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扮演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导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的三重角色。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对于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校内环境问题。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无疑需要德育的有力实施,而高校的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他们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等众多原因,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1.主导性差。

由于导向失误,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掌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思想政治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理解不深,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所削弱。有的辅导员对学生思想进步问题关心、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结果是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知识性低、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清、小道理讲实、深道理讲透,使得辅导员工作的主导性差,指导性不强,引导不力,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2.机制不活。

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扮演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导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的三重角色。这种三合一的角色使他们具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但是,这种三合一角色并不会自发发生作用,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氛围、组织管理体制,以及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但目前却缺乏这样一个环境和体制。当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的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没有全新的机制,当前辅导员机制的导向是“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就是说,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工作做得好;反之,出了乱子,即使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由此可见,旧的机制既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辅导员工作,也不能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对于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渗透力弱。

反思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细想起来,真正花在“导”“教”和“引”的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化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检查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管,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比如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让其发挥带头作用;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千万别让他们再捅娄子。而对于占大多数的中间学生,辅导员或是放心,或是无暇过问,这些学生因此感到失落和压抑,最终极易造成这样的结果:一些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地、单独地找他们谈谈心,对于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未曾加以疏导;有些学生对辅导员老师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连辅导员姓什么都不知道,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尽管辅导员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与青年学生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难以渗透,难以走进学生心理。

4.环境影响。

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另类天地,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社会大环境问题。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完善阶段,社会道德失范,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呈多元的趋向。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传统的一些错误思想认识观念,在一些人中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也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也更加复杂,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其次,校内环境问题。辅导员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辅导员工作不被人理解,琐碎、繁杂、强度大、投入大、效果滞后、吃力不讨好、没人愿意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