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注意的发展

幼儿注意的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幼儿的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时老师手腕上的手表带换了,也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第二节 幼儿注意的发展

考点1 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等级★★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也就是说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故事,老师讲到哪,他能跟到哪,听得很入神,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如我们在上课时,注意集中在想自己的心事,对老师所讲的话完全没有听见;同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当他听得很入神时,周围的大人对他说话可能都听不见。这就是幼儿的注意对事物的集中。

2.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我们的看、听、说、想、记等心理活动密不可分,没有注意的参与,这些心理活动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幼儿走路不注意看就会出现危险。因此,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3.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在游戏中,如果幼儿玩得很投入,很用心,那么这个游戏就会进行得非常好。可是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东走走,西逛逛,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样他肯定注意不到游戏的变化,也就不会使游戏进行下去,他也不可能与小朋友合作,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玩,因为他老玩错了。

②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幼儿听故事,学儿歌,学唱歌,认识各种事物,都需要集中注意。幼儿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据研究,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往往超过一般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活动效率也高。如一个男孩,两岁时玩积木可以连续玩上几个小时,他在幼儿时期,看图书,画画都能投入长时间注意而不分心,他在上小学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仍然注意力集中,学习很好。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由于注意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注意指向和集中于认知的对象,使认知活动清晰、完全。因此,注意与其他心理过程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幼儿其他心理活动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出现在幼儿的生活空间里,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如幼儿园良好的环境布置、电视、广告、商品包装等都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注意能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当幼儿来到新的地方,他会感到很新鲜,他会注意看那些从没见过的东西。同样,当一个体育游戏结束后,老师带幼儿开始玩新的活动猜谜语时,幼儿的注意必须转向这一新的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认真听,注意想,猜谜语的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②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在让幼儿观察同一情景时,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各不相同,往往是由于他们注意的不同所致。注意发展的不同,也影响到幼儿记忆差异。

③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常常是与注意分不开的。当幼儿在画画或做游戏时,只有集中注意,他才能把画画完或把游戏进行下去。如果这时幼儿把注意转移到别处去了,去看别人在做的事情,那么,他原来的活动自然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幼儿的注意力对幼儿完成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考点2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重点等级★★★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我们正坐在礼堂里听报告,突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这时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个同学,这时我们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再如,小朋友正在听故事,突然,从教室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小朋友会把注意指向这个人,并且是不自主的,也没有预定目的。这时就是无意注意。在幼儿的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下面两大类: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斑马线等因素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整个幼儿期,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颖的事物对引起幼儿的注意有重要作用。如,电视、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

②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③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

④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在恰当地利用这些新颖多变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鲜明、多变、强烈的事物在幼儿园的活动组织中对幼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凡是不需要幼儿注意的东西,就不应该过于鲜艳、突出和多变。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时老师手腕上的手表带换了,也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烫了头发,孩子们都新奇地注意着她,老师给幼儿讲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老师的头发上。所以,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时,更要注意自身形象以及容易分散幼儿注意力的那些因素,如不穿奇装异服等,否则将影响幼儿对活动保持注意。

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时,如果教室外面有强烈的响声干扰,那么幼儿也难以维持其正常的活动,不能注意听老师讲的是什么。再如,幼儿不注意听老师说话,而一片喧哗吵闹时,老师用提高声音的方法控制幼儿,有时并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反之,老师突然停止说话或放低声音,则会引起幼儿的注意。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得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①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因素。每一个幼儿各有不同,引起注意的对象也有可能不同。有的孩子在街上看见汽车特别注意,而且可以注意很长时间,但对自行车则不去注意。这是因为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

②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漂亮的玩具,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非常喜欢玩,喜欢活动,喜欢游戏,如果有小朋友在游戏,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引起注意并要求参加进去。

