能,剖析学校工作现状,提出在“绩效工资”和全员聘任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学校工作,创新模式,找准工作的立足点、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关键点、增长点,促进各要素在平衡中共进,和谐中发展。教师需要“心灵鸡汤”。

(三)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说:“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这个观点从知与行的统一关系中揭示出了学习的本质,说明学习是一种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1.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从没停止过对教育的关切和思考,但他不是单纯地站在一个教育者或教育家的视角去关注我国的教育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的视角,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去审视我国的教育问题,乃至教学问题。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他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少一点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心”,“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自己起来创造”。

毛泽东说:“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他认为“破”的目的是“立”,“立”的前提是“破”,“破”了自然就会“立”。在批判考试制度时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2.毛泽东关于“全面教育思想”

(1)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

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首先要面向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及干部,对于旧文化工作者和旧教育工作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他说:“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有成绩,就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2)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全面教育必须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他亲自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自编讲义,登台讲课,培养革命的力量。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昔日边远偏僻的文化荒漠延安,成为革命教育的中心。到1946年,陕甘宁边区小学发展到2990所,学生近30万,还有中学7所,并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等各种院校。各根据地干部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学员,以后大多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