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向、应用人才为主转变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扩大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范围,为应届毕业生拓宽了报考研究生的渠道。由于时间得不到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呈下滑趋势,调研实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流于形式,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规定相差甚远,背离了专业学位培养企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内涵。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基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向、应用人才为主转变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扩大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范围,为应届毕业生拓宽了报考研究生的渠道。紧接着,国家教委决定“2010年各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最终,2010年全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占到了全部招生数的24%。2011年,教育部继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范围和规模,并在招生政策上为报考专业硕士提供了很多便利。预计到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上将难分伯仲。尽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其毕竟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在其培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总结。

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学制过短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第一年的9月入学至毕业论文答辩结束,真正接受全日制系统教育的时间往往不足18个月。而课程学习的时间一般要占12个月左右,剩下的不足6个月的时间需要完成调研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由于时间得不到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呈下滑趋势,调研实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流于形式,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规定相差甚远,背离了专业学位培养企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内涵。

(二)培养过程脱离实际应用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不能密切联系实际,是由于受到培养环境和指导教师的限制。大多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在高校接受培养的,很少有机会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研究,加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真正的双师型导师较少。这样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日益趋向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脱离了其重实际应用的本色。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未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生产研究单位和学校相互配合、协作优势,从而培养出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其关键是围绕重大核心技术,实现企业技术专家队伍、学校教师队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聚集并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推动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使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融合,是深化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我们专业硕士生几乎完全由高校导师指导,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停留在构想状态下,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社会认可度不够

在2010年的一项在线调查中,相对于学术硕士的认可度而言,认为专业硕士存在明显优势的人不足三成。虽然硕士学位专业与学术硕士学位已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硕士学位,但专业硕士生招生在报考人数和入学难度上仍然与学术硕士招生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专业硕士生的招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术硕士生饱和后“溢出”的调剂生。另外,很多高校在诸如奖学金设置方面施行“一刀切”,用学术硕士生的论文标准要求专业硕士生,未能考虑到其实际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严重挫伤了专业硕士生的积极性。在就业方面同样存在着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生要低于以学术为导向的学术硕士生的陈旧观念,这与国家针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观念背道而驰,“新鲜”的专业硕士生教育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出现困惑的原因

(一)培养条件上准备不足

学制过短不能保证专业硕士生的实地调研实习时间,加之,专业硕士实习基地的匮乏以及实践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专业硕士生在培养环节上就丧失了实际应用型这一标签。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以及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足,造成了专业硕士生学术上不及学术型硕士生,专业上又没有优势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设置上未体现“实际应用”

大多高校专业硕士生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基础之上的,未能顾及专业硕士生重实际应用的特质,重理论课程疏实践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加之不能很好地聘请到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使得仅有的实践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出现照本宣科、草草了事的状况。课程设置上存在“因人设课”是由专业硕士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强项决定的。大多专业硕士生的导师都是由大学走向大学,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而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纯理论领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

(三)培养质量监控上过于疏忽

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发展由于刚刚起步,各高校甚至还没有出台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管理的正式文件,在管理上大多挪用学术型硕士生管理文件上的相关规定,未能顾及专业硕士生的特点。各高校对专业硕士生毕业论文的开题、选题的要求以及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均未作明确的规定,这直接导致了专业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参差不齐。此外,2009年之后专业硕士生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成为主体。应届毕业生与有工作经历的报考者在学习目的和理解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把以前专业硕士生的教育经验直接嫁接到现阶段的专业硕士生培养上就显得十分荒唐。专业硕士生教育培养质量监控没有落到实处已严重影响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三、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出路

(一)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学制

要尽快对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选题、开题要求以及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作明确规定,要鼓励企业专家参与学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完善符合专业研究生特点的奖学金制度,充分调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投身实践一线的积极性;实行弹性学制,使专业硕士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学制,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注重培养环节的实际应用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研究等方法;要把实践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际问题或现场研究应是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努力改变专业硕士生研究纯理论知识的畸形局面。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鼓励导师“走出去”深入企业、工程现场参与一线实践活动,了解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进而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请进来”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中的知名专家作为专业硕士生的兼职导师,引导学生了解、进入、融入企业,最终掌握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实行导师团队指导的方式培养专业硕士生可以发挥其集思广益、开阔视野以及年长导师“传帮带”的优势,是培养专业硕士生不错的选择。不过团队负责人应由实践经验丰富、有多年指导专业硕士生经历的老资格导师担任。

(四)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极大地弥补了专业学位教育上的不足。产学研合作培养使专业硕士生真切地接触到了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为进一步造福社会奠定了基础。

产学研合作培养要求我们: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要着眼于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其最终目的是增加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进步;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搭建一个校企长期合作的优质平台。

(五)重塑专业学位教育新形象

短短几年,专业硕士生教育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社会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如招生单位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学生权益、就业服务等方面已做到了专业硕士生与学术硕士生的“一视同仁”,而且努力做到了“五个一样”:执行同一复试分数标准;复试工作同时进行;收费标准相同;在校期间待遇相同;毕业证书相同。

然而,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与学术学位完全不同,只有深入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在管理模式、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进而营造专业学位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把每一个专业学位都办成品牌,才能在专业硕士生的教育培养上取得新突破。

(作者:郝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