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与个体的成功交往

个体与个体的成功交往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关系对个体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学会交往是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在春秋时期,儒家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关系性和社会性。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取决于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正常运转。调查还发现,相比年纪大的人,年轻人更看重关系。个体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有些人不求发展,一味地追求和利用关系,以关
个体与个体的成功交往_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人类个体问题研究

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关系对个体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今研究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体与个体交往的含义和地位

所谓“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是指人类个体与个体发生的联系,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社会活动中的接触、往来、交换与交流的总称。它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学会交往是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在春秋时期,儒家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关系性和社会性。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取决于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正常运转。

孔子认为: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大致可分为五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后来形成了三大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形式:家人交往(家庭成员)、熟人交往(亲戚、邻居、朋友、战友、同事和同学等)、陌生人交往(仅仅是遇到的或不认识的人)。家人交往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和明确性,其成员有义务为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负责。陌生人关系恰恰相反,是表面的、临时性的,总是受到利益的考虑的限制。熟人交往是家人交往和陌生人交往的一种混合,并且同时具有功利性和明确表现形式。熟人交往一般需要用相互惠赠即人情来维系。所以,最强有力的(也是最积极的)是家人交往,其次是熟人交往,陌生人交往是最不稳定的。

中国人崇尚“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一个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知人善任、活用人、巧用人、用好每一个人。刘邦曾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都为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从古到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得道多助,无不应了中国的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强调的是一个和谐的关系氛围。由于民族、宗教、风俗等差异,往往导致纷争,统治者们感觉有损九五之尊的威严,往往兴师问罪,可惜到头来还是应验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成吉思汗的铁骑屠戮、清军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他们最终也未能驾驭广大人民的思维。“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的“和亲”策略以及对“达赖”“班禅活佛”的册封,却使得风俗信仰原本大相径庭的几大民族能友好相处若干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本身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就是说:一方面人们要进行任何生产都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孤立的个人在社会关系之外是根本无法进行生产的,而社会关系又必须通过人们的相互交往才能形成,如果人们彼此不进行交往,就不可能发生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任何生产的发展也都是在社会交往的发展中实现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交往关系。生产活动中的交往构成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他们之间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联系。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必然推动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发展,由此产生出以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往为基础的政治活动中的交往和思想文化活动中的交往。因此,交往是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交往是人类固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建立社会关系并推动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第三,交往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融合,有利于先进文化的继承、推广、普及和发展;第四,交往有利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有

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个体与个体成功交往的途径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作用

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尘寰,都免不了要和其他人打交道。所以人与人的交往非常重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过是古人的理想状态罢了,更多的只怕还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感慨。对个人而言,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通过关系可以更容易获得某些信息和提高影响力,而这两者对实现目标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调查表明:人们普遍认为“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当被调查对象对中国社会的关系网加以衡量和评价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关系网是非常重要的(42.7%)和重要的(26.9%),只有4.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关系”根本不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71.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遇到一个问题是,他们会通过关系网来解决,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各种渠道。调查还发现,相比年纪大的人,年轻人更看重关系。找关系现在已经成了流行的做法。

人生在世,不能不懂交往。孙子兵法讲“伐交”,就是运用交往谋略制胜。春秋战国时候,管仲因与鲍叔牙是朋友关系,捡了条性命,助齐桓公成霸业。西汉时,贾谊因与周勃的关系不好而不得志。司马相如因太监、同乡杨得意的推荐为汉武帝所器重。吕产、吕禄本是草包,因与吕后是亲戚关系而被重用。

在当今社会,学会交往尤为重要。例如,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去办就办不成,有的人去办就很顺利。这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你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渐渐懂得如何办好事情,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赢得旁人的信任和好感等等。

2.坚持科学的交往原则

(1)平等互惠原则。平等互惠原则是指交往活动中兼顾个体之间的双方利益,在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互利互惠。个体在交往中,必须遵守平等互惠的原则,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利益。只有在对方也同样受惠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合作。交往强调双方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尊重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独立的利益,谋求本人利益与相关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个体交往必须信守共同发展、平等相处、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的坚定信念。

(2)整体统一原则。整体统一原则是指个体在交往活动中要考虑好处都符合双方长期和根本的要求的思想和做法。个体在交往活动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3)恰当适度原则。指个体在交往活动中,保持适度中和的状态,合乎分寸,恰到好处。这是个体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度观点在个体行为中的具体体现。过与不及,皆为不妥。个体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有些人不求发展,一味地追求和利用关系,以关系为准绳和标尺,结果得到了溜须拍马、虚伪做作的面具,不能以真面目示人;有些人独善其身,把交往看成很庸俗的东西,一味的摒弃和鞭笞,结果自我压抑,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最后郁郁而终。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只有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恰当适度的利用关系,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个体的自尊、自我表现、忍让、诚恳热忱、信任他人、谨慎、谦虚、交往频率、言谈举止等都要适可而止。

