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西思想比较中的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

中西思想比较中的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中西思想比较中的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中西思想如何看待“个体”,是当前讨论“儒家与自由主义”话题的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儒家关系式道德个体立基于性善理念的正面价值,其所对应的个体进路及方法为“修身”,其目标取向则为整体和谐。

第十一章 中西思想比较中的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

中西思想如何看待“个体”,是当前讨论“儒家与自由主义”话题的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儒家道德关系所建构的个体,其功能的发挥,必须置于关系构架的互动中才有可能。源于古希腊的原子主义传统的个体,则如单个的原子那样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能够发挥其独立自主的功能。儒家关系式道德个体立基于性善理念的正面价值,其所对应的个体进路及方法为“修身”,其目标取向则为整体和谐。西方原子式契约个体则立基于人性的负面价值,其所对应的路径为“契约”方式,其目标取向则为个体的独立自由、正义平等。马克思自由观既立基于个体的出发点,又将价值取向置于集体主义的、整体境界的终极目标,这和中国儒家的理念及思路有相合之处。

近年来,“儒家与自由主义”这一话题,不断被人们提起,就连互联网上对此的讨论也时起风波,争辩不止。2001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儒家与自由主义》一书,似为这一讨论的起始;而事实上此前一些西方汉学家及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们,在上世纪后期便已涉入这一话题,如狄百瑞《儒家与自由主义传统》,赫大维、安乐哲的《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的民主之希望》等便是其代表之作。近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于近年连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的“海外中国哲学丛书”等,显示了海内外学者的共同积极姿态。

显然,当我们把“儒家与自由主义”当作一个学术话题时,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这一讨论源于什么问题?这一话题的学术意义何在?笔者的结论是:首先,这一话题的引出不仅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更与当今国际学界“社群主义”思潮兴起及其与西方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的种种反思关系密切;其次,这一话题更与当代全球发展的未来前景及其儒家学说是否对此存有真正的价值密切相关。故这一话题的论域之广,跨度之深,学术意义之重大,已远非现实而平面地对中西思想作一比较即可了事,必须深入到中西传统思想中深掘其理念基础及思维取向,才能真正透视其深层内涵。这里学理的探究比价值的展望更为重要,原因在弄清楚了前者而入其堂奥,我们才有价值取向上的依据。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以为,与其大而无当地在泛泛层面上讨论这一话题,不如将其引入更为基本而切近的范畴,此即深入中西传统思想中去比较二者是如何思考“个体”并置定个体的。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

如前所述,儒家“关系式个体”立基于性善理念的正面价值,对应的是个体进路及方法为“修身”,以整体和谐为目标取向;西方“原子式个体”则立基于人性的负面价值,对应的是路径为“契约”方式(这一方式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最低相容度的内涵),以个体的独立自由、正义平等为目标取向。基于此,我们可将前者概之为“道德个体”,后者概之为“契约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