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谣言制造者利用人们这一智能缺陷,有意掩盖事实真相,故弄玄虚,编造离奇而神秘的故事。谣言通常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美国传播学者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制造者受政治目的或切身利益支配,以特定的立场造谣,表现出某种个人欲望。
谣言的神秘与诱惑_舆论学概论

四、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简言之,它是一种无根之言。谣言从它出现那天起就不是正面的东西,以攻击某个事物或人物为目的,并在传播中不断膨胀,最终形成一阵虚假的鼓噪。谣言是对传播中的不实之事的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在英语中,表示谣言的是rumor一词,在译成中文时还可译作“流言”或“谣传”,汉语中“谣言”二字是更能反映其内涵的概念。

谣言自古就有。《后汉书·杜诗传》中说:“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后汉书·刘焉传》中说:“在政烦扰,谣言远闻。”《战国策》里还记载了这样的事:“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推,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意思是说,谁都知道城市里不可能有老虎,但如果有三个人或更多的人说城里有虎,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危机性事件一旦发生,谣言就会漫天飞。2007年3月13 日,广州某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但不知何故被讹传为“吃香蕉致癌”,谣言迅速传播,害得广东、海南等香蕉产区在一个多月损失至少7亿元的收入。这是水果市场竞争激烈,有人打压香蕉价格而酿成的一则谣言。

谣言虽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言论,但它的形成却要借助相关事实,即所谓“无风不起浪”。谣言有某钟刺激因素才能产生和扩散,当社会环境遭到人为或自然力的破坏,出现环境危机,不安、惊恐或忧虑中的人们经常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对莫名其妙的现象和突发的变故猜测背后的内幕,谣言便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台。有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对政府官员不满,也会借用一定的由头或事件造谣,故意制造混乱。不同政治势力或敌对军事集团为了战胜对手,也经常制造或利用谣言。谣言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表达了他们的愿望,才会迅速传播。越是社会不安定时期,谣言也就越容易四处风靡。

正式传播渠道不畅给谣言的扩散带来最好的机会。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是日常生活信息的主要通道。正式渠道沉默,信息匮乏,公众对传言不管来自何方或真实与否,都乐于听取,出现谣诼乱飞的现象。如果正式渠道经常传播歪曲的信息,丧失信誉,受众就会拒绝接受它的一切信息而宁可相信民间渠道,这种逆反心态驱使受众增加对谣言的兴趣。正式渠道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受众就会自发建立非正式渠道沟通信息,谣言会利用这个条件毫无障碍地传播开来。

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传播现象,谣言的特征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谣言所关注的问题一般都是人们最敏感的问题,凡是人们最为关注、最想知道但又不知道的所有话题,都有可能成为造谣的对象。这类话题都是一桩桩新鲜事件,五要素俱全,具有新闻性,甚至比新闻还更具新闻性。

凡是谣言都是虚假的,真实的或有事实根据的都不能称之为谣言。失真、虚假、毫无事实根据是谣言的重要标志。在谣言的定义里无须有“未经证实”的字样,因为谣言根本不能证实。起初不知真假,后来证实是真实的,是传闻或小道消息,不能称做谣言。谣言的虚假性通过无中生有、故意捏造、信口开河、以假充真、以偏概全等形式炮制出来,其内容都是主观杜撰的产物。

谣言具有诱惑性,包括引诱和迷惑两个方面,引起人们的好奇、惊异和猜测,使人们走向迷宫。迷惑是与人们的智能短路相关,认识的朦胧与百思不得其解,让人们陷入自我想象。谣言制造者利用人们这一智能缺陷,有意掩盖事实真相,故弄玄虚,编造离奇而神秘的故事。神秘感是诱惑性的基因,越神秘人们越想知道,越是不让知道便越要探个究竟,谣言的传播就有了动力。造谣者和有意传谣者往往利用人们对神秘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加大谣言的扩散动力。当传谣者加上“这事千万别外传”、“这是内部消息”的由头,谣言的吸引力和传播价值就更大。

变异性是谣言传播的重要特征。传播环节越多谣言内容的“增生”也会越大,这是因为口语传播本身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或增量,受传者在猜测中不断补充内容,把模糊的内容具体化,把具体内容更加细化。谣言在高潮期,内容变得易于转述,以后传播逐渐变缓。谣言信息的遗漏小于增加,这是由于人们常注意印象深刻的东西,并在转述中加以强调,甚至根据想象增加一些关键的细节。在许多情况下,谣言都可能被锐化,琐碎的细节被强调到荒唐的程度,惊人的事实被过分渲染。为增加可信度,传播者增加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形成一种大家认可的变异性。每个介入者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受骗,传谣是一个说服自己和说服别人的过程,通过增补细节、捏造证据来确信谣言的真实性。

