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职业教育

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职业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共和国时期,深感职业技术教育落后的法国政府也将如何办好职业技术教育提上了议程。这些学校最后成了国立职业学校的前身,因为在1900年4月公布的《财政法》中规定,国立模范学校脱离教育部而完全移交给商工部管辖。第二帝国时期,为了防止自由观念的重新抬头,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切除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职业教育

第三共和国时期,深感职业技术教育落后的法国政府也将如何办好职业技术教育提上了议程。 1880年以前,法国统治者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偏重正统的古典教育,因此国立技术学校寥寥无几,而私立学校却发展较快。 1880年以后,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并加紧建设国立技术学校。 1880年,议会通过了由上院议员托伦( H. Tollain)提出的《关于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补习学校的法律》 。该法规的要旨是把市、镇、村和省立的让有志于手工业的年轻人学到必要的技巧和技术知识的徒工手工学校归属于国家初等学校(第一条) ,把徒工手工学校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使得该种学校不仅“能得到国家教育部预算内资金的补助金”(第二条) ,而且“还同样能得到农业商业部预算之内的补助金” (第三条) 。这就是徒工手工学校同时置于教育部和农业商业部的“共同管辖”之下的原因。《徒工手工学校法》第一条还规定,凡在学习计划里包括有职业教育课程或者是设有职业训练班的公立初等补习学校,即设有职业课程的初等学校补习科,则与徒工手工学校享有同等待遇。可是初等学校补习科与高级初等学校不过是同一类型的学校(或者是只比高级初等学校简陋一些) ,其结果使徒工手工学校和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同时并存。(36)

但是,徒工手工学校同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果真能同日而语吗?高级初等学校毕竟是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的进行普及教育的学校。所以即便设有职业科(如工业、商业、农业等) ,也难以彻底进行专门领域的职业技术训练,只能停留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手工劳动的热爱上。与此相反,徒工手工学校则是真正进行名副其实的与以往的徒工训练相匹敌的技术职业训练。于是,在第二年的1881年就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徒工手工学校置于商工部的管辖之下,把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置于教育部的管辖之下。

1881年,教育部为发展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提出了设立国立模范学校的积极措施,在维埃宗设立了把高等初等教育和为徒工训练做准备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的国立职业高级初等学校。接着,又先后于阿尔芒蒂尔、维伦( 1882年) 、南特( 1898年)设立了国立模范学校。由于贴上了国立的标签,就与普通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区别开来,似乎成了另外一种职业技术学校。实际上,这些国立模范学校的设施和设备都很完善,工作人员的工资也较高,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考试竞争选拔出来的。这些学校最后成了国立职业学校的前身,因为在1900年4月公布的《财政法》中规定,国立模范学校脱离教育部而完全移交给商工部管辖。

与教育部迅速采取的措施相比,商工部却未能为新设徒工手工学校筹得所需经费,难以推动徒工手工学校的发展。为此,商工部很是愤慨,向教育部提出了预算要求。这当然遭到了根本就不想缩减自己财源的教育部的拒绝。于是围绕着技术教育问题,教育部和商工部之间产生了矛盾。早在1886年公布的《初等教育组织法》(又叫做《高布莱法》 )中就明确规定,徒工手工学校是初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它与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一道归教育部和商工部两部管辖,但是也未能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教育部的立场是企图把“培养工人的实际能力”为目的的这种狭义的技术训练与通过“培养人的智能”以为开展技术训练之准备的教育之间的差别尽量加以缩小;而商工部的意图却要尽量扩大两者之间的差别。所以商工部的技术教育局长奥兰得鲁指责代表教育部的布伊逊说:“你的主张只是打着培养智能的幌子,我们的主张是教给技术学校的儿童以一个工种的全部知识,这一点不正是你们所忽视的吗? ”并且质问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培养出来你们所不想培养的徒工呢? ”(37)

到1888年,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和徒工手工学校虽然有名称上的差别,但在修业年限(最少三年) 、入学资格(有初等毕业证书,年满12岁以上的儿童) 、课程等方面,实际上已经没有区别了,仍然由教育部和商工部“共同管辖” 。

