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教学非语言指教师运用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教学语言。教学表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高超精湛的艺术,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通常伴随并辅助教学语言,自己不能构成单独意义上的表达。

三、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根据语言学家的分析,人在交往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占一小部分,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则占65%~93%。由此可见,教师若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离不开语言和非语言的共同运用。正确地了解和使用非语言表达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显著效果。

(一)教学非语言的含义与功能

1.教学非语言的含义

所谓教学非语言指教师运用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教学语言。教学表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高超精湛的艺术,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我们认为教学的非语言艺术从总体上说应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目光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教师对学生传递情感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以目传情,以目传意,以目传爱,充分发挥这种无声语言在情感教育中的特殊魅力。

(2)身体语言。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它们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良好的非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加强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2.教学非语言的功能

我们将教学非语言的功能归结为从下几点:

第一,教学非语言可以辅助教学语言的表达,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表达更加富有成效。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通常伴随并辅助教学语言,自己不能构成单独意义上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展开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教学,非语言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了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表演。

案例4:

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一节关于如何弄懂“年、月、日”的数学课时,师问:怎样才能记住大、小月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评析:激励的表情、姿态与巧妙的设问有机结合。)

师:大家观察,七月前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单数)?而七月后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双数)?我们就说七前单月大,七后双月大。

(评析:在教师动作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展开,获得科学记忆大、小月的一种方法。)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大、小月呢?同学们看课本第65页,握起左拳头,像图中那样,在左拳头上从一月数到七月,再从八月数到十二月,拳头凸起来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二月外)表示小月。我找个小朋友带大家数。

(评析:教师动作示范,引导学生观察,辅以教学语言,又让学生学会科学记大小月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这个教学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非语言表达的机会,使非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相辅相成,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表达得明白易懂。

第二,教学非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活泼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每一个细小内容都会引起学生的乐学情感。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动力;反之,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师的非语言表达又可常常表露教师的内心情绪,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可以为教学增光添彩。例如:有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总是很小,于是教师做出倾身侧耳细听的样子,或是做出抓耳挠腮的动作,几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引来同学们的笑声。

第三,教学非语言可以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课堂的组织管理。

案例5:

有位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为了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威严,每节课都板着脸,无论是学生表现良好还是犯了错误他都是如此。有时候因为一些外来因素影响了心情,脸色就会变得更加严肃。每次上课,只要教师一走进课堂,教室内的气氛就会变得十分沉闷,有些调皮的学生就趁机做点小动作或是交头接耳,故意影响课堂纪律。课后,见了这位老师也不敢主动问好,总是绕道而行。更有的学生认为对老师保持沉默是最好的方法,免得遭受“意外批评”。由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许多学生即使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不敢向老师发问,严重影响了该班的学习成绩,老师也由于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而万分苦恼。后来,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上,听课的校长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校长帮助之下,该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态度,每次见到学生时都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该教师的微笑就习以为常,也就乐于接近该教师了。

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亲切的抚摸,每一次热情的注目都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无限热爱,都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之情。

第四,教学非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的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内部语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活动,是人们的思维活动所伴随的一种不出声的言语。内部言语的形成是学生头脑里认知同化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思维方式。近代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无声教授法,把例题教学编成“小步子”程序,利用电化教学媒体,教师从学生的思维反馈信息中,及时地运用动作、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手段,让小学生参与和暴露思维过程,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

总之,教学非语言艺术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非语言的类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把非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态无声非语言活动,例如点头、手势、眉目、身姿、抚摸、拥抱等;第二类是静态无声非语言活动,站立、坐、蹲、倚等姿势,与交际对方保持的距离,此外还有身体的气味、体格、风度、气质、服饰、发型等也属此类;第三类是有声的非语言活动,如出声的笑、叹气、呻吟、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研究专家埃克曼从非语言的功能方面进行分类,提出非语言行为有这样三类:第一类是象征性非语言行为。这一类行为含有为本族文化或者亚文化的成员所理解的非常独特的含义,常用来传递信息。点头表示“是”或者“不”,就是象征性非语言行为的例子。第二类是体调性非语言行为,指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动作。搔头皮、抠鼻子、扭手腕、舔嘴唇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说明性非语言行为。指的是伴随语言而产生的起辅助说明作用的非语言行为,如棍形动作、表意动作、节奏动作、空间动作等等。借鉴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将无声语言分拟为以下几种类型:

