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法则

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法则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举隅推导法”正是点拨教学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点拨学生重点分析人眼、蛙眼以后,其他动物眼睛学生可以依此类推。教师举一隅,学生可以反三隅。既辐射了知识点,又掌握了分析方法,整合了思维空间,以便将来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攻克新的知识堡垒,起到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的作用。语文点拨教学法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觉的一种方法。

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法则

许纪友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微观目标,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宏观目标。如果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观照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它还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因此,“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蔡澄清语)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而“举隅推导法”正是点拨教学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所谓“举隅推导法”,就是教师在处理课文重难点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以后,寻找能起到示例引导作用,具有知识辐射性、思维整合性的典型重难点例子(即一隅),先由教师示例点拨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或模仿或总结或迁移出其他性质类似的典型例子(即三隅),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教师讲“一”,学生知“十”,其宗旨为了“授之以渔”,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放手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短篇小说。通过人物语言的品位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小说的重难点,也是小说的精彩点。“夫妻话别”的对话,透视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探夫遇敌”的对话,张扬出人物的个性特色;“助夫杀敌”的对话,彰明出人物的志向理想。因此,教师在处理“品味语言来折射人物”的重难点时,不妨以“夫妻话别”中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作为典型例子,通过情境诵读来抽换比较个别词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品味点拨,示例引导,从而“授之以渔”。现举一例,以见一斑: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品味此句,教师可以读成微嗔和自豪的语气;也可以添加语气词,读成“哟,你总是很积极的。”讽刺语气。通过比较,心灵迥异。学生在教师的“举一”导引下,可以“反三”后面两个情节中人物对话的韵味与情趣,从而品味出人物的个性和志向。如此点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激活了课堂氛围,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了老师越俎代庖式满堂灌的枯燥与被动,这是课内性质相同的重难点模仿举隅推导的佳例。与此相同的例子还有《范进中举》一文,教师以范进中举发疯为切入口,用诵读示例分析中举前后的范进形象,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方法,用诵读去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甚至众邻居的形象。

茅盾《风景谈》的教学重难点为“散文的形与神的统一”。“形”为六幅“风景”,“神”是从“风景”中映射出来的“政治意义”,这些“政治意义”在每一幅“风景”后的议论语句中都有点化。为了夯实“形神统一”的重难点,我们选择最后两个自然段,重点赏析“北国晨号”的画面。先由教师点拨学生分析画面形态、声音、色彩和人的活动,并且找出点化“神”的句子“民族精神最伟大”。学生学完这幅“风景”以后,自己仿照和总结“桃林小憩”等其他五幅“风景”的“形神统一”。同样,在《眼睛与仿生学》一文中,为了突出说明事物要把握住特征这个重难点,作者在说明人眼、蛙眼等动物眼睛时,都是扣住三点来说明,一是某种眼睛的某些特点,二是在仿生学上的意义,三是应用价值及科研情况。教师点拨学生重点分析人眼、蛙眼以后,其他动物眼睛学生可以依此类推。陈群的《理想的阶梯》是一篇以具体事例作论据的典型议论文。句首提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先选择“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重点分析,学生可以模仿总结分析后面的第二、三个分论点。这些举隅推导的例子,既需模仿,又需总结变通,因为学生推导的例子与教师举隅的例子相同之中又有细微的变化。它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通过“眼睛”来表现的。文中三次较为集中地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这个教学重难点,如果单纯地把鲁迅的“画眼睛”艺术仅仅看作是描写人物的眼睛,那是狭义的理解。所以蔡澄清先生说:“其实,鲁迅的所谓‘画眼睛’是形象的比喻,是一个理论上的概括,是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一种手段或准则。”(《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第63—6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教师举一隅,学生可以反三隅。蔡先生还列举了学生举的许多例子:“祥林嫂四次发出‘我真傻’的喟叹,用来表现她凄惨无告的精神状态;《白光》中作者让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陈士成三次产生‘这回又完了!’的幻觉,用来表现他陷入疯癫的绝望心理;《药》中仅‘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夏喻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孔乙己》中,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画出他的迂腐;《故乡》中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来刻画杨二嫂这个病态社会的畸形儿;《阿Q正传》中通过龙虎斗、画圆圈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引文同上)这些像画眼睛的典型化手法的运用,其作用是:“其一,让人物反复自己的语言或动作,以显示其灵魂;其二,抓住人物关键性语言,显示人物的灵魂;其三,捕捉人物外貌、性格、行为的特征,显示人物的灵魂。”(引文同上)教师示例引导分析,学生联想迁移。既辐射了知识点,又掌握了分析方法,整合了思维空间,以便将来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攻克新的知识堡垒,起到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叶圣陶语)的作用。

语文点拨教学法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觉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去吸取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帮助他们在这一方面解决一些疑难,而不是把书上的全部内容一点不漏地一一灌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蔡澄清语)怎样“引着他们(指学生)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语),“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等老师教,自能作文”(叶圣陶语),举隅推导,授之以渔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站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制高点上,大胆革新,放手实践,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终会走向“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叶圣陶语)的涅槃境界。

(原载《语文点拨教学丛书》(第三辑)之《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举隅》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