谣言通常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美国传播学者用“葡萄藤”来形容。他们发现,“葡萄藤”式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其早期呈链状结构,继而呈现树状结构。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出现几何倍数的顺延增长。传谣者通过口头、手机、固定电话、网络和其他媒介向多方向提速,向跨地域的广大空间推进,出现多维接力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的节点多,顺延的方向枝杈交错,随着手机短信和网络媒介的加入,出现超常速度,传播范围在一两天就可达到全国。

从造谣者和传谣者的动机看,谣言大都具有攻击性或诽谤性,表现出明显的倾向。谣言的制造者受政治目的或切身利益支配,以特定的立场造谣,表现出某种个人欲望。在伦理谣言上,诽谤他人的人格,是造谣者惯用的伎俩,往往采取“攻心术”造成某人声名狼藉,从精神上摧毁对方。制造此类谣言的人多是嫉妒别人的声誉、威望、地位或权力,企图通过谣言杀人,传播者成了帮凶。在政治谣言上,诬陷他人“图谋叛乱”,捏造他人的历史瑕疵,诸如腐败或桃色事件之类,陷他人的政治生命于绝境。政治谣言通常与阴谋结缘,从一开始扮演的就是不光彩的角色。在经济谣言上,编造他人产品或管理上的劣迹,或制造某种虚假的消费需求,坑害消费者。在军事谣言上,捏造情报迷惑对方,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战斗人员丧失斗志,达到击毁对方的军事图谋。

谣言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传播,除了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外,它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也是关键因素。谣言作为舆论的特殊形式,有三种社会功能——操纵功能、整合功能和破坏功能。制造谣言为了掀起舆论狂潮,影响大众的心理,通过制造舆论,使人们对某个人、某个团体或某种事态产生一定的态度(不满、反对或拥护、支持),从而操纵传谣者的思想行为。许多人传播同一个谣言,谣言的整合功能就会将相同观点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他们在谣言的动员下产生一致的行动。

谣言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人们对谣言杀伤力的形容。人们常说“人言可畏”,指的是谣言的致命威胁。谣言杀人,古已有之。谣言不仅充满虚假和丑恶,而且极端残忍和恶毒,往往在不经意间如冷箭射向目标,让人防不胜防。这种集群传播方式不像暴乱、骚乱、时狂或恐慌那样轰轰烈烈,但却能对民众情绪产生极大的干扰,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谣言扰乱政治、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的将导致国家灭亡、民族的沉沦,以至整个社会的倒退。

谣言要被人们接受总是讲究一定的策略,高明的谣言不容易被识破。造谣者用巧妙的手法掩盖真实的意图,甚至利用人们的爱心、孝心达到造谣的目的。2002年的“母亲节”,山东临沂费县盛传“母亲节”做女儿的要为母亲买鞋才一生平安。于是,整个五月份,孝顺的女儿们纷纷解囊为自己的母亲买上一双“孝顺鞋”,女儿多的老人收到四五双鞋。费县及周围几个县都有这样的谣言,卖鞋的商贩们狠赚了一把,这个谣言就是这些商贩制造的。

控制和制止谣言十分复杂。谣言一旦盛传,管理部门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人们仍不相信,有些人传播谣言仍兴致勃勃。谣言与人们的处境有很大关系,只有铲除谣言赖以存在的因素,谣言才会熄火。平息谣言,首先必须创造政治宽松、信息透明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清除谣言的藏身之处。提高政治透明度,使公众及时了解政治状况以及重大决策产生的详情,危害社会安定的谣言不仅难以产生,即使出现也不会扩大传播范围。涉及重大问题的谣言,政府或新闻媒介发表声明,证实谣言的虚假,谣言传播的速度立刻会减缓,以至很快消失。对于足以动摇人心、危及社会治安或对他人名誉构成诬陷的谣诼,依法打击制造者和传播者,能有效地制止谣言扩散。运用新闻媒介制止谣言,是控制谣言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出有根有据的报道。对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人为灾祸等事件作及时的报道,减轻人们的不安和恐惧,提前防止谣言的滋生。在报道中,强调政府有效的救援措施,给人们以安抚和信心,积极发挥正面疏导作用。

本章内容重点:

1.正向舆论的类型与作用。

2.负向舆论的类型与作用。

3.怎样应对谣言的流传。

【注释】

[1][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9页。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3][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0页。

[5]刘洪波:《谁的舆论主动权》,载《南风窗》2000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