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程序的意义

教学程序的意义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特别强调教学程序的优化,是为了追求教学系统的减负增效,寻求一种“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率”二字,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投入与产出之比。而教学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教学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二、教学程序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特别强调教学程序的优化,是为了追求教学系统的减负增效,寻求一种“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效率”二字,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投入与产出之比。而教学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教学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实际教学时间是有效教学时间、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的总和。实际教学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总量,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学习收获所消耗的时间,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完成教学任务无关的时间消耗,甚至发生负作用的时间耗费,则称为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值得强调的是,所谓有效、无效和负效教学时间都只是相对概念,只有当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教学时间才能得到放大。

对中小学生课堂思维特点研究表明,思维的最佳时间是课堂教学时间的中段,仅是20多分钟,年龄越小,时间越短,教学时间段的两头各出现思维的延时现象和思维的疲劳现象。传统教学中,不管教学内容的主次,不管教学手段的适宜与否,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一律平均用力,简单灌输,出现教育者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不相匹配的现象,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学习负担沉重。中小学生课堂思维特点提示我们,教学程序的设计,首先从摒弃时间的绝对增量等同于有效教学时间增量的教学指导思想做起,在思维的延时阶段,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缩短思维的延时时间;在思维的疲劳阶段,改变学习状态或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让大脑再次兴奋,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尽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