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阳县境内佛教石窟寺简述

彭阳县境内佛教石窟寺简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县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其中佛教文化广布境内,尤其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石窟寺艺术,在彭阳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彭阳县境内石窟开凿较晚,除无量山石窟确有纪年外,其他如罗洼段园子、小岔李渠等石窟和常湾摩崖造像所存无几,并因毁坏严重,或碑文毁损,或文字漫漶,其确切雕凿年代尚待考证。石质造像5尊,4尊保护完好。石窟仅有2个窟洞,窟室凿通相连,为平顶方形窟。

彭阳县境内佛教石窟寺简述

宋 平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县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沿红、茹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沧桑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彭阳县曾处于中原农耕区与西北游牧区交汇地带,是中原文化边疆发展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穿越境内,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富有特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32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县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及其社会生活的历史形态和发展变迁,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相异的多元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彭阳县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彭阳悠久历史的生动记录,折射出了昔日彭阳县的凝重与辉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其中佛教文化广布境内,尤其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石窟寺艺术,在彭阳留下了较多的遗迹。

彭阳县境内石窟开凿较晚,除无量山石窟确有纪年外,其他如罗洼段园子、小岔李渠等石窟和常湾摩崖造像所存无几,并因毁坏严重,或碑文毁损,或文字漫漶,其确切雕凿年代尚待考证。无量山石窟融合了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雕凿艺术手法。造像体形圆润,线条流畅活泼,栩栩如生,尤其对衣褶、眼神等刻画细致入微,创造出一种敦厚含蓄、优美健康的艺术形象。

无量山石窟:位于彭阳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处的古城镇田庄村北塬组。这里山峦叠起,风景秀丽,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景致恬淡幽雅。民国《固原县志》载:“石家峡……形势壮丽,草木蒙葺。山腰古石佛三,罗汉一十有八。水出峡口,淙淙之声,无间冬夏,烟云霭霭,朝夕不散。”沿石峡河谷逆水而上2里许,便见两处石窟凿于无量山半山腰,东西相距约200米。

东窟窟顶呈穹隆形,进深0.8米。石质造像5尊,4尊保护完好。3尊主佛并排而坐,造像通高2.1米。居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面相清瘦,高肉髻,身着袈裟,右手伸二指指天,左手扶膝,嘴微动,做说法状。在莲花宝座的束腰处雕袒胸露腹三力士,做蹲跪状,肩部上托,显得刚劲有力。居右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着袈裟,眼微闭,神情庄重肃穆,双手相叠置于腿部,做禅定印。莲花座束腰处雕两头相向而立的雄狮以承托。居左为弥勒佛,双腿倚座,面相丰润饱满,阔鼻大耳,笑容可掬。着袈裟,两耳垂肩,足踩分枝莲花,双手扶膝。

在三尊主佛像左侧4米处,为一道教护法神北帝造像(无量祖师),高1.6米,右腿平放于圆台上,左腿弯曲下垂,足踩翘首挣扎的蟒蛇。左手扶膝,右手呈握剑状,怒目而视,神态威严。北帝,即北方天帝,全称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称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之一,为龟蛇合体的动物神。北帝受特殊重视始于宋朝,由于长期受西夏、金等北方政权的袭扰,于是,朝廷对主理北方的玄武(北帝)倍加崇拜,使其一跃成为道教中大神。既然成为民间信奉的主要神灵,一副龟蛇相缠的动物形象,实为不雅,于是,对其形象进行人格化加工处理,逐步形成真武为人形,蛇被其踩在脚下的形象。右侧2米处有一未完成造像,高1米。其右下伫立一小像,头已残,残高0.65米,为胁侍弟子。

