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惑与出路

困惑与出路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重大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案例四 困惑与出路——“三农”问题的三部曲

一、案例呈现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为3.28∶1(2005年为3.22∶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的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

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广大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重大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由于政策的偏向,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8557.htm,有改动。

二、案例讨论

1.你觉得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国家提出的“高校服务新农村”的号召?

3.近些年各地方陆续出现大学生当村官的现象,你怎样看?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你怎样理解?

三、案例点评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在政策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至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关注“三农”问题,表明了国家扶持“三农”的坚定立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就要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这两方面的工作。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和大量投入。没有大量的收入,就没有大量的投入;没有大量的投入,就不可能扩大再生产。现在,我们有些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工具落后,耕种技术不科学,更谈不上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夯实,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民的收入能够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才能够持续地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实际上是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些年来经济一直发展很快,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等,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问题,第三章第二节“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及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第三节“科学发展观”问题,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讲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

4.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以及第三章第三节中的“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

(作者 刘小英 黄沁茗 袁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