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国内外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和经验的把握

对国内外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和经验的把握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大学把大学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普通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教育阶段。近几年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并借鉴国外经验,及早为本科大学生安排导师。这些都是一举多得的改革举措。

二、对国内外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和经验的把握

根据笔者对欧美与东南亚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改革情况的研究,再看国内一些大学,如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其基本趋势、基本改革措施和基本经验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推进学校有创意学分制

学分制的问世已有100多年,但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推进程度和接纳程度是很不平衡的。我国一些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实行学分制,但直到本世纪初,严格地讲,国内还少有大学在真正意义上实行学分制。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加快学分制的建设与实施,使课程学习制度按照“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定课制学分制→选课制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学分制”的路线前进。

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曾经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选课比重大(一般达到了30%左右,有的学校高达50%—75%),自由度大,造成学生知识割裂缺乏整体性,许多学生避难就易选课凑学分,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被称为“广种薄收”。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因此,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在限制选修课比重的过分扩大,把握一个“度”,并通过导师制的切入和质量监控制度的建立,来保证学分制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

(二)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

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大学把大学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普通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教育阶段。在日本的一些大学,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前两年接受普通教育而不分专业,后两年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在美国的许多高校,一般第一年不分系科专业,以普通教育课程为主。从普通教育阶段到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或再次选择专业。就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来看,普通教育课程的学分比重高达40%—50%。在美国高校课程分普通教育课、主修课(指若干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和其他选修两块),这三个模块各占总课程的1/3左右。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求学者的需求变化,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大学的教学观念和体系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学生们希望接受实在的专业教育,不要过多的文理学科,但求高校教育专业化和职业化。因此,普通教育课程有削减的趋势和举措,一些应用性、职业性特征强的学科受到青睐,大学文理学院的功能也有所变化,由原先蓬勃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主要为其他专业提供基础课或选修课。美国大学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基础学科定专业和组织大学内部构建,向着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结构转移。再加上学校竞争加剧,因此,各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和变迁的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就要加强研究,积极地调整战略,重新认识大学功能,寻求有效的自我发展手段和途径,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与特点,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多样性的社会需求。

(三)构建多层级、可持续、有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观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在构建多样化、弹性化、活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其改革举措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自由选择或再次选择自己所喜爱专业的机会。这种制度在国外很普遍且早已如此,但在国内却比较有限。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纷纷出台有关改革举措,允许大学生中途转专业学习,但这仍然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只允许一小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途转专业。我们的看法和建议正相反,从全人发展和人性化教育的趋势来看,允许中途转专业的首先应当是专业不适应的学业差生。设想,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补偿费,某个专业的学业差生转到他们所喜爱的专业去学习能成为学业良好学生,这将是何等的好事,利国利民也利学校。

第二,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在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学习的可能成为普遍的现实。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一方面要学好主修专业,另一方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甚至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可基本完成第二学位的课程学习,这不仅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学校育人环境和教学制度的改革加以配合和支持。这种制度不早已有之,但原因在于缺乏合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校大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获取第二学位的人数还为数不多。

第三,重视发展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导师制,引导大学本科生提早参加科研实践。学校必须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富有挑战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成为拔尖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大学生有挑战才有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本科生及早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在英美等国家的许多大学早就是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国内受到经济文化与教育观念的影响,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往往困难重重,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局限于个别学生和个别学校。近几年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并借鉴国外经验,及早为本科大学生安排导师。同时,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作用。这些都是一举多得的改革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