1.面部表达语言

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人的面部能够发出非常丰富的语言,根据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人的脸能够做出25万种不同的表情。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恩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和关怀、尊重和信任、体贴和谅解、讨厌和鄙视等等思想状态都反映在面部表情上。面部是人类表达感情的最直接的部位,很多人都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面部表情入手感知对方的心情非常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每时每刻都应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名学生,面部语言虽然停留时间较短,却能够对教学有声语言进行充分的补充,甚至有时可以超越有声语言的作用。教师的面部表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积极乐观的面部表情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相反,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抑郁,学生也会情绪低落,萎靡不振。

2.手势表达语言

在教学中,准确适度的手势语言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把教学中的手势按其构成方式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手指语言。研究表明当十指交叉时表示“沮丧心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手势。而当老师和持有这种姿势的学生交谈时,最好设法消除他的这种姿势,比如递给他一本书或其他任何物品,这样,他紧紧交叉的十指就会自动打开,从心理上缓和紧张气氛,以便同他作进一步交谈。

(2)手掌语言。手掌的姿势可分为三种: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和手掌紧握,食指或拇指伸出。掌心向上是一种表示诚恳、谦虚和赞同的意思,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使用这一手势不会使学生有压抑和强迫的感觉;掌心向下表示命令、强迫,使教师发出的信号显得强硬,不易被学生接纳;手掌紧握表示肯定、喜悦、鼓励的意思,教师在听取学生的发言,观看学生的活动时,使用这一手势,会使学生信心倍增。

(3)背手语言。将手背在身后可以起到一种放松心情的作用。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将手背到身后可以缓和紧张的情绪,消除紧张状态。

3.眼神表达语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也曾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托焉。”过去,在教师独断专行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的精神和思想受到压抑,导致情绪低落,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抹煞。新课改反对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性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心情得到放松,敢于发现问题、解决创造问题,为学习带来了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进行“眼神教学”,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老师在看着我”、“老师在关心我”、“老师在期待我”。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怀,用不同的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4.空间距离语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越近,师生的心理沟通效果就越好,就越具有亲切感,相互的口头交流也容易理解、接受,留下深刻的影响,反之亦然。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交往观的确定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是对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教学非语言的使用技巧

教学的非语言表达技巧同语言表达技巧一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充分利用并正确使用教学非语言,因此,人们应该正视非语言的重要性,并通过一定的技巧正确地发挥非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非语言的使用技巧。

1.着衣技巧

当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最令学生注意的就是教师的衣着打扮。如果教师穿着整洁,打扮得体,首先就会让学生产生清新的感觉,教师也许会因此立刻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的打扮衣不得体,蓬头垢面,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尤其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树立。教师的衣着打扮代表着教师的整体形象、气质风度、修养内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的衣着要适合教师本人的形体、气质、年龄,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只有保持这几个方面的和谐才是得体的打扮;还有,教师的衣着应朴素大方而不失高雅,从衣装中来体现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衣着要干净利落,切忌穿着颜色过于花哨、样子过于新潮、价格过于昂贵的华丽服饰。发式要整齐自然,发式切忌新、奇、特,发色切忌浓艳颜色的漂染。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更要注意穿着的朴实和整洁,防止学生转移注意力或盲目效仿。

