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急的语言艺术

应急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应急的语言艺术在公关人际传播过程中,作为交际主体的公关人员,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有时甚至会置身于一种特殊乃至非比寻常的情境之中。应变能力集中体现在:处于这种情景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选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应急的语言艺术很多,下面介绍十种最常见、最常用的。这位老师运用的就是“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第三节 应急的语言艺术

在公关人际传播过程中,作为交际主体的公关人员,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有时甚至会置身于一种特殊乃至非比寻常的情境之中。如果公关人员没有应变的能力,处理不当,就会使信息交流受阻,影响公关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关人员必须培养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变能力集中体现在:处于这种情景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选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常常能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使窘迫的场面变得自如,使危急的形势得到缓和,使被动变为主动。应急的语言艺术很多,下面介绍十种最常见、最常用的。

1.因势利导

一个教师走进教室准备讲课时,却看到学生们正在为昨夜的女排比赛议论纷纷。面对这一意外情况,这位教师没有命令学生们停止议论,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谈起了自己的感想。两三分钟后,同学们都静下心来听他讲时,他却巧妙地将话锋一转:“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但是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上还很落后,被人瞧不起,我们也要有女排这种拼搏精神,把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搞上去……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得好好学习,抓紧每一分钟,听好每一堂课。”这位老师运用的就是“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他及时地“借”了学生们强烈爱国热情之“势”,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指引,顺势将学生们的热情引导到学习轨道上,不仅很快恢复了课堂秩序,还借此“东风”,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这位教师运用命令式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也可达到停止议论、保持课堂安静的目的,但他无法使学生们的思维从“女排比赛”中走出来。当人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命令式的语言、强迫的手段,效果都不好。因此,碰到上述这类突发事件时,只有借其势,用巧妙的语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

2.顺势牵连

一个数学教师刚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教师一看,果真,第四颗扣子扣在了第五个扣眼里。局面有些尴尬,迅即,这位教师煞有介事地对学生们说:“老师想心事了,急急忙忙赶着与你们——来——相——会。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习题时,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这位老师先是用幽默的语言为自己解了围,紧接着,又顺势把这意外事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连了起来,借此作比,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类似错误,既显得自然,语言又形象,很快解除了尴尬的局面。

山东蓬莱有位优秀导游,一次为八位日本客人导游,当从“八仙桌”讲到“八仙过海”的故事时,有位日本朋友问道:“八仙过海飘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个难题,没有人考证过。导游一看眼前的八位日本客人,立即灵机一动,答道:“我想,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交往,八仙过海东渡到邻邦日本去了吧!”日本客人一听,高兴得笑起来。导游的回答十分巧妙,巧妙就巧妙在把眼前的情景、巧合的数字(八仙过海、八位日本客人),顺着客人的问话,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自然地连了起来,使回答既得体又意味深长。

顺势牵连的应急艺术,确能有效地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必须注意“牵”得要自然,“连”得要巧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3.有意岔题

一次服装展销会上,一位营业员正在向众多的顾客介绍服装的式样,突然听到有个顾客在说:“式样不错,老点。”这位营业员一听,马上机灵地接着说:“这位同志说得对,我们设计的服装式样好,又是老店,质量保证,价格公道……”其实,那位顾客说的是“式样老了点”,这位营业员怕其他顾客受他的影响,灵机一动,利用词的同音关系把“老点”改换成了“老店”,岔开了对自己不利的话题,模糊了对方的注意指向,有效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

岔题是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但要使岔题成功,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自然;二是岔题要及时。所谓自然,就是指岔开的话题要与原来的话题连得上、说得通。也就是说,岔开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要有某种联系,如两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两词语意义相连、两话题概念相近、两景物同处一种语境。所谓及时,就是指岔题要抓紧时机,找准岔口,在对方话题尚未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离开原来的话题,将注意中心逐渐转移到新的话题上去。