③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凡是幼儿很熟悉的事物或见过的东西,就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如幼儿听过的故事、动画音乐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而科幻小说、新闻广播、理论书籍则一般不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还有,幼儿自己经常玩的玩具或吃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系。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如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读书、看报和观察幼儿等都属于有意注意。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提醒幼儿说:“注意了!”这时幼儿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地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别的事。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如幼儿听老师讲故事时,他一定想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由于有这样的目的,所以幼儿就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故事。同时,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而且不去做别的事,控制自己,跟着老师讲的故事去想,直到把故事听完,这一过程就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努力。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使自己的活动有目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活动。所以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幼儿如果明白老师、成人让他做的事,而且知道具体的任务是什么,他就会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有意注意的。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在纸上贴小鸟,告诉幼儿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纸,那么,幼儿的粘贴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因此,让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知道有什么任务,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的。但必须切记为幼儿提供的活动,目的必须是明了的,任务必须是简单的,而且内容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和能够记住的。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幼儿如果对所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感兴趣,那么,幼儿就会自觉地使自己投入活动,并且主动参与活动。如许多幼儿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所以当老师一说要讲孙悟空的故事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安静地等待,甚至有的孩子还制止别的小朋友吵闹,迫切希望马上就能听到老师要讲的故事。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如让小朋友看图画书时,可以让幼儿用手指着画,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注意图画书中的内容。反之,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听老师讲解,幼儿就不易将注意保持在这一活动上。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注意哪些情况。例如,老师说“要搭高楼,最大的积木应该放在哪儿?小的应该放在哪儿?”这样幼儿就会注意大的积木,而且寻找适合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维持注意,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此外,幼儿自我言语指示,也有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性格中细心、坚持性强、不爱认输的幼儿,一般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和任务。如在一个活动中,老师让两位幼儿各守一个“城堡”。结果发现,一个幼儿能把自己的注意始终保持在分配的任务上;而另一个幼儿虽然注意着“城堡”,但时间不能保持稍长,并且最后竟随着奔跑的小朋友而去,忘了自己的任务。事后老师说:“那个认真的孩子,你交给他什么事,他都很认真,很注意。”在实际中,凡是毅力强,有坚持性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很好,善于专注自己所做的事。反之,怕困难,坚持性差的人,注意力也往往不易保持。因此,老师要注意到幼儿的这种个别差异,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力。

考点3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重点等级★★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或我们成人周围环境中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信息,我们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对什么都注意,而是有一定选择的。人们在选择某一对象时,总是首先指向这对象,随之并选择了它。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

3~6岁的儿童注意发展很快,注意的选择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很大的发展。6岁左右的幼儿与3岁左右的幼儿相比,注意的选择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何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应该考虑到这些规律。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或选择某一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事物感兴趣。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活动中,每个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如在一个班里,积木区因搞卫生搬动而被换了一个地方,班上的一些小朋友因平时不爱玩积木,所以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积木区位置的变化,而有两位小男孩,一看在积木区打扫卫生,就急忙去看自己搭的积木,注意自己搭的积木怎样了,而且,很快发现积木不见了,于是赶紧跑去告诉老师。原来他俩平时对积木就特别感兴趣。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幼儿阶段的儿童,只能注意到事物特征比较突出的明显方面。当一幅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选择那些自己认识、熟悉的事物来加以注意,有时对比较复杂而又不好理解的事物,虽然老师要求注意,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加以选择注意。例如,给孩子呈现一组物体,让他们根据不同特性将这些物体分类,4岁左右的孩子,甚至5~6岁的孩子,只选择那些与解决问题没有关系的因素来加以注意,而8岁左右的孩子解决这类问题时就能选择物体的主要特征加以注意。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如果要求幼儿注意的对象是幼儿认识能力范围以内的和幼儿易于理解的东西,那么,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就要好些。

幼儿在一个活动中如果不能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时也是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幼儿一旦知道或学会了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在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就能够提高,活动的准确性也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水平,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完成。比如,有些游戏尤其是智力游戏,最初由于幼儿不知道游戏规则或游戏规律,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就比较差,而一旦幼儿学会了这一游戏规则,幼儿就能顺利地完成游戏活动,甚至还会玩得很入迷。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出发来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由此也要求我们善于了解幼儿和观察幼儿。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一些研究表明,强化可以改变幼儿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例如,有一组幼儿在搭房子,另一组幼儿在搭火车。如果老师表扬了搭火车的一组幼儿,结果会发现另一组中有不少幼儿也改为搭火车。反之,批评也会改变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慎重,不可随意。否则,就会影响幼儿对活动对象的选择。研究表明,对幼儿强化过程的关键在于给幼儿启发或指导,而不是批评、惩罚、表扬和鼓励等强化本身。如果强化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波动太大,如很兴奋,很不高兴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使幼儿不能对注意的对象正确选择。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教师讲解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可以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幼儿的注意稳定比较差,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活动中如果老师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幼儿就能注意一段时间;如果在某一个活动中伴随有操作活动,那么,幼儿也能把注意保持在活动上,可是当幼儿把问题回答完或操作完之后,他们的注意很快就不稳定了,并且很容易转向其他事情。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时间太长。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如果让幼儿注意的对象是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事物,幼儿的注意就相对稳定一些。试想一想,如果让幼儿听一个有关成人的故事,或者一首比较抽象的诗歌,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会怎样呢?一些抽象的、成人化的、单调而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活动,幼儿往往不容易坚持完成活动并使注意稳定。

