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语言艺术

周恩来语言艺术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周恩来语言艺术周恩来的语言艺术是其外交风格的折射和表现。周恩来不仅有杰出外交官的头脑、胸怀、气质和风度,更有语言艺术的魅力和才华。1960年4月,周恩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周恩来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第二节 周恩来语言艺术

周恩来的语言艺术是其外交风格的折射和表现。周恩来不仅有杰出外交官的头脑、胸怀、气质和风度,更有语言艺术的魅力和才华。周恩来才思敏捷、机智过人、能言善辩,在外交谈判中常令对手折服,在记者招待会上常让记者敬佩。有学者曾对他的语言艺术进行概括,主要有针锋相对法、幽默风趣法、妙语巧答法,等等。[3]

针锋相对法

img144

1959年9月30日至10月2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率团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庆典,并同毛泽东主席等中国党政领导人举行会谈。宋庆龄副主席前往机场迎接赫鲁晓夫。

(资料来源:www.showchina.org/zwgxxl/zgels/200701/t106020.htm)

1959年10月,在中苏首脑会谈中,赫鲁晓夫颠倒黑白地说,你们不该放跑达赖,没有必要为了西藏那块不毛之地去同印度交火,发生冲突。周恩来立即义正词严地反驳说:“赫鲁晓夫同志,你完全文不对题。达赖叛逃,怎能说是我们放跑了他呢?中印边界冲突,明明是印度对中国的侵犯,怎能说我们和它交火呢?”赫鲁晓夫说:“你们多年来一直和印度有良好的关系,突然就发生了流血事件,结果使尼赫鲁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我们可以说,尼赫鲁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但如果尼赫鲁下台了,谁又能比他好呢?……如果你让我说,我就会说作为一个客人不该说的话:西藏事件是你们的错。你们控制着西藏,你们在那里应该有情报机构,应该知道达赖喇嘛的计划和意图。……这不是什么逮捕的问题,我是说你们的错误是让他跑掉。如果你们让他有机会跑到印度,你让尼赫鲁怎么办?我们相信西藏事件是中共的错,不是尼赫鲁的错。”周恩来责问赫鲁晓夫:“你相信谁多一点,是印度还是我们?”赫鲁晓夫回答说:“尽管印度人先进攻,但中国人没有死亡,而印度方面却死了人。”周恩来反驳说:“如果他们首先进攻我们,那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总不能向天上开枪。印度人甚至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另外,印度副总统纳达卡里希南最近访问过中国。那就是说,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个问题。在9月9日给尼赫鲁的信中,我们对中印之间发生的一切作了详细的解释。”

赫鲁晓夫说:“周恩来同志,你担任中国外交部长多年,应该比我更清楚怎样避免流血冲突来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我不想谈论整个边界问题,因为如果连中国人和印度人都不知道你们之间的边界该划在那里,那就更不是我一个俄国人可以过问的了。我只是不同意你们使用的方法。”周恩来说:“我们也只是到最近才了解边界事件的,一切措施都是由那里的地方当局采取的,没有中央的批准。另外,我们在这里是在讨论中印之间三段有争议的边界地区。是印度人首先越过麦克马洪线,是印度人首先开枪。没有一个中国政府承认过麦克马洪线。假如芬兰人进攻苏联的边界,你们难道不会还击?”

赫鲁晓夫以讥讽、教训的口气质问:“周恩来同志,你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外交家,怎么也不理解团结尼赫鲁的意义呢?”周恩来反击说:“我们对尼赫鲁做了大量的团结工作,同他一起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他去利用达赖反华,挑起边界事件。面对外来侵略,我们忍无可忍,奋起自卫,这能说不讲团结吗?”赫鲁晓夫哑口无言。在会谈休息时,赫鲁晓夫自作聪明地攻击周恩来:“我出身于工人家庭,而你,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img145

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印度时同尼赫鲁总理合影。

1960年4月,周恩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了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周恩来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印方却说:“时间太短了。”周恩来严肃地说:“中国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才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难道说美国不成为一个国家么?700来年与100多年,哪个历史长?”周恩来通过西藏属于中国领土至少700多年的数字与美国建国不过100多年的数字比较,对印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美国记者关于“人口过多是一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的提问时,周恩来说:“我不同意你这种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口只有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人口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海外驻军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取决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

