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

什么是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述佛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被称作佛本生故事。佛家有西方三圣,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位列正中,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分列左右,但推行佛法、普度众生最多的是观音菩萨,而大势至菩萨的慈悲之名被人忽视,因此世间以观音菩萨的法像最多,大大超过其他二圣。这是唐卡中的马头金刚,即马头观音,藏族称“丹真”,是六观音之一,也是观世音传说的真正本源。

讲述佛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被称作佛本生故事。

本生,是梵语陀伽的意译,意为一个生命降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五道(或六道)中轮回转生,永无休止。讲述佛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被称作佛本生故事。

印度早期的佛教义理,以倡导修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苦、集、灭、道)为主,相信轮回转生,因而提出了三世二重因果说。这等于说,人间一切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而要消灭苦难,只能求助于自我觉悟和净化,不必诉诸社会争斗,因而,信徒应重视现世及前生累世的修行。

《大涅经》卷十五中说:“何等名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熊、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所可受身,是名陀伽。”

这种菩萨行,称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多。《六度集经》归纳为忍辱、布施、精进、戒度、明度无行和禅定等六种行为,《长阿含经·游行经》又概括为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种行为,都是菩萨积德成佛(实为放弃努力)。这些故事从长期在古印度民间流传的寓言、童话中演化、改造而来,用以传播佛教教理。

西方净土观音

朱色拓本 清代

佛家有西方三圣,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位列正中,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分列左右,但推行佛法、普度众生最多的是观音菩萨,而大势至菩萨的慈悲之名被人忽视,因此世间以观音菩萨的法像最多,大大超过其他二圣。看此“西方三圣”图,画中三圣并列于莲台之上,阿弥陀佛慈目螺发,斜披衲衣,左手托着一座莲花宝幢,右臂裸露,自然舒手下垂作接引式。其左是头戴五佛冠的观音菩萨,只见菩萨秀带挂肩,双手捧着白玉净瓶,瓶插杨柳,在那里垂目下观。大势至菩萨在佛祖右边,其穿着打扮与观音菩萨一致,只是手中捧着的是一束荷花莲叶。三圣头上是以璎珞作饰,珠玉流苏的华盖。身前是一莲池,生有十二品莲花,象征“十二缘生”。中间一朵大莲花上跪有一虔诚参拜的菩萨。池中仙鹤孔雀、凤凰天鸟来去翱翔。池边栏杆护水,四个比丘尼对空膜拜。一派太平景象,寓示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争无夺。

而宫中的妙善三公主,自从伤病痊愈以后,宝德王后对她的行动总是格外注意,平时不放她到外边去玩,就是到园子里,也得命三五个宫女陪着,不准再做救蝉葬蚁的事。要是宫女发现这种事,不加阻止,闯出祸来,是要被处以极刑的。妙善心地善良,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害他人受苦,增加罪孽,所以改变了不少。平时也不愿到外边走动,终日在宫中看书静坐,闲时就和两个姐姐弈棋抚琴,排遣寂寞,一直安然无事。

万万想不到快乐的日子因为宝德王后生病而结束。其实妙善公主年纪虽只有七岁,但天性淳厚,一见母亲病重,心中就焦虑万分,每天求神问卜,愿折自己的阳寿,来延续母亲的寿命。无奈宝德王后大限已到,不管你如何祷告哀求,仍然一点儿也没有应验。公主日夜陪伴着伺候汤药,时刻不离母亲左右,直到她弥留之际。

宝德王后握着妙善公主的手,有气无力地说:“儿啊!娘等不到你长大成人了,留下你一个人,我是多么伤心啊!娘死后,你要孝顺父王,不要再使倔强的性子,让你父王多添伤感了。”说到这里,哽咽着不能再说下去。

妙善公主听后,犹如万箭穿心,忍不住两行热泪直淌下来,眼前一黑,就晕倒在地。宝德王后也在这一霎间,长辞人世了!

马头金刚

唐卡 近代 西藏萨迦寺藏

一切可怕的鬼怪都被踩在脚下,周围的火焰燃烧了全部的虚幻和苦难,愤怒的神情向世间怒吼着佛教的真理。这是唐卡中的马头金刚,即马头观音,藏族称“丹真”,是六观音之一,也是观世音传说的真正本源。他原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个马身善神。藏密认为,马头金刚是阿弥陀佛的愤怒身,以马头装饰,体现威猛奔腾的金刚之力,可以荡涤一切妖魔鬼怪。马头金刚通常塑造为三面,红色面有獠牙,并有一个明妃与他相拥。

当大家把妙善公主唤醒后,她不住地悲伤痛哭。众人里面,除了妙庄王以外,就数妙善公主悲痛得最深了。然而她在悲痛当中,却又了悟到一片禅机。她想:母亲辛辛苦苦生我养我,一直把我抚养到这么大,真是恩德似海,现在我还没有丝毫的报答,她已经离我而去了,这深重的罪孽,怎么消受得起呀?

随后又想到慈悲的佛祖,她想:佛法能超脱世间万物,救度一切苦难,使它们能共同进入极乐世界,是最具神通的大道。要想报答母亲的恩情,忏悔自己的罪孽,只有潜心向佛这一条路了。她有了这层想法,便发愿修行,立志做一个佛门弟子。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但当时却并没有告诉别人,只是自己每天诵经礼佛,把漫长的时间都消磨在经卷里面。

正巧她有个死了丈夫的姨妈,也是个虔诚奉佛的人,在宫中做她的保姆,两个人在一起天天吃斋念佛,如水乳交融一般。有姨妈做伴,妙善越发能感受到清修的情趣了。

但是妙音、妙元二人看了她们的行为,心中不以为然,背地里总是偷偷笑她们傻,常常说:“生在王宫之中,本来大富大贵,却有福不享,反而妄想要修道成佛,真是让人不能理解。”她们在妙庄王面前也总絮叨这些话。

一开始,妙庄王心烦意乱,没有心思去问这些事情,以为这是一种消遣方法,至少妙善不会再去干救蝉葬蚁的事,使自己意外受伤,所以由着她去念经礼佛,但他万万没想到妙善却早已立志舍身佛门,发愿坚持到底了。

世上不管什么事,大都随心而至。妙善公主信心坚定,心中常想着西方佛祖以及将来功德圆满,超凡入圣之后,如何救助世人的苦难,使他们能和自己一样到达极乐世界。因为常常有这种观念,不免就造出一种境界来。

观世音像

无名氏 木雕 明代

满是裂纹的明代木雕,使观音看上去质朴而纯粹。“观世音”一词曾经在唐朝遭废弃,读称“观音”,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也有一个“世”字,这在古代是必须避讳的。于是人们都称观世音为观音。其实“世”这个字很重要,因为观世音的意思就是要“看(感悟)到世界上一切受苦的声音”。到了明朝,观音的女性形象已经十分成熟,名称也得到了恢复。她慈眉善目,真的好像是一个皇后或成年的公主,受到人们的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