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教案的原因

南京教案的原因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教案使传教士在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使利玛窦等人费尽千心开辟的传教道路被堵上了。因此,“南京教案”不能理解为肇端于某个个人,无论是义愤填膺的沈还是急于求成的龙华民。两种不同的态度、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最终成为引燃“南京教案”的导火线。除了两种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必然结果这一根本原因外,南京教案还是晚明改革和保守两派官僚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南京教案的原因

南京教案使传教士在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使利玛窦等人费尽千心开辟的传教道路被堵上了。结合上述沈img21和晏文辉的奏疏,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是出于一些所谓“儒家教孝”的正当理由排斥西方传教士的。综观沈img22的三道《参远夷疏》,反教者提出的禁止天主教的理由,主要如下。

第一,西方传教士散处中国,有侵略我国的嫌疑。“凡朝贡各国有名,其贡物有数,其应贡之期,给有勘合。职在主客司。其不系该载,及无勘合者,则有越渡关津之律,有盘诘奸细之律。至于臣部职掌,尤严邪正之禁。一处左道乱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者,分其首从,或绞或流。其军民人等,不问来历,窝藏接引,探听境内事情者,或发边充军,或发口外为民,律至严矣。夫岂不知远人慕义之名可取,而朝廷覆载之量,可以包荒而无外哉?正以山川自有封域,而彼疆我理,截然各止其所,正王道之所以荡平,愚民易与为非,而抑邪祟正,昭然定于一尊,乃风俗之所以淳厚。故释道二氏,流传既久,独与儒教并驰,而师巫小术,耳目略新,即严绝之,不使为愚民煽惑,其为万世治安计,至深远也。”

第二,西方传教士劝人们信奉天主教,不能祭祀祖宗,这是教人不孝。“臣又闻其诳惑小民,辄曰祖宗不必祭祀,但尊奉天主,可以升天堂,免地狱。夫天堂地狱之说,释道二氏皆有之。然以之劝人孝悌,而示惩夫不孝不悌造恶业者,故亦有助于儒术尔。今彼直劝人不祭祀祖先,是教之不孝也。由前言之,是率天下而无君臣;由后言之,是率天下而无父子。何物丑类,造此矫诬!盖儒术之大贼,而圣世所必诛,尚可蚩蚩然驱天下而从其说乎?”

第三,西方传教士私习历法,恐怕混淆听闻,欲使中国纲纪不正。在沈img23奏疏中就有:“说者又谓治历明时之法,久失其传,台监推算渐至差忒,而彼夷所制窥天窥日之器,颇称精好。以故万历三十九年,曾经该部具题,欲将平素究心历理之人,与同彼夷,开局翻译。呜呼:则亦不思古帝王大经大法所在,而不知彼之妖妄怪诞,所当深恶痛绝者,正在此也……是举尧舜以来,中国相传纲维统纪之最大者,而欲变乱之,不异乎此为奉若天道乎?抑亦妄干天道乎?以此名曰若慕义而来,此为归顺王化乎?抑亦暗伤王化乎?夫使其所言天体,此为奉若中国,臣犹虑其立法不同,推步未必相合,而况诞妄不经若此,而可据以纷更祖宗钦定,圣贤世守之大统历法乎?”

此外还指出西方传教士信奉邪教,擦圣油,洒圣水,聚男女于一室,败坏风俗,扰乱纲纪。

反教者将上述种种罪名强加于西方传教士头上,甚至不等皇上批复自己的奏疏,就先斩后奏地逮捕了两批耶稣会士,制造了“南京教案”。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沈img24,这位基本上恪守正统儒家作风的官僚,他对传教士的指责都是有根有据的,并无夸大不实之词。因此,“南京教案”不能理解为肇端于某个个人,无论是义愤填膺的沈img25还是急于求成的龙华民。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还有个人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中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必然结果。

晚明耶稣会士来华,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官僚士大夫对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沈img26为代表的保守官僚派认为,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暗伤王化”,耶稣会教义是“诳诱愚民”,并且认为他们散处中国,时有窥伺之嫌,还教人不孝,同时私习历法,欲使中国纲纪不正,因此要求逐教。用这一系列理由来劝说统治者若不及时禁教,最终将危及明朝江山。而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护教派人士则站在天主教的立场上为天主教辩护。他们认为传教士都是有学问、有修养之人,传教士来华是“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文明不仅无损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两种不同的态度、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最终成为引燃“南京教案”的导火线

除了两种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必然结果这一根本原因外,南京教案还是晚明改革和保守两派官僚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曾锐意整饬吏治、改革经济,颇见成效。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这种改革便戛然而止。特别是明朝中叶以后,万历皇帝不理朝政,政治日益腐败,经济搜刮加剧,统治危机迭现。明末政治和社会里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党社活动异常活跃。所谓党社,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9)

在明朝社会急剧变动之际,明朝政坛中代表变革的政治派别应运而生,这就是被反对派指为东林党的士大夫清流派。万历中叶以后,两种政治势力形成并展开激烈的斗争,一方是以东林党为核心的士大夫清流派,秉承时代气息,坚决主张改革腐朽政治;另一方则是以浙党为首的,包括浙、楚、齐、宣、昆党在内所有东林党的反对派,他们以因循守旧为特征,坚决维护腐朽政治,反对改革。

东林党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后10年,在家乡无锡东门建立东林书院,讲学会友,评论时政,因而被命名的士大夫政治力量。他们反对神宗不理朝政,宠信郑贵妃,久不立太子;反对神宗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反对内阁专政,要求整饬吏治,制止腐败。他们充满矫正王朝倾危的政治理想,无论是对社会的批判,还是经世致用的主张及其忧患意识,都证明他们代表的是变革时代的进步趋向,是晚明正直派官僚的核心。他们主张改革明王朝腐败的政治经济政策,代表着社会变革力量。东林党有许多新进的思想,这与当时西方传教士的思想有合拍的地方,因此,东林党人大都支持和同情西来的传教士,与传教士关系密切。如利玛窦到北京后,就与东林党的叶向高交情不浅。根据《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四上说:“尔时西土所记,名公巨卿,如相国沈一贯、叶向高诸公,亦时相过从,若以下之庶司僚,则尤不知凡几。”同时叶向高还写过一首《赠西国诸子》:

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来人,来自八万里。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理。著书多格言,结交皆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打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得深旨。

与此同时,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些人,也在面对现实苦苦探寻挽救社会危机、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出路。他们与东林党一样关心国事民情,政治生涯也大多随东林党在朝起伏升降而波折,所以也应属于以东林党为核心的士大夫清流派。这些人中有成为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他们虽然不参与党争,但在政见上与东林党往往不谋而合。而以沈img27、方从哲等为代表的浙党,则竭力反对东林党人的改革主张,迫害东林党人,南京教案的发生,他们就是企图通过禁教来间接打击东林党人,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再次,沈img28个人的政治野心也是南京教案发生的一大原因。万历四十三年,沈img29出任南京礼部侍郎。任京官多年,却被派往南京任一闲职,沈img30心中自然不悦。到南京后不久,他就以特有的政治嗅觉,注意到西方传教士王丰肃等人的种种“不轨”行为,企图展露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得到皇帝的赏识。可以说,沈img31的这一做法迎合了政治需要,这与晚明党争政局也十分符合。南京教案后,保守派官僚一度得势,沈img32也青云直上,由方从哲推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