幽默风趣法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实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我受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是否愿意?”周恩来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恩来听后笑笑说:“我以为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没有公布?”周恩来笑着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

曾有外国记者向周恩来提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恩来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面对这一挑衅性很强的问题,周恩来用诙谐幽默的回答,巧妙地反击了对方的攻击,语言也并不尖刻、生硬,给提问记者留了颜面。

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恩来不慌不忙,微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位记者本来想让周恩来难堪,结果自己反而哑口无言。

周恩来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提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记者的提问动机无非有二:一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二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恩来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众人不解。周恩来接着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这种幽默风趣的回答既不失礼、有问必答,又巧妙回避,折服全场。

中美建交前,一位美国记者曾讥讽地问周恩来:“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面对这一不友好的提问,周恩来风趣地回答:“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战利品嘛,是他作为礼物送给我的。”这一巧妙应答,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顺势反击了对方。

妙语巧答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周恩来负责接待这些贵宾。进行简单会晤之后,贵宾们被请进了钓鱼台国宾馆享用午餐。席间,周恩来谈笑风生,显得很随和。贵宾们看到中国总理如此随和,平易近人,就都没有了初到时的拘谨,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融洽。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名服务员端上来了一道特色汤菜,可能是他初次为外国贵宾服务,心里紧张,在放菜时紧张得颤了一下手。这一抖,汤中间的那个原本象征“万事如意”的标志变成了德国法西斯纳粹的标志。所有的外国贵宾也都看到了,他们迷惑不解地望着周恩来总理。一时间,气氛骤然紧张。周恩来看了一眼那个符号,略加思索之后,便哈哈大笑,然后对那些贵宾们说:“这道菜是我们特意为先生们准备的,名字叫‘消灭法西斯’。”当翻译官将这一句话翻译完,贵宾们马上热烈鼓掌,宴会的气氛顿时又活跃了起来。周恩来拿起筷子,挽了挽衣袖,对他们说道:“来吧,先生们,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逗得客人们哈哈大笑,于是,所有的筷子一齐指向这道菜,来了个“全面进攻”,很快,这幅“法西斯图案”就被“彻底消灭”了。在外交宴会上意外出现的被动场面,经周恩来妙语巧解,反起了活跃气氛的作用。

周恩来的外交语言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经常让外国友人称赞不已。1954年7月18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见了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及其夫人。下午四时,周恩来迎候在大门口。当卓别林夫妇一下汽车时,周恩来就立即热情地迎过去,非常亲切地说:“我是你的忠实观众,30多年的观众,我们是老朋友了!”周恩来还说:“卓别林先生满头银发,一脸慈祥,面带笑容,一派长者风度,没有哪一点能引发我们联想到影片中留着小胡子,戴着小圆帽,手中耍着一根拐棍,用八字脚走路的滑稽形象来。”这次会见让卓别林夫妇激动不已。

img146

1954年7月,周恩来在日内瓦与电影艺术家查理·卓别林合影

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方代表团带了一些影片播放。中方代表团先是播放了一部国庆大阅兵的纪录片,想让世界看到新中国正在步入强大。但是一些人士看过后却说,中国要搞军国主义。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中方播放了另一部影片,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演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工作人员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的戏剧,准备了很详细的英文资料介绍越剧和梁祝的故事,足足好几页纸。请总理过目时,周恩来皱皱眉说:“这么长的剧情介绍,谁有信心看得下去。”周恩来要求只写一句话:“请大家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的宣传资料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影片放映时,整个大厅挤满了人,超出了主办者的预料。影片结束时,全场安静肃穆,沉浸在悲剧的气氛里。最后,在场所有人起立,为中国的爱情故事和传统艺术热烈鼓掌。

1960年,周恩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着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来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周恩来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的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否都会掉进陷阱。周恩来改“平分”为“联结”,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邻友好政策,回答十分精彩,无懈可击。周恩来的机敏思维和友好风度在尼泊尔传为佳话。

img147

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尼泊尔时,由毕·普·柯伊拉腊首相(左四)陪同游览博克拉湖。

同年,周恩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问:“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声音洪亮且坦然地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1972年2月,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周恩来答道:“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五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五个人吗?”尼克松听后,连连点头赞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