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观察法概述

教育观察法概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于教育研究之中的教育观察法则是指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借助某些辅助工具,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考察,从而获得教育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教育观察对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启发人们的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概述

一、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从词源学来讲,“观察”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諫,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观”,意即运用感觉器官获取观察对象的信息,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察”,是指仔细、用心地看和听。观是一种纯粹的或一般的感官行为,而察是一种伴随有思维判断等认知活动的感知行为。观与察合起来即仔细查看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就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这种活动在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去电影院看电影、剧院看演出、到公园游览、出门时看天气等,这些都属于观察行为。研究表明,尽管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及概括性等是通过不断的、反复的观察活动逐渐得到提高的,但是,人类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很早就学会了观察。阿格诺索瓦的实验研究表明,3~4岁的幼儿持续观察图画的平均时间为7.60秒,到6岁的时候就达到了12.50秒。不过,这些观察行为都属于日常生活观察,而不是科学观察。这里要讨论的观察法不是指的日常生活观察,而是科学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借助某些辅助工具,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考察,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之中的教育观察法则是指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借助某些辅助工具,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考察,从而获得教育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教育观察对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启发人们的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域中许多作出过伟大贡献的人,都与他们长期善于观察教育对象有关。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当代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他1918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曾函授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之后,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区教育局局长。26岁辞去局长职务,到中学任教。自29岁起到1970年去世,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时间长达23年。他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他长期观察的学生多达三千余人,而且对观察情况每天记录。他说:“3 2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每一页都献给一个人——我的学生。”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他一生撰写了《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41本专著和小册子,发表了600多篇科学论文。

二、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应用教育观察法观察教育现象是一种科学观察活动,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观察的目的性

教育观察与一般观众或看客偶然地、随机地、无意识地看到、感觉到或听到某种教育现象不同,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是带着一定的目的与任务而进行观察的。在这里,观察的目的是预先确定的,产生于观察活动之前,对接下来的观察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尽管日常生活观察也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在出门之前观察天气情况,目的是为了确定需不需要带雨伞。但是这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简单的信息,从而便于安排个人的日常活动,而教育观察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观察的计划性

教育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观察活动。在具体实施观察活动之前,对由谁来执行观察活动,观察的时间、地点、对象、顺序、过程、路线、记录方式、所需要的仪器,以及观察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必须有预先的计划、安排及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所获取资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三)观察的系统性

教育现象复杂多样,要想对教育现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在教育观察的时候就必须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对教育现象进行缜密的观察。各项观察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观察的内容不仅仅限于一人、一时、一事,而是全面的、系统的。观察所得的资料、数据应该是系统的、完备的,而不应当是零散的、杂乱的。在制订观察方案的时候,要在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深入了解观察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精心的设计,保证观察的系统性。

(四)观察的选择性

教育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研究,必然有明确的观察任务、清晰的观察目标。教育观察不是将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任何对象都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观察者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提高观察的效率与质量,观察者必然会根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

三、教育观察法的优势

(一)过程的直接性

由于观察者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肉体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即主要是通过眼看、鼻闻、耳听、口尝及手摸等直接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的记录是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就被记录了下来,因此排除了语言交流中和人际交往中信息的失真现象。这要求观察者在作观察记录的时候,如果不可能伴随事件的进程同时记录,则应当在观察者对事件还保有新鲜记忆的时候尽快地进行记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回忆带来的歪曲与偏见。同时,为了保证观察记录的可靠性,在作观察记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记录。除文字记录之外,可以同时采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

(二)情景的自然性

在教育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是根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计划直接观察被观察者,不需要对被观察者发出任何指令、要求或信息,更不用观察者采取任何有可能改变被观察者真实的自然的行为的干扰或控制措施。也就是说,教育观察法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一种自然环境中的现象,观察的是被观察者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学习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现象,从而使所获得的信息的可靠性高。

(三)操作的便利性

教育观察法一般不需要十分复杂的研究仪器与设备,观察者只需对处于一定活动状态的被观察者进行观察,获取有关被观察者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分析,即可实现观察的目的,完成观察的任务。同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可多可少,观察者只有一个人也可以实施。被观察者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个体。观察时间可长可短,观察范围可大可小,因此,操作简单、方便,便于实施。

(四)纵贯分析

由于教育观察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对被观察对象的活动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因此,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观察法可以长期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观察者能有充分的时间对行为的趋势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方向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持久的考察研究,从而区分出偶然事件和平常事件,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相关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四、教育观察法的局限

教育观察法的局限或者说缺点主要有资料的表面性、资料的难以量化、观察对象少、范围小,以及观察活动控制性差等。

(一)资料的表面性

在实施观察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或影响研究对象,常常是只能被动地等待所期望观察现象的出现,同时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般都是一些外显的语言、行为或表情,这些语言、行为或表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或者说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观察对象的真实想法,都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偶然性,即“眼见并不一定为实”。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途中穷困潦倒,7天没有吃饭。他的学生颜回出去弄回了一点米,给他煮饭吃。等到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吃了,孔子假装没有看见。一会儿饭煮熟后,颜回把饭端给孔子吃。孔子站起来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饭是干净的话,我来祭奠他。”颜回赶紧说道:“不行,我刚才见有烟灰掉进锅里,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了。”孔子听了感叹地说:“我所相信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是完全可以依靠的,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呀!”这个故事说明,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虽然具有可靠性,但有时却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偶然性。教育研究中对德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资料的难以量化

大多数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都是非数量表示的语言文字资料,这类资料很难进行量化分析。虽然有些观察研究尤其是结构性观察研究常常可以通过设计观察表获得一定程度的量化资料,但这样的数量表示一般只能限于经常性和百分比。如观察者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内师生互动的次数、频率,可以计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次数。但观察研究者相对于调查研究者更倾向于获得非数量型资料,他们更倾向于寻求一种带有情感性的资料,与被观察者建立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观察研究者更为喜欢进行情感的主观分析,不太关注通过量表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资料,认为这些资料是缺乏人性的,是伪科学的。

(三)观察对象少、范围小

受感觉器官及观察仪器的局限,观察的范围不可能很大,观察的对象不可能很多。教育观察法一般仅适用于小样本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多,或者研究对象较为分散的情况下,教育观察法就难以实施。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多的观察人员,那么观察的对象就可以有足够多,观察的范围就可以足够大。可是,由于观察活动一般进行得比较深入,获得的资料常常是难以数量化的主观性的文字资料,观察人员越多,那么观察的信度就越难以保证。此外,如果观察研究时间太长,投入的观察人员又多,那么研究信度的问题也会复杂化。同时,这意味着每一位观察人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因此,这样的观察研究活动就成为一件既费时间又花成本的事。

(四)观察活动控制性差

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教育观察所观察的是发生在自然情景中的现象,对观察的对象不适宜运用某些手段加以干预与控制,导致观察者很难把握影响观察对象发生各种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难以确定所观察现象的因果关系。观察所得到的资料一般只能说明“有什么”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从而影响研究的信度。此外,对于某些带有一定偶然性的希望观察到的现象,如学生的违纪行为、不礼貌行为等,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被动消极地等待它们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