(4)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必须建立在个体良好行为和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向被关系体(与该个体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一方)如实传递有关个体的信息。真实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对个体的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交往的生命。隐瞒、歪曲、推诿是交往的大敌,坦诚、亲切、负责的态度是交往成功的要诀。比如,我们平常穿漂亮的衣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可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却是你人格的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与人交往中学会包容与谦让,展示真我风采。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何不学会“一笑置之”?多一些微笑给自己,多一些微笑给别人。

(5)平衡协调原则。指协调平衡各种关系,使之不相互冲突与干扰。个体在交往时,应坚持平衡协调原则。比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思潮的涌入,现在的青年人都喜欢“张扬个性”“我的世界我做主”。这改变了以往的以集体本位主义内容的状况,开始向个体本位主义转移,标志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如果处理好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社会就会不断向前高速发展;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体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在集体利益为主的大环境中,就容易犯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因此,坚持平衡协调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6)择善从优原则。指个体在交往时,不能盲目从事,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则取其重”。善者,是指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或有益的人及其关系。在交往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相互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就采取积极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些俗语无不形象地说明了个体在对方的影响下将会发生量的和质的变化。比如,大学生在交往中就应该择贤交往,不要什么人都去交往,只有坚持择善从优原则,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积极意义。[1]

3.注意以“礼”相待

《诗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有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这里所说的“礼”含义很广,大到治国平天下之“礼”,小到待人接物之“礼”。我们所讲的“礼”只是礼节、礼貌、礼物。在社会中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结怨太多,会“众叛亲离”。多结缘就要有礼。

(1)礼要真诚。那种对人不冷不热,见面只会哼哈作声的礼,只会给人虚伪的感觉。礼要真诚,然而平常我们所说的礼貌、礼仪,其实是一种“死礼”。现代交际中最为流行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办事敲门砖的“活礼”。所谓“活礼”就是礼物、礼品。友谊性的、纪念性的、答谢性的、人情味的礼品是可以送的。但如今它已不再单纯是客气和尊重对方的表文,如有的人求人办事送礼,有人用“礼”拉关系走后门,实际上就是行贿,而行贿的后果不堪设想。

(2)礼有讲究。礼要会送,不能乱送。事实上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送礼的,并不是什么礼都可以送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送礼的,送礼须慎重。我们要认清送礼的内涵,把握送礼的度。事实上通过送礼来办事很少会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即由于你的行为过分,你的形象、声誉将会受到影响,你说的话将会被大打折扣,你的人际交往将会令有一定品味的人感到厌恶,你终会被人认为是无大用、无大才且是靠不住的人。

当然送礼给朋友是为了联络感情,搞好关系,是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便”与“达”。拜访朋友,不管礼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只要有礼在就行。人们常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人到人情到”。

(3)礼在平时。关系需要经常维护,朋友之间要常走动,关系才不会疏远。当然“有空去坐坐”也最好带份礼物。

4.讲究交往语言的艺术

说话与交往成功是相辅相成的。话说得好听、得体,也是个体交往的一大亮点。在平时应多赞美和恭维他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当你听到对方的赞扬时,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好感,交往气氛也就活跃些。但是应把握分寸,不符合实际的赞扬是一种讽刺,令人反感,过分的奉承和讨好他人也有损自己的人格,得体的恭维应建立在理解对方、鼓励对方的基础上。

5.用心维护交往关系

用心维护交往关系:(1)寻求共同的特定联系。这种联系指的是亲戚、同乡、同事、战友、同学或师生关系;(2)利用中间人与某个本来没有特定联系的人建立联系。(3)人情来往。人情往来是维系关系的前提。送礼、赞誉以及设宴招待都是表达人情的不同方式。[2]中国人讲究“一回生,二回熟”,由陌生人关系逐渐向熟人关系过渡,这正是通过交往实现的。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体与个体交往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树立科学的个体交往观,构建合理个体交往体系,对建设当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释:

[1](美)大卫.约里克,迈克.R.洛塞,格里.莱克著.未来人力资源管理——48位世界思想领袖谈人力资源变革[M].于雪英,彭锦秀(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剑峰.组织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