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阳县境内佛雕造像与佛教石窟寺述略

彭阳县境内佛雕造像与佛教石窟寺述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层为一拱形龛,龛内雕刻广为流传的佛教说法故事。另有两件佛造像碑,均为石中雕有坐佛。红沙岩石质,整体为舟形,颈部断残修复。(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铜佛造像1件,十分引人注目。内层为莲瓣纹饰,中层为八尊带有身光的小坐佛,外层为火焰纹。

彭阳县境内佛雕造像与佛教石窟寺述略

海 梅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1983年从固原县析出置县。县境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属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宁夏东南部地区的彭阳,同样伴随华夏民族的进程而拉开历史活动的帷幕。据考古资料,远在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沿红河、茹河流域繁衍生息;新石器时期,彭阳境内存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灿烂的原始文化遗址近百处,先民们为开创这一地区的原始农业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约公元前11世纪,彭阳亦进入西周治理范围。在沧桑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东周时期,彭阳处于中原农耕民族区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区域的交汇地带,是中原文化向边疆发展的重要通道。两汉开通的丝绸之路穿越境内,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富有特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境内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93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及其社会生活的历史形态和发展变迁,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多元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彭阳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彭阳悠久历史的生动记录,折射出了昔日彭阳的凝重与辉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不断延伸,西域佛教文化随之东传内地,丝绸之路沿线所经之处,石窟林立,佛雕造像比比皆是,到处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

1.1981年,固原县新集公社新集大队(今彭阳县新集乡新集村)出土了一批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1],其中7件石造像和1尊铜造像,这是本县境内佛教造像的首次发现。

(1)石造像中有1件落款为“建明二年”的铭文造像碑,紫红色石英岩质,通高46厘米,宽20厘米,厚5.5厘米。该碑从下至上稍有收分,顶部呈弧形,正面雕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拱形龛,龛内雕刻广为流传的佛教说法故事。说法者为释迦、多宝二佛,头梳高发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榻上,衣纹下垂至地,两佛相对。右边释迦右手举于胸前,掌心向内下垂。左边多宝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左手抬起前伸,掌心向外。榻后雕刻有四个听法比丘半身像。下层为一长方形龛,内雕刻大至菩萨,背有柳叶形火焰纹身光,中有一圆形头光。面相方颐,双目微合,低眉微笑,神态安详,洒脱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头戴花冠,束髻,颈饰项圈,肩披帔帛,帔帛在胸前交接下垂至小腿部,下身着裙,衣纹线刻。跣足立于圆座上,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左手持物。菩萨两边刻二供养弟子,头梳双髻,身着袈裟,赤足,面向菩萨。其上分别有二比丘,面朝外。碑的左侧边至背部边缘竖刻有“使持节假镇西将军镇军将军西征都督泾州大中安戎县开国子金神庆敬造石像二区,建明二年二月十七”。这件造像碑采用浅浮雕技法制成,人物造型逼真,立体感强,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内容丰富,且整个碑的造型和人物造型具有强烈明显的时代特征,并有明确的造像纪年,故而为同时代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同时出土的还有四件石雕菩萨造像,形状基本相同,一件通高52厘米,头戴花蔓冠,面相方颐、圆润,双手托盘,盘中有物。身着通肩袈裟,帔帛搭于两臂,在胸前交叉下垂,头光为椭圆形阴线刻,外有柳叶形背光。另有两件佛造像碑,均为石中雕有坐佛。一件在主尊佛的两边雕两菩萨及飞天,两小坐佛。

img85

img86

img87

(2)佛、飞天石造像碑1件。残高36.5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红沙岩石质。从残存的雕像看,主尊佛像两侧为二菩萨、二飞天,右侧又有二尊小坐佛。主佛高肉髻,头稍前倾,面相长圆,细长颈,两肩窄溜,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袛支,有舟形背光。飞天着短襦束腰,飘带向后飞扬,一手托经箧,二菩萨身躯扭转,舟形背光,动态自然。(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3)供养菩萨石造像碑1件。通高38厘米,宽18厘米。碑为红沙岩石质,整体为舟形,通雕一站立菩萨。菩萨头戴高花蔓冠,面相长方。身着通肩大衣,下摆宽大,褶较密,肩披帔帛,两端在两臂部从外向里搭绕两周后,下垂至大衣的两侧,双手托物上举胸前,跣足站立于实心台座,外有背光。(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img88

