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从师生比、职称结构、工作效能等方面介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来看,已经由以本科学历占主体转型到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高学历人数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这会严重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发挥。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职务结构现状是科员所占比例较大。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所具有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个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结构的比例关系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以下从师生比、职称结构、工作效能等方面介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1.辅导员和学生比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3]也就是说每个辅导员最多能带200个学生,但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高校还是达不到这个标准,辅导员的配备比率偏低,其中符合要求的占20.9%,79.1%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都超过200人。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人数,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繁忙,事务性工作挤占了思想教育工作。

2.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学科结构

虽然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但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高学历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在高校辅导员学历结构中,本科学历48人,占调查总人数201的23.9%,硕士研究生153人,占76.1%,没有博士研究生和本科以下学历。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来看,已经由以本科学历占主体转型到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高学历人数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笔者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出现了学历过剩现象,于是高校提高辅导员招聘的门槛,基本上都是招收硕士研究生或以上,这使本科生失去了进入高校的可能;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这就为在职的学历是本科的辅导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从整体上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目标已经达到。

辅导员群体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的高低。目前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学科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所调查的201名辅导员中,在大学所学专业与自己所在学院的专业领域的吻合程度上,吻合和相近的一共占37.3%,不吻合的占62.7%。可见吻合程度很低。这种状况有利有弊。就优点来说,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中去,实现了相互学习,避免了近亲繁殖的现象,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缺点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导致辅导员不能系统、专业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可以看出目前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弊大于利,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应注意使其学科结构合理化。

3.职称职务结构

在所调查的201名高校辅导员中,没有辅导员是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是讲师职称的60人,将近占30%;助教141人,约占总人数的70%;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职称结构来看,助教的人数比例较大,其次是讲师,更高级别的没有。这说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总体比较低。这会严重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发挥。目前,高校辅导员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最高的行政级别是科级,也有个别特别优秀的辅导员可以升级为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但难度很大且名额很少。从问卷调查可知,在所调查的辅导员当中,科员149人,占总人数的74%,副科42人,占21%,正科10人,占5%。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职务结构现状是科员所占比例较大。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高校辅导员思想发生动摇,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4.高校辅导员年龄结构

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所具有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个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情况。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的调查,问卷设计“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三个选项,其中35岁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54人,占总数的76.6%。35—45岁的辅导员有42人,占总数的20.9%,45岁以上的辅导员有5人,仅占总数的2.5%。可见,高校辅导员群体年轻化程度较高,但是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教师比例不高。在所调查的辅导员中,工作不满3年的63人,占31.3%,工作3-6年的78人,占38.8%,工作6—10年的45人,占22.4%,工作10年以上的仅为15人,占7.5%,如果单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平均年龄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正处于工作和科研创新的最佳时期。他们充满朝气、富有激情,但是由于缺乏工作历练,在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等方面还较为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经验的老辅导员的流失,不利于传帮带作用的发挥,不能更好地培养锻炼青年辅导员,以维持这个队伍的最佳功能状态。

5.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承诺

所谓职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或专业的程度。[5]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偏低。在“您对辅导员工作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一项中,认为“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为38人,占所调查总人数的18.9%,选“薪金不高”的69人,占34.3%,选“升职的路径较窄”的48人,占23.9%,认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46人,占22.9%,可见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复杂,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没有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被戏称为“三等公民”。事实上,目前的辅导员一般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挑选出来的,由学生时代的佼佼者,到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辅导员,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承诺偏低的重要原因。

6.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效能

工作效能是指根据方法和工作手段在特定条件下的系统内部所起的作用或发挥的功能。本次研究运用访谈法,从辅导员对自己工作效能的评价、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两个方面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效能现状。第一,辅导员对自己工作效能的评价。绝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作效能感,具有较高的沟通协作、认知学习、成就目标和学生管理效能,沟通协作效能最显著,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创新效能感、工作计划和挫折承受效能评价方面相对较低,认为自己仍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状态;第二,任课教师与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效能的评价。本次调查表明,任课教师与学生对辅导员的效能评价基本一致,都认为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好,基本能够完成辅导员应完成的任务,通过对学生深度访谈调查得知,有84.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院系的辅导员能够做到处理好班级大事,15.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偶尔问事”或“什么也不管”;对待班会开展的情况,67%的同学认为“没有内容和新意”,这与辅导员自我评价的缺乏创新效能感是一致的;只有6.7%的辅导员经常去学生宿舍,其余则“有事才去”、“偶尔去”、“根本不去”,大多数的同学对这一状况表示理解,认为只要有事能联系上辅导员就可以了。

7.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培训

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多是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的,甚至有些人在上学期间没有学生干部经历,普遍缺少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科学与艺术等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辅导员的培训和自我继续学习是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成长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计划》中规定:安排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所调查的201名辅导员没有进修过的占20.9%,两年一次的占31.3%,一年一次的占37.3%,一年两次及以上的占10.5%。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晋升机会的提供以及交流学习的加强是推动辅导员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并为辅导员个人的成长提供保障,被多数辅导员所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