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师示范培训的基础

名师示范培训的基础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名师示范培训就是以培训中心为主要基地,以专题报告、课堂展示、送教下乡、田野大课堂和名师论坛作为培训形式,以名师担当培训主体通过主持公开课和研讨课而开展的教师培训方式。因此,通过观察名师示范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观察名师示范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中探索学生在课堂生态环境中学习的秘密。

第一节 名师示范培训的基础

一、名师示范培训的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名师”顾名思义即“著名教师”之简称。在1997年我国开始启动的各类“名师工程”中,“名师”即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的著名教师”。有学者从教师的专业使命和社会角色出发,归纳出“名师”共同具有的特征:一是对学生有一种真诚的、无私的、持久的、普遍的爱;二是具有渊博的学识,能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显著的业绩;三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四是为人师表,成为教育目标的化身;五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力。[1]

广义地说,名师是指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名家和大师。[2]本研究中涉及的名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中小学著名的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以及在教育界产生一定教育影响的优秀教师;二是中小学学科教学专家(包括教研员);三是活跃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学经验丰富且教学业绩显著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

所谓名师示范,就是指通过名师进行专题报告、课堂展示、送教下乡、田野大课堂以及名师论坛等培训活动,为教师观摩者创设专业学习的情境或专业发展的契机。其中,专题报告主要借助名师个人从教经历故事的演讲,传递名师专业成长历程,为教师观摩者提供有意义的启示经验;课堂展示主要通过名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展示和课后反思、同侪点评等环节,彰显名师对执教课程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送教下乡是一项通过名师为乡村教师开设讲座、上示范课或以“结对子”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指导受训学员,从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培训活动;田野大课堂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城市乡村“手拉手”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的名师论坛,搭建名师与一线教师之间进行直接交流的对话平台,提升受训学员的教学境界。由此可见,名师示范既体现出名师教学专业的功底,也为新手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名师示范培训就是以培训中心为主要基地,以专题报告、课堂展示、送教下乡、田野大课堂和名师论坛作为培训形式,以名师担当培训主体通过主持公开课和研讨课而开展的教师培训方式。

二、名师示范培训的基础

在名师示范培训模式中,通过名师的榜样示范、不同教学风格的名师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展示或演绎以及对具体的教学脉络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受训学员介入深层次的教学反思,实现个人教学经验的批判与升华,从而使得名师示范培训这一模式成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平台,在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阶段进一步发挥教师培训的功能。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行为、认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了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该理论重视通过对榜样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进行人的行为方式的自我调节,发展自我效能感。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3]但是,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习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过程,而是通过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过程,在行为、认知和环境之间进行连接,然后才能对学习者的行为施加影响。学习者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结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榜样示范行为的习得过程。由此可见,观察学习在内涵上与模仿存在差异,它并非模仿所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学习过程,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期和计划,其中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简言之,观察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的同时在系统中开始的一种复杂性自组织过程。因此,通过观察名师示范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课堂生态学

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是课堂教学中的四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四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因果关系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多伊尔(W.Doyle)和庞德(G. Ponder)认为,“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从而,他们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或系统”。[4]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与教材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强度的联系和不同层面或维度的关系,由此对学生的学习发生机制的形成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因此,从该种意义上讲,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四个要素中,对于调控引发儿童学习发生的种种因素,教师是最为核心的决定性要素。因此,观察名师示范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中探索学生在课堂生态环境中学习的秘密。

(三)波兰尼默会知识

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tacit knowing,tacit know ledge)的术语首先是由波兰尼(Polanyi)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5]这里就引出了波兰尼哲学的一对基本概念,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也称为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 ledge),而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也称为非名言知识(inarticulate know ledge)。所谓明确知识,即能够用各种名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比如我们知道游泳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难以用语言传授游泳的技能,换言之,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亲自下水尝试和学习,否则就永远不可能掌握这一技能。在波兰尼看来,“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要多得多”,这一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本事实,同时表明了默会知识的存在。

在名师示范的教学行为中,存在许多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这需要教师在观察之后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去琢磨和领会,逐渐掌握或习得复杂的课堂教学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