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环境管理”课程有助于工科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污染预防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生态规划先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保理念。因此,“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环境管理思想、环境法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的、系统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工科学生由技术专才型向技术管理综合型转变。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能源与环境学院 吴 磊 吕锡武 李先宁 朱光灿[1]

一、引言

“环境管理”课程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非工科课程,是以讲授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法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人文学科课程。学习“环境管理”课程有助于工科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污染预防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生态规划先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保理念。不仅如此,环境管理还是环境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2005年10月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把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评价、环境工程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一起列为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核心专业课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环境管理课程在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中往往是以选修课或限选课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学生不太重视;教学内容上又似乎偏文科和理科,学生普遍感觉到枯燥,觉得没有用;加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一段时间以来,该课程成为“鸡肋”课程,教师在讲授时费力,学生学习时吃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对教学目的进行了再思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二、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目的的再思考

1.环境管理课程的缺位容易造成学生“工程至上”的错误观念

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容易走进“工程至上”的培养误区。自开办环境工程专业以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一直是经典的专业主干课程,不仅学时多、作业多、试验多,而且还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为未来环境工程师的职业素养。这样强化的结果,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技术为本,工程至上”的错觉,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自觉不自觉地在控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认同末端治理。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专业思想、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执行同样的环保政策时所使用的控制方案和技术路线[1]

2.环境管理课程要帮助工科学生向技术管理综合型转变

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科学家看到的是污染物质、污染介质和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而经济学家认为是基于某些社会的经济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行为和制度安排出了什么毛病2,社会学家则认为是由于人类只关心自身的发展,忽视了与自然相协调的结果3。显然,调整人们的行为,制定合理的制度,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能够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而这些依靠技术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环境管理思想、环境法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的、系统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工科学生由技术专才型向技术管理综合型转变。

3.环境管理课程体现了我国环境教育的战略选择

同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史一样,我国环境保护也是从污染治理起步的,所以高等环境教育中较早地设置了理工科专业,这是环境保护客观需要所决定的。时至今日,我国环境保护依然还没有走出大规模治理污染的阶段。但是,我国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使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出现了新的转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的环境保护要加快“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就需要高等环境教育适应这种转变,加快培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哲学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强环境人文课程的建设就成为我国环境教育的战略选择[4]

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衔接

为了调动环境工程学生学习环境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改革,把所讲授的环境管理知识与所学的工程技术联系起来,改变了过去单纯就环境管理讲环境管理的方式,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环境管理与环境工程技术相衔接的部分,从而激发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表1)

表1 增加的环境管理与工程技术相衔接内容的举例

img66

学生发现学习环境管理还可以从自己所重视和熟悉的技术知识入手,兴趣浓厚,即使对不熟悉的技术知识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归纳整理,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的外延,进而产生对环境管理知识的认同。

四、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方式

教学内容的实质增加而学时不变,使得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方式不仅完不成教学任务,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了以学生课下主动研究性学习、课上多媒体展示为主,教师课堂讲授和讲评为辅的教学方式。(见表2)

表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组织

img67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结合研究性课改,在考试方式上采取了以学生平时所做的研究性课题为主,占60%的比例,期终开卷理论考试为辅,占40%的方式,有效地调控了学生的精力分配,减轻了学生以往采用的期终考试毕其功于一役而平时又不太重视的倾向。

六、教学改革效果与需要改进的问题

从学生发回的学习心得中收集反馈信息得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学生开始喜欢上这门课程了,并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效果显著。如,05402113张玲同学认为,本学期的环境管理课,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像大学课程的一门课。没有死板的教材,没有枯燥的说教,有的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在分组讨论与汇报中,不知不觉学到了不少东西。05402119唐蕾同学认为,环境管理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我们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找资料,研究一个又一个的小课题,这种学习方式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都是大有益处的。05402128葛德禹认为,从一开始上这一门课时,我就发现了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作为学生,学习一门专业课程,没有拿到教材,正确地说是没有合适的教材,这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第一次。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上案例分析课,从一个个图文并茂的鲜活案例中,我发现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实用的。

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如05402110封琦君同学认为,我确实从该门课中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环境管理理论知识。另外,课上生动的案例分析也提高了我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并且要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我建议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到社会上调研环境管理的发展情况。我相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定能给这门课的学习带来更好的效果。

总结这次教改体会,再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觉得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适当降低研究型课题难度,及时跟进指导,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据学生反映,有些选题难度较大但又想做好,容易引起烦躁情绪,反而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2)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以所承担的研究性课题为基础,申请学校教务处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资助,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面向全校,举办“6·5”世界环境日环境工程学生研究性课题报告会,在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天煜,赵文玉.新形势下的高等环境教育——浅议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课程的结构性调整[J].高教论坛,2005(2)

[2] 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黄鼎成,王毅,康晓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王耀先.加强环境人文学科建设是中国环境教育的战略选择.见: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28-3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注释】

[1]吴磊,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东南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获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