(4)菩萨石造像碑1件。通高38.5厘米,宽14.4厘米。红沙岩石质,整体为舟形。中雕一站立菩萨,通体火焰纹背光,椭圆头光,颈部断裂修复。菩萨头戴高冠,面相长方。身着圆领通肩袈裟,下摆宽大,两端在两臂部从外向里搭绕两周后自然下垂,衣褶较密。双手掌心相合举胸前,跣足站立于实心台座之上。(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5)菩萨石造像碑1件。通高29.5厘米,宽8.5厘米。红沙岩石质,整体为舟形,颈部断残修复。中雕一站立菩萨,头戴高花蔓冠,面相长圆,身着通肩袈裟,下摆宽大,两端在两臂部从外向里搭绕,自然下垂至腹前,衣褶较密,双手托物前举,跣足站立于实心台座。(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6)石佛造像碑1件。通高24.3厘米,宽13.7厘米。红沙岩石质,整体为梯形,完整。中雕一坐佛,高发髻,面部模糊,盘腿中坐,身着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覆盖于四肢之上。(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7)铜佛造像1件,十分引人注目。通高10厘米,长方榻座,正面主尊佛结跏趺坐于其上,高发髻,外着袈裟,袒露右臂,内穿僧祗支,施禅定印。背有身光,分为三层。内层为莲瓣纹饰,中层为八尊带有身光的小坐佛,外层为火焰纹。背面分两层雕铸成不同的内容,上层雕铸有庑殿式佛龛,龛内上部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龛下部为一庑殿式建筑,内有八尊小坐佛,结跏趺坐,都有背光。下层铸成尖顶拱形龛,内有释迦分室相对坐于榻上,施说法相,背有叶形背光。龛外部上边有两飞天,下边立两菩萨。整个造像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结构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展现出精湛的雕铸技艺。(造像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img89

2.1985年,彭阳县交通局修彭(阳)平(凉)公路时,在红河乡红河岸边出土了一批北魏石造像[2],共9件,分别为白色滑石石质、红砂石质、页岩质、砂岩质。白色滑石石质造像雕刻手法细腻,衣着大体相同。页岩质和砂岩质造像雕刻方式简洁,略显粗糙。

img90

(1)白石佛造像碑1件。高18.5厘米,宽9厘米,厚3.5厘米。白色滑石雕制而成,舟形身光。佛像袖手端坐,高肉髻,面部清秀。内着僧袛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袖口之处饰菱形格纹。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简洁,线条流畅。(造像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2)白石佛造像碑1件。高18厘米,宽11厘米,厚4厘米。白色滑石雕制而成,舟形身光。正中雕一释迦佛说法相,两侧为二胁侍菩萨。佛高肉髻,面相长圆,两耳垂肩,背后以两圈联珠纹间饰宽带构成圆形项光和背光。佛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下摆宽大,褶皱重叠密集。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二胁侍菩萨头后有桃形项光,头戴花冠,上着长衫,下着羊肠大裙,帔帛绕左右臂向外飘扬。双手合十,跣足而立。(造像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3)白石菩萨造像碑1件。通高29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白色滑石雕制而成。正中雕一结跏趺坐佛像,高17厘米,高肉髻,面相丰腴饱满,双眼微合,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身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舟形背光轮廓大体作直线转折。(造像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4)石佛造像碑1件。通高29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造像为红砂石质。荷叶形大背光连一四方座,座高6厘米。正中雕一结跏趺释迦禅定坐像,像高17厘米。身着右袒袈裟,高肉髻,面相丰圆,双耳垂肩,眼细长微闭,高鼻阔嘴,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双手置于腹前作禅定印。(造像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img91

img92

img93

(5)白石佛造像碑1件。通高14厘米,宽9~11厘米,厚3.5厘米。造像碑呈梯形,白色滑石雕制而成。通石满雕一坐佛像,高肉髻,长眼,高鼻,细长颈,着交领袈裟,袒露两小臂,双手平放于两腿上,结跏趺坐,赤露两足,手、十指、足以阴刻线条表示。(造像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img94

3.除上述两组造像外,境内还发现四处石窟寺,分别为常湾摩崖造像、无量山石窟、段园子石窟、李渠石窟。

(1)常湾摩崖造像:位于彭阳县城东北50公里处小岔乡吊岔村常湾组,造像刻凿在约15米高的石崖上。

有造像7尊。第1尊造像居中,雕刻拱形龛,高0.3米,宽0.25米,位置略高,龛内刻凿佛及弟子造像,正中雕一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塌上。高肉髻,身着交领袈裟,双耳垂肩,双手合十于腹部,两眼微闭,逼真生动。两旁为二胁侍菩萨,头戴花冠,上着长衫,下着长裙,跣足而立。佛龛左下角雕刻一供养弟子,做单腿跪状,左手扶膝,右手呈托盘状。下题刻一处,字迹模糊,可辨“供养侍、□卫起□、□显进造、弟子、石佛图造,三月廿九日”等字迹。