②活动的游戏化

在幼儿的活动中如果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一长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了。但是如果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活动,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则会比较稳定,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加强。因此,游戏既是适合幼儿的活动,也是有利于稳定、维持幼儿注意的有效形式。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游戏活动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游戏中,幼儿注意持续的时间大大地超过了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根据这一点,想一想在你组织幼儿活动时该如何去做。

③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在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比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大大地超过了幼儿不操作和不感兴趣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应该使活动多样化、操作化。

④幼儿的身体状况

幼儿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动积极时,其注意就容易稳定。而如果幼儿有病、疲劳、情绪不佳、活动单调和活动时间过长时,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和不易维持。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考虑孩子的健康状况和情绪状况,而且活动不易太长以致使幼儿疲劳。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有人测验5岁和6岁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方法是发给每个幼儿一张改错练习纸,上面有由“△”和“○”符号排成的行列,这些符号没有规则地任意排列。测验的方法是,主试(老师或其他测验者)要求幼儿听他读出符号的名称,并根据听到的符号名称改正纸上印出的符号,如果主试读的第一个是△,而纸上是○,就要改正,依此类推。从这个测验中,通过幼儿改错的正确性来断定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因为在此测验中,幼儿必须注意听,注意看,而且一直需要对这一活动保持有意注意。测验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成绩优于5岁的幼儿。这说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年龄差异,年龄不同注意的稳定性也不相同。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如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同学们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课等都是注意的分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例如,大人吃饭时,可以谈笑自如,丝毫不影响进餐,而且由于交谈带来了愉快气氛,还增加了食欲。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幼儿自己说话,他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因此,幼儿园要求幼儿专心吃饭,不许随便说话,以保证幼儿吃好、消化吸收好。小班的幼儿,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更差一些,唱歌时,就忘了做动作;看客人参观时,就停止了自己的活动,站在那里不动了。

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有注意分配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好。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做操时,既要注意向全班幼儿发出指令,又要注意到个别幼儿的表现。幼儿园里孩子多,情况变化多端,幼儿又活泼好动,作为幼儿教师既要注意孩子的活动与安全,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活动,如故事不能讲错,动作要做对,边教歌边弹琴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注意的分配,以便顺利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并保证幼儿的安全。因此,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师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就是说明一个人阅读时注意的范围比较广。心理研究认为,人的注意广度是生理性的。扩大注意的广度主要是把信息对象组成块,使各个对象之间能联系为一个整体。

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有人把一幅图画给被试(幼儿或成人)看,要求被试把图画中的每一部分都看到。结果发现,幼儿比成人要用较多的时间来注意画的内容。因为在同一个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的范围很小。

但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广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

研究发现,在活动任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的对象排列有规律时,注意的范围就要大一些,而排列没有规律的注意范围就小些。如8个点随意散开就不如将8个点整齐有序地排列成两排的注意范围大。注意对象颜色相同时注意范围大些,颜色多杂时注意范围就小些;大小一致的对象注意范围大些,大小不一的对象则注意范围就小些;信息组块并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注意的范围就大些,而信息零散毫无联系的对象注意范围就小。可见,知觉对象是有规律、有意义的,各对象之间能建立联系并成为整体的其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小。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一般来说,如果在活动中要求的任务比较多,那么人的注意范围就要受到一些限制。如老师既让学生翻译课文又让学生找出错字,这样学生对课文注意的范围就小了。另外,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影响其注意的广度。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人对幼儿园的环境、工作注意的范围要比没有去过幼儿园的人广,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很大差别,而知识经验在这里起到了将各注意对象建立联系使之形成整体的重要作用。