1892年,政府决定把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改名为商工实科学校,由国家(商工部) 、市镇或省政府共同资助建立,教师由国家聘任。大部分商工实科学校既有商业系又有工业系,学生12岁入学,修业3年,合格者获得实科学习证书,教育大纲因地而异。高级初等教育职业科是1833年6月28日法国教育部部长基佐提出的,即在初等教育中加进职业教育内容,开设与实际相关的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至1899年底,共有28所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改成了商工实科学校。(38)以此为契机,商工部又把商工实科学校以外的一些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如水平低于迪德尔学校的巴黎市职业学校等,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相反,自己一直管理的徒工手工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最后更是无疾而终了。由高级初等学校职业科转成的商工实科学校,职业教育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该类学校招收初等学校毕业生,培养熟练工人和办公室雇员。之后,在1865年按照新规定建立的沙伦、昂热、埃克斯工艺学校的基础上,又在第三共和国执政时期增设了里尔( 1881年) 、克隆尼( 1901年) 、巴黎( 1903年)三所商工实科学校学校。

另外, 1880年以后法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私立和省、市、镇开办的技术学校的管理。 1880年12月11日,第一部关于技术教育的法令颁布。规定:①省、市、镇开办的技术学校归商工部管理(此项规定实际上并没有很好落实) ;②创建国立中等技术学校。 1881— 1882年,在维埃尔宗、南特等地兴办了4所学徒实科学校,后改名为国立职业学校。到1914年,全法国已有6所有关学校,招收1850名学生。(39)1888— 1891年,法国还多次发布通告、法令,对国立职业学校、商工实科学校的招生条件、教学内容、行政管理加以规定。

第二帝国时期,为了防止自由观念的重新抬头,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切除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在课程设计上采取折中的人文主义,一半取自古典文学,一半取自具体科学。 1852年的富图尔改革法,规定从四年级开始设文科和理科两组,供学生选择。梯也尔政府任命的西蒙教育部部长( 1871— 1873年) ,又一次打击了古典教育体系。而这之后不久的政变,又重新确立了古典教育体系。到1880年,于勒·费里( Jules Ferry)部长上台,整个国家的教育再一次扭转了方向, 1882年颁布《费里法》 , 1887年又通过了《高布莱法实施细则》 ,通过强制性法令保证每周手工课和各种主要手工业工具用法课的授课时间。

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与管理的法国教育系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它的一体化和统一化构成了教育的显著特点。有人说,法国教育部部长根据钟声就能判断全国各地的每一位学生在上什么课程,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法国有较完备的职业学校体系, 19世纪20年代先后建立了拉马蒂尼埃职业学校和中央工业学校。 19世纪中期,徒工训练学校在一些城市相继开办,成为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重要基地。政府于1880年颁布《徒工手工学校法》 ,明确了徒工学校的宗旨是让有志于手工业的年轻人学到必要的技巧和技术知识,同时规定徒工学校与国立初等学校属于同一系列,不仅可以得到国家工商部的补助金,也同其他初级学校一样可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补助金。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由巴黎商业行会所设立的得到国家承认的高等商业研究学校是培养商业、工业、金融等企业的高级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最有代表性的学校。高等商业研究学校的设立是在1881年,但实际上早在1818年以前就在巴黎成立了商业专科学校;后来在七月王朝时期改为高等商业学校;接着在1869年被巴黎商业行会所赎买;第三共和国初期,在勒阿弗尔( 1871年) 、里昂和马赛( 1872年) 、波尔多( 1874年)等许多大城市所设立的商业学校都是以该校为样板的。到二战前后,还有14所比高等商业研究学校水平稍低的高等商业学校,为工业企业的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培养干部。除此之外,属于教育部管辖的承担高等技术教育的学校还有很多,由其他部局或私人企业所开设的教育机构也不少,如国立土木学校(公共事业部) 、国立高等矿山学校(商工部) 、理工学校(国防部)等。