4.巧释逆挽

面对突发事件,相关人员需要随机应变,从独特的角度对突发事件作出别出心裁的解释,使逆势变为顺势,逆境变为顺境,巧释逆挽即是这样一种公关语言技巧。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去加拿大访问时,他的讲话不时被反美示威群众所打断。陪同在里根身旁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显得很不自在,里根却笑着对他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常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特鲁多这才舒眉微笑起来。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着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在慌忙中,她把三者关系正好颠了一个倒,引起哄堂大笑。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她接着解释说:“现在,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遍地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对她的这种应变能力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上两例可以看出,无论是重要的外交场合,还是一般的交际场合,如能巧妙地随机应变,对突然出现的变故作一番别出心裁的解释,既不失为是挽救危局、变逆势为顺势的一种良策,而且有时语言也往往会显示出一种幽默的格调,有助于品位的提高。但巧释逆挽这种语言技巧,不仅需有机敏冷静的头脑,还要有渊博扎实的知识做基础,平日里须多积累,以备“厚积薄发”之用。

5.即兴回答

孔融十岁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当时在场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孔融应答如流,得到宾客们的称赞。但有一位叫陈韪的大夫却不以为然,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孔融采用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的语言形式,以问作答,把对方射过来的“炮弹”,又原样给弹了回去。作答的语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嘲弄味和讽刺味,通常是由对方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所引起的,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出现在不友好的两方之间,是答方对不礼貌的问方以牙还牙式的回敬。

但“即兴回答”的语言艺术用途并非局限于此,分寸掌握得当,也可用于友好的朋友中和亲切的氛围中。我国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出国演出,在英国的一次酒会上,主人风趣地说,关牧村的歌喉太迷人了,要用他们的市场交换她,关牧村立即也用玩笑的方式回答道:“实在对不起,我只能把歌声留给你们,因为临来时,我把心留在祖国了。”巧妙的回答赢得了掌声笑声,也更融洽了宾主间的感情,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关牧村也是用对方的讲话方式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但在语言表达上和前例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语气不同,二是感情色彩不同。第一例的答语带有明显的讥讽嘲弄味,第二例关牧村的答语则诙谐幽默。因此,它们所显示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可见,分清场合、对象,视具体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运用“即兴回答”的语言艺术时,必须予以注意的。

6.一语双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资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

一天早晨,丘吉尔躺在浴盆里,抽着他那特大号雪茄烟。门突然开了,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两位世界名人在此相遇,都非常尴尬。丘吉尔扔掉了烟头,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丘吉尔这一句风趣幽默又语带双关的话,不仅使双方从尴尬的情景中解脱出来,而且借此机会,再一次含蓄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目的,意外地促进了谈判的成功。

7.借题发挥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政界要人凯升,首次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打扮土头土脑。一个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说:“这位伊利诺伊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这位议员的讽刺挖苦和台下的哄堂大笑,并没有使凯升面红耳赤,凯升也没有针锋相对回敬,而是顺着对方的话题,很坦率地说:“真的,我不仅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头土脑的。”他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听众的好感,他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于是话锋一转,乘势作了借题发挥。他说:“不过我们藏的虽是麦子和菜籽,却能长出很好的苗子来!”语言虽然含蓄,但针对性很强,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长处,演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借题发挥”的语言艺术,运用得好,不仅能把被动变为主动,使窘迫变得自如,还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所以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8.巧用谐音

谐音是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在公关语言的运用上,利用谐音根据特定情境构建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手段,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关朱元璋的一个故事,对我们了解口语交际中巧用谐音的作用,会有所帮助:

朱元璋称帝后,一天他小时候的一个朋友来求见他。见面后这个朋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就立刻封他做了羽林军总管。