考点4 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重点等级★★

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以及经验不足,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倘若再加上教育上的疏忽失当,幼儿容易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注意分散系指儿童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在应该集中的对象上。这种儿童容易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常常涣散。

1.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

(1)无关刺激过多

幼儿的注意系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容易被新异的、多变的或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加之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繁杂,环境过于喧闹,甚至教师的服饰过于奇异,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注意,使他们不能把注意集中于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实验表明,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时,一般以提供四五种不同的游戏为宜。提出太多的游戏,幼儿既难选择,也难集中注意玩好。

(2)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还未充分发展,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发生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起初表现为没精打采,随之注意力开始涣散。所以,幼儿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动静搭配,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与方法要力求生动多变,能引起儿童兴趣,从而防止疲劳和注意涣散。

造成疲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生活制度。有的家长不重视幼儿的作息制度,晚上让幼儿花费很长时间看电视,或让孩子和成人一样迟睡,于是幼儿睡眠不足。许多幼儿星期天回家后,父母为他安排过多的活动,如上公园、逛商店、访亲友等,破坏了原来的生活制度,幼儿得不到充分休息,而且过分兴奋。正像有些调查所表明的那样,幼儿在星期一情绪最难稳定,注意常常涣散。这对学习和活动是极为不利的。

(3)目的要求不明确

有时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具体,或者活动的目的不能为幼儿理解,也是引起幼儿注意涣散的原因。幼儿在活动中常常因为不明确应该干什么而左顾右盼,注意力动摇,从而不能积极地从事活动。

(4)注意不善于转移

幼儿注意的转移品质还没有充分发展,因而不善于依照要求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例如,幼儿听完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能长久地受到某些生动的内容的影响,注意难以迅速地转移到新的活动上去,因而从事新的活动时,往往还“惦记”着前一活动而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教师只组织幼儿一种注意形式,也能引起注意分散。例如,只用新异刺激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当新异刺激失去新异性时,幼儿便不再注意。如果只调动有意注意,让儿童长时间地主动集中注意,也很易引起疲劳,结果注意更易分散。

2.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教师要针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采用适当措施防止注意分散。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游戏时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刺激物;上课前应先把玩具、图画书等收起放好;上课时运用的挂图等教具不要过早呈现,用过后应即时收起来;对年幼的儿童更不要出示过多的教具。教师本身的衣饰要整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花饰,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

(2)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

应制定合理的起居生活制度,使幼儿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晚间不要让幼儿多看电视,或看得太晚;星期天不要让幼儿外出玩得太久。要使幼儿的生活有规律,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等活动,防止注意分散。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成人应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学习”、“集中注意工作”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或参加其他活动时不要随便行动或漫不经心,成人这时也不要随便使唤他做事或打扰他,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养成集中注意的习惯。

(4)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但无意注意不能持久,而且学习等活动也不是专靠无意注意所能完成的,因而还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有意注意。教师可向幼儿讲明学习本领和做其他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说明必须集中注意的道理,使幼儿逐渐能主动地集中注意;即使对不十分感兴趣的事物也能努力注意,自觉地防止分心。教师应机智地运用两种注意形式,交替运用,使幼儿能持久地集中注意。

(5)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多方面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所用的教具要色彩鲜明,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所用挂图或图片要突出中心;所用的语词要形象生动,为幼儿所能理解。这样做容易引起幼儿注意。此外,教师要积极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以促进幼儿持久集中注意,防止注意受到干扰而涣散。

3.幼儿的“多动”现象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他们对即使很有趣的故事、游戏、玩具也不能保持稍长一点时间的注意,只能维持短暂的片刻。多动症儿童的部分外在特征为: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糊里糊涂如在云里雾中;呆想;破坏自己的东西;冲动或行为粗鲁;学习能力差(如同龄幼儿会讲故事,他则不会);动作不灵活;喜欢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一起;言语有一定问题;还有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或大怒。这样的幼儿注意分散现象非常严重,只有在成人的严格要求下和不断督促中才能稍有注意进行活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的确定是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下定论的。

因此,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的结论,而且还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教师要审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既不能轻率地把幼儿的爱动多动现象归为多动症,也不能忽视幼儿注意的不稳定现象。教师要善于分析幼儿注意不稳定的原因,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