2.面部语运用技巧

教师的面部表达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思想、素养、风格和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过去,有些教师没有体会到面部语言的威力,他们认为,教师怎么可以和学生笑眯眯的,那不是有失教师的尊严吗?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天到晚板着面孔。学生见了教师能避开则避开,像耗子见了猫,就连上课的时候也不敢多看老师一眼。老师在和不在教室的气氛截然不同,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如百鸟鸣春,只要一看到老师,班级就立刻恢复寂静的状态,死气沉沉。我们说,这种教师不是搞活教育,而是冻结教育,是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是对教师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保持这种面部表情。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利用微笑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要比“横眉冷对”地对学生大发雷霆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取得成就时,教师向学生报以微笑,好像在暗示学生“做得好,继续努力”。而当学生缺少勇气时,教师将微笑传递给学生,会给学生以勇气和力量。另外,教师还应有效利用面部语言帮助学生学习,在涉及到必要的教学内容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教师讲到某些情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讲解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教师应该配合书中人物的表情变化而变化。但是,教师一旦将感情变化点展示完后,表情就应当慢慢地回到平和的状态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应注意分寸和场合,过多过频的表情变化使教师显得不够自然,缺少庄重。

3.手势语运用技巧

教师的手势语应如乐队指挥棒一样,指挥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联系情感的桥梁。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手势语,都必须做到优美、文雅、自然、适度。教师的手势要使用得恰到好处,不可牵强附会,来传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例如:当教师将手掌掌心向上时,表示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热情,手心向下时含有高高在上的意思。教师最好不要用一个手指或者兰花指来指学生。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用一个手指指向学生来提问的效果远不如教师微笑着对学生招招手说“你来回答”的效果好;当学生回答很精彩时,教师用手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说“继续努力!”很简单的几个动作,会将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生的情感无形中得到了增强。另外,在使用手势语言时,手势语使用的频率、速度要适度。频率过高或者速度过快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高频率、高速度的手势会让学生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失庄重。教师的手势语还应当追求优美、文雅。有的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常常用食指对着学生,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在教训我”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接触就会感到厌烦。总之,优美适度的手势语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手势语言技巧,增强教学效果。

4.眼神运用技巧

教师运用不同的眼神,可以传递出内心深处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的思想感情。教师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扩大视目范围,要做到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师讲课,目光不能老盯着某几个学生,而应不断变换、扩大视区,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另外,教师在注意到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运用不同的目光来教育个别同学。对走神的学生,教师的目光应具有暗示性;对听讲认真的学生,应具有赞许性。

其次,教师应通过目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对于那些想回答问题却又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投以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举手回答;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到位时,教师不应该流露出不满和责备的目光,而应该投去鼓励的目光或谅解的目光。教学时,教师要把目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巧妙地使用目光,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节课,教师要有60%以上的时间注视学生。

再次,教师的目光要具有神韵美且方式得当。神韵美指教师的眼神真诚自然、亲切热情。当学生接触到教师亲切的眼神时,可以从教师的目光中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教师若斜视同学,会令学生觉得教师严厉,轻视学生的存在;若教师扫视学生,动作显得较快,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正视学生,通过和学生目光的直接接触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每一位同学,通过心灵之窗来建立师生之情。

5.空间距离语运用技巧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的关系在性质上不属于亲密关系,也不属于社交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亲近关系。因此,二者构成的空间距离语属于亲近区。就目前我国班级教学的课堂空间安排来说,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讲台,讲台后墙壁上是黑板,前面是排列整齐的学生座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化区往往只是在讲台与前排座位之间。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变化不大。这种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充分利用空间距离语是限制很大的。那么怎样改进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经常走下讲台,使讲台与前排座位之间的空间也成为活动区;其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深人到学生座位之中去指导帮助,这在练习课、操作课中更为必要。教师经常适当地走近后排学生,能使他们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亲近感;再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半圆式座位排列,即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半圆形,教师从圆心点可以随意接近每个学生。有关的实验证明,这种组织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是空间距离语的最好表现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