最令英国人感兴趣的是法国公共教育部于19世纪80年代开办的国立职业高级初等学校。它们招收12~15岁的手工匠和农民的儿子,采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车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办法。在国家财政的帮助下,法国高级初等职业学校迅速扩展, 1895年达到60所,学生达3.3万名。(40)后来成为英国教育委员会秘书的莫兰特爵士( R. L. Morant, 1836— 1920年)考察了法国职业教育后,对该国为十几岁青少年提供适应工厂需要的教育的做法留下深刻印象。他感慨地说,法国“认识到工人阶级是国家的支柱,职业教育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法国的经验给了莫兰特深刻的启发,他希望他所钦羡的法国国立职业高级初等学校能在英国出现。不久,莫兰特担任英国教育委员会的常任秘书( Permanent Secretary of the Board of Education) 。他于1904年和1913年力推有关支持初级职业学校的政策,促进了职业学校在英国的建立和发展。

综上所述,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揭开了欧洲工业化阶段的序幕,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不仅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对欧洲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职业教育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从学徒制的口耳相传和手工工场的现场训练,转变为有固定时间、固定教师和固定地点的学校训练,培训场所与生产现场分离开了,出现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从手工工艺的言传身教或特殊技能技巧(秘诀)的掌握,转变为工艺原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即出现了以传授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职业技术教育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即通过立法来管理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规范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引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

最后,职业技术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基本上由企业等产业部门负责管理,带有浓厚的职工培训的色彩。

【注释】

(1)Hobsbawm: Industry and Empire. London, 1969: P. 173.

(2)[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 ,第3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参见翟海魂著:《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页, 2004年。

(4)参见石伟平著: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第1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9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6)[德]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第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

(7)参见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2004年。

(8)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11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9)参见[英]安迪·格林著,朱旭东、徐卫红等译:《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第7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10)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10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11)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10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12)夏之莲主编: 《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 ,第33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3)同上书,第332页。

(14)参见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0页, 2004年。

(15)参见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0页, 2004年。

(16)参见[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 ,第13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17)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18)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25~22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19)转引自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 ,第2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0)Fortbildungs schule, 《教育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译为“补习学校” ,孙祖复、李其龙先生在《教育学文集·联邦德国教育改革》和《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中译为“进修学校” 。本书采用孙祖复先生等人的译名。

(21)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4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2)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3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3)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3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4)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3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5)孙祖复、金锵主编:《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 ,第3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6)转引自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 ,第35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7)转引自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 ,第35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8)转引自[英]安迪·格林著,朱旭东、徐卫红等译:《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第6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9)同上书,第69页。

(30)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19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1)参见[法]泰雷兹·夏尔马松、安娜—玛丽·勒洛兰、雅尼克·里帕著:《法国大革命迄今的技术教育》( 1) ,第24~25页,巴黎: 1987年,转引自张丽:《法国中等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载《世界历史》 , 1996 ( 1) 。

(32)同上书,第22页,转引自张丽:《法国中等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载《世界历史》 , 1996 ( 1) 。

(33)[法]克里斯蒂昂·尼克、克洛德·勒利埃弗尔著:《法国教育人物传》 ,第201页,巴黎: 1990年,转引自张丽:《法国中等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载《世界历史》 , 1996 ( 1) 。

(34)夏之莲主编: 《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 ,第37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5)同上书,第377页。

(36)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0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7)转引自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赵秀琴、李秀英译:《六国技术教育史》 ,第20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8)参见[法]泰雷兹·夏尔马松、安娜—玛丽·勒洛兰、雅尼克·里帕著:《法国大革命迄今的技术教育》( 1) ,第45页,巴黎: 1987年,转引自张丽: 《法国中等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载《世界历史》 , 1996 ( 1) 。

(39)参见[法]帕特里斯·德尔佩尔著:《技术教育史》 ,第45页,巴黎:1993年,转引自张丽: 《法国中等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载《世界历史》 , 1996 ( 1) 。

(40)R. Fox、 G. Weisz: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rance 1808— 1914. P. 1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