左侧3尊中,一尊雕刻为柳叶形佛龛,高0.3米,宽0.21米。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床榻上,高肉髻,面相模糊,着袈裟,双手置于腹部,掌心向上,右题刻“貟显进造”;两尊雕刻三角形佛龛,高分别为0.17米、0.22米,底宽分别为0.17米、0.21米。佛结跏趺坐于线条简洁长方形床榻上,面相模糊,着袈裟。

右侧雕刻两拱形佛龛,高分别为0.24米、0.16米,宽分别为0.16米、0.13米。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长塌上,高肉髻,面相模糊,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上。造像周围有多处题记,大多漫漶不清,可辨的即“弟子□翟,贠衔起造,弟子、和平二年”等,从铭文得知,为北魏早期造像。

(2)无量山石窟:位于彭阳县城西北25公里处古城镇田庄村北塬组。这里山峦叠起,风景秀丽,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景致恬淡幽雅。据民国《固原县志》载:“石家峡……形势壮丽,草木蒙葺。山腰古石佛三,罗汉一十有八。水出峡口,淙淙之声,无间冬夏,烟云霭霭,朝夕不散。”沿石峡河谷逆水而上2里许,便见两处石窟凿于无量山半山腰,东西相距约200米。

第1窟(东窟),窟顶呈穹隆形,深0.8米。石质造像五尊,其中四尊保护完好。三尊主佛并排而坐,造像通高2.1米。居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面相清瘦,高肉髻,身着袈裟,右手伸二指指天,左手扶膝,嘴微动,做说法状。在莲花宝座的束腰处雕三力士双手上擎,以示承托。居右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着袈裟,眼微闭,神情庄重肃穆,双手相叠置于腿部,做禅定印。莲花座束腰处雕两头相向而立的雄狮以承托。居左为弥勒佛,双腿倚座,面相丰润饱满,阔鼻大耳,笑容可掬。着袈裟,两耳垂肩,足踩分枝莲花,双手扶膝。在三尊主佛像左侧4米处,有护法神造像,高1.6米,右腿平放于圆台上,左腿弯曲下垂,足踩形似翘首挣扎的蟒蛇。左手扶膝,右手呈握剑状,怒目而视,神态威严。右侧2米处有一未完成造像,高1米。其右下站立一小像,头已残,残高0.65米,为胁侍弟子。崖壁铭刻题记两处,一处字迹漫漶,无法辨认;另一处竖阴刻三行文字,左刻“天圣十年”,中间文字漫漶不清,右刻“张行番□□”。

img95

第2窟(西窟)造像20尊。一线排列在距地面高0.9米,长8.2米的石崖上,造像最高0.8米,最低0.38米。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十六罗汉、一护法神。整个造像从左向右依次编号为01至20号。09号护法神;10号左胁侍菩萨,身着长裙,双手合十置于前胸,通高0.55米;11号佛造像,通高0.8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袈裟,右手扶膝,左手托钵置于腿部,头残;12号右胁侍菩萨,身着长裙,右手呈握状,左手扶膝,双腿倚座。其余两侧分列着十六罗汉像,高0.38~0.75米不等。保存较完整者有七尊,其他均不同程度毁损,轻者毁面,重则无头。但造像姿态分明,衣褶清晰可辨。完整者有的闭目养神,悠闲自得,有的手捧经卷,俯首诵经,形态各异。距地面约2.6米处有一题记:“景祐二年四月十二日刘绪等公修罗汉人”。

img96

无量山石窟,实为摩崖造像。从未完成的多处造像分析,北宋时期,彭阳地处宋、夏对峙的前沿阵地,战事频繁,僧人或逃或亡,致使石窟未完成,便草草作罢。尽管如此,仍不失为镶嵌在宁夏南部山区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融合了圆雕、浮雕和阴刻等多种雕琢艺术手法,造像体形圆润,线条流畅、活泼,对衣纹、眼神等处刻画入微、生动,创造出了一种敦厚含蓄、健康优美的艺术形象。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雕塑艺术之娴熟,为研究宁夏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石窟雕凿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上述彭阳县境内发现的北魏石造像到北宋石窟寺等诸多石刻、题记可以看出昔日佛教在彭阳的传播,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对佛教艺术的崇尚,彰显出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本文所述佛教及其佛教石窟造像,不仅在彭阳,而且在丝路重镇固原地区广泛传播,这是由古代彭阳暨固原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地位所决定的。大批石窟、佛塔、佛造像的发现,尤其是这些精美的佛雕造像,无论是宁静的佛、丰腴健美的菩萨,还是仪态威严的金刚,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的一种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他们把最完美的形态和最真挚的情感融合于佛教造像之中,是具有中国化的独具魅力的佛教雕像。

【注释】

[1]固原县文物站:《固原县新集公社出土一批北魏佛教造像》,《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6期。

[2]杨明:《宁夏彭阳县红河乡出土一批石造像》,《文物》199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