崖壁铭刻题记两处,一处文字漫漶,难以识读,另一处竖阴刻文字三行,左刻“天圣十年(1032年)”,右刻“张行□□”,中间一行模糊不清。

西窟造像20尊,一线排列在距地面高0.9米、长8.2米的石崖上,造像最高0.8米、最低0.38米。造像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十六罗汉、一护法神。整个造像从左向右依次编号为01至20号。11号佛造像,通高0.8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袈裟,右手扶膝,左手托钵置于腿部,头残。10号为左胁侍菩萨,身着长裙,双手合十置于前胸,通高0.55米。12号为右胁侍菩萨,身着长裙,右手呈握状,左手扶膝,双腿倚座。09号为供养人。其余两侧分列着十六罗汉像,高0.38~0.75米不等。保存较完整者有7尊,其余有不同程度的毁损,均在头部,轻者毁面,重则无头。但造像姿态分明,衣褶清晰可辨。完整者有的闭目养神悠闲自得;有的手捧经卷,俯首诵经,形态各异。

距地面约2.6米处有一题记:“景祐二年(1035年)四月十二日刘绪等公修罗汉人”。

无量山石窟实为摩崖造像,但其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仍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从无量山石窟未完成的多处造像分析,北宋时期,彭阳地处宋、夏、金对峙的前沿阵地,战事频繁,僧人或逃或亡,致使无量山石窟终未完成,便草草作罢。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镶嵌在宁夏南部山区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雕塑艺人娴熟的雕凿技巧。它为研究宁夏地区北宋时期佛、道融合与发展以及石窟雕凿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园子石窟:位于彭阳县城北65公里处罗洼乡张湾村的段园子。坐北面南,依山傍水,原名黄龙寺。窟洞8处,仅存洞窟,佛像毁坏无存,从左到右依次编号。01号窟,窟门、窗略呈方形,洞窟进深2.5米、宽3米、高2米,窟壁残留数排小圆孔,用于插木桩固定佛像,中心偏右雕凿一塔柱。02号窟毁坏严重,窟形难辨。38号窟保存较好,洞窟均为拱顶方形。进深2~4米、宽23米、高1.52米,窟门呈梯形,上有一尺见方的窗孔。根据现存遗迹,窟壁残留数排小圆孔,内原有壁画和泥雕塑像。壁画绘在草拌泥之上的白灰层面上,现剥落毁坏。从窟形及残留壁画分析凿窟时间疑为明代。

李渠石窟:位于彭阳县城西北65公里处小岔乡李渠村李渠组。石窟坐西面东,前临小沟,周围为纵横交错的沟壑。西北距段园子石窟1公里。

石窟仅有2个窟洞,窟室凿通相连,为平顶方形窟。进深4米、宽2.5米、高2.5米。左窟残存5尊造像,凿有中心塔柱,塔柱正面雕凿佛像,通高2米,佛像高1.1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袈裟,佛头残失。两侧各有2尊小佛,像高1.3米,毁坏严重。右窟佛像全部毁坏,无痕迹。凿窟时间疑为明代。

常湾摩崖造像:位于彭阳县城东北50公里处小岔乡吊岔村常湾组。造像刻凿在约15米高的石崖上。

造像有7尊。居中雕刻拱形龛,高0.3米、宽0.25米,位置略高,龛内刻凿佛及弟子造像,正中雕一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床榻上。高肉髻,身着交领袈裟,双耳垂肩,双手合十于腹部,两眼微闭,逼真生动。两旁为二胁侍菩萨,头戴花冠,上着长衫,下着长裙,跣足而立。佛龛左下角雕刻一供养弟子,做单腿跪状,左手扶膝,右手呈托盘状。下题刻一处,字迹模糊,可辨“供养侍、贠卫起□、贠显进造、弟子、石佛图造,三月廿九日”等字迹。

左侧三尊中,一尊雕刻为柳叶形佛龛,高0.3米、宽0.21米。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床榻上,高肉髻,面相模糊,着袈裟,双手置于腹部,掌心向上,右题刻“员显进造”;两尊雕刻三角形佛龛,高分别为0.17米、0.22米,底宽分别为0.17米、0.21米。佛结跏趺坐于线条简洁长方形床榻上,面相模糊,着袈裟。

右侧雕刻两拱形佛龛,高分别为0.24米、0.16米,宽分别为0.16米、0.13米。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床榻上,高肉髻,面相模糊,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上。造像周围有多处题记,大多漫漶不清,可辨的即“弟子□翟”、“员衔起造”、“弟子、和平二年”等,从铭文得知,为北魏早期造像。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