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提问题了,有些学生甚至读到中学毕业也没有提出过一个问题。不是不好意思,不是全懂了,而是不会提,提不出问题,不知道从哪里提问题,或根本没有提问的意识和习惯。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考虑什么?他们习惯了习惯的一切,唯独不习惯冲破这些禁锢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教会学生思考

常常有这样一种普遍场景在演绎:

“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现在看看有没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整个教室沉默,无一人回答。

“那好,老师提出问题,你们思考回答。”时间过去了很久,没有回答,打死也不回答。

于是,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等待,只好噼里啪啦,一个人讲完了算啦。

如此,每天循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提问题了,有些学生甚至读到中学毕业也没有提出过一个问题。不是不好意思,不是全懂了,而是不会提,提不出问题,不知道从哪里提问题,或根本没有提问的意识和习惯。

img28

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考虑什么?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灌输,习惯了接受,习惯了唯师是从,唯书是从,唯命是从。他们习惯了习惯的一切,唯独不习惯冲破这些禁锢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只关注记取结论,而忽视学习的经历过程?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无论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都要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实践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是教师点燃了他们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教不出会思考的学生。当然,这些前提需建立在教师素质的提升上。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将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再次,学会等待,牵线搭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尤其在大部分普通班级里,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不知道。也许有极少的同学有点想法,碍于面子怕回答。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展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俎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

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排泄疏导。

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纸杂志、寓言故事、他人事例、电视、网络、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到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上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

最后,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地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笑容,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安全,就是允许学生思考中出现纰漏和错误,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能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花的幼芽。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是种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