这个消息被另一个朋友听到了,他想:同是小时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当然也不会倒霉的。他去后,见到朱元璋,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以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都送进口。叶子哽在喉咙口,苦得哭笑不得。还是我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觉得他太不顾全体面了,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朱元璋的两个朋友所说的话,内容基本相同,但为什么结果(语言交际效果)如此之不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第一位朋友,把握住了当皇帝后的朱元璋角色地位和相应心理状态的变化,因而在语言代码的选择编辑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种措施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谐音——以州府谐指花荡,州城谐指瓦元帅谐指泼翻在地的豆汤将军谐指子,红孩儿谐指红草叶将军谐指青菜叶,通过这一连串的谐音,把原本真实的窘迫狼狈情状,幻化成了一种攻城略地成就帝皇之业的豪迈风光之举;这正与当皇帝的朱元璋的心理状态相吻合,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感,交际也就取得了成功。而第二位朋友,却没有把握住说话对象角色地位的心理特点,也就不可能在语言编码上,做必要的变化,终于导致了可怕的结果。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并且朱元璋的残暴,第一位朋友的阿谀相,都不可取,但适当地利用语言的某些因素,使语言表达变得更易于为人接受,这个道理还是对我们有所启迪的。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巧用谐音,也不失为协调气氛、融洽情感的润滑剂。一家女主人正在请客,丈夫下班回来了,与在座的朋友寒暄后,便去换拖鞋,女主人一看忙高声说:“快去洗你的袜子和汗脚,别污染空气!”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丈夫的脸不由地红了。但他随即机灵地“嘘”了一声,故作神秘地说:“小声点,脚臭不可外扬!”本来有些窘的客人们,顿时哈哈大笑。

9.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缓冲剂,幽默的语言既能使矛盾的双方摆脱困境,使僵局“冰释”,也可让窘迫尴尬的场面在笑语中消逝。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举例说:“一个小孩见到一个生人,长着很大的鼻子,马上叫出来‘大鼻子!’假若这位生人没有幽默感,就会不高兴,而孩子的父母也感到难为情。假若他幽默地说:‘就叫大鼻子叔叔吧!’这不就大家一笑而解决了问题么?”

薄熙来担任大连市市长期间,有一次,大连星海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干五十天,确保11月底封顶”的誓师大会,仪式正在进行,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湾总指挥老宋的坐椅突然倒下,宋总指挥从上面摔下来,众目睽睽之下显得很窘。这时薄熙来面对大家说道:“今天的誓师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决心都很大,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你们看,你们的宋总指挥已经坐不住了。(大笑)望大家团结一致,五十天确保封顶。”[6]这话借助了特定的情境,通过双关语,把宋总指挥由坐椅倒下而“坐不住”的具体事件,同急于去做某一事情的“坐不住”(工作热情已按捺不住)巧妙绾合,语言幽默,既解了当事人的窘境,又跟讲话的内容,同仪式的主题十分切合,显示了很高的技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幽默语言运用得当,常常能产生一种神奇的效果,有人说它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这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前面述及的语言艺术中,有许多需借助于语言的幽默感。幽默也是一个人智慧、学识和教养的体现,一个称职的公关人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10.反口诘问

美国一家电视台在华采访知青出身的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进行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像停了下来。记者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摄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的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梁晓声略为一怔,没有料到对方的问题竟如此之“刁”。但他立即镇静下来,随即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美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问话,既不能如对方所愿,作出明确的答复,又不能回绝不答,陷入进退两难之中。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循着对方提出问题的轨迹,反口诘问,迫使对方自己去解答。不仅可以达到回避难题的目的,还可以转被动为主动。

11.铺设台阶

在公关交流活动出现意外事件形成尴尬场面时,运用恰当的语言铺设“台阶”,使对方顺“阶”而下消除尴尬,不失为救急并使交际活动得以继续的有效方法。2006年北方某市一家大型机床制造企业的李经理,率领代表团到韩国参加某企业的订货会。在对方总裁举行的招待宴会上,对方翻译在翻译李经理的话时不慎翻译错了一个地方,在场的韩国总裁感到这是很失面子的事,马上阴沉下脸,扭头用眼盯着那个翻译,翻译涨红了脸,紧张得不知所措。宴会厅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大家的眼光齐刷刷地盯着总裁和翻译。这时李经理微笑着对韩国总裁说:“两国语言差别很大,要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刚才可能是我方言太重,讲得不够清楚。”说完,又慢慢地重述了一遍刚才被译错的那段话,这次韩国翻译准确地翻译了出来。李经理在说完话的同时,立即与韩国总裁碰杯,紧接着又特地转过身来与韩国翻译碰了一下杯,这令韩国翻译十分感动;这时,韩国总裁脸上有了笑意,整个宴会厅里的紧张气氛也缓和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李经理以自己“有误”为由,给对方铺设了一个体面的“台阶”,在使对方摆脱尴尬的同时,也使得公关交流活动能顺利继续下去,这也为之后商业谈判的成功铺就了基础[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