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名师的足迹

寻找名师的足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明:我调查刘老师的班,我发现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布置日记;学生在“6篇、5篇、4篇、3篇”中选择,同时他为了鼓励学生向高的层次发展。其实,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不看学生看教师,看“教”不看“学”,本身就有问题。讲课的是一位男教师,叫张勇。为了让小组长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个办法非常灵。

综合案例3-2 寻找名师的足迹

差异是自然存在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虽同处一所学校,进行着相同的培训、接受同样的管理、面对同样的生源、设施,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优秀教师的经验究竟在什么地方?

学校也尝试过,如听介绍经验、办讲座……但是总感觉效果不理想,优秀教师的经验似乎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起策划了一个“寻找名师的足迹”的活动,正式组织教师研究身边的经验。

活动一 访谈名师的学生

主题:1.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名师的日常教学

   2.进行实地调查

   3.修订自己的改革计划

时间:2003年10月9日下午(4∶40~6∶00)

参与人:全体教师

第一次活动由副校长主持,一开始,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研究身边的优秀教师,看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首先,锁定名师:确定自己心目中的名师;其次,确定学生访谈提纲。

她格外强调了关注点:“过去我们关注点往往过于大,小现象关注不够;关注教师多,对学生关注不够,今天我们要放宽视野,从多个角度来了解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关注其课堂教学,还要关注日常教学管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差异学生的教学、考试与评价……”

下面是部分学生访谈提纲。

三年级语文组:

学生访谈内容

1.小组合作是如何管理的?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会直接告诉还是自己解决?如果是自己解决,你们有什么办法?

2.生字是自己学还是集体教?朗读课文是教师逐个检查还是互相检查?如果互相检查,遇到不认真的同学怎么办?朗读课文是放在了课内还是课外?

3.对于屡次不完成作业的同学,老师是如何进行帮助教育的?

4.老师给你们哪些项目的奖励?

5.观察与学生成果:

·看学生的作业,看平时的作业是怎么要求的。还有作业有什么常规?

·看学生的课外阅读,并调查推荐哪些课外读物?相应的读书笔记是如何做的。

表面看起来,这些问题不成体系,过于烦琐,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这样的调查提纲,主持人对下一步的学生调查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问:问教学方法、特别问细节。

二看:作业、课本、试卷、档案袋,特别看学生习惯。

三想:自己的设想、改革计划、合作计划,特别的启发。

设计好了学生调查计划,大家立即开始了调查。调查由学校统一组织,大家深入自己锁定的名师的班级,开始了调查,他们一会儿与学生座谈、一会儿看作业。调查大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教师们又回到了会议室,开始了交流。

下面是部分教师的发言。

王小丽:我感受最深的是张教师的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作用发挥得特别好。还有一点,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每一个人的发展都与小组的荣誉结合在一起,这样小组合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张明:我调查刘老师的班,我发现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布置日记;学生在“6篇、5篇、4篇、3篇”中选择,同时他为了鼓励学生向高的层次发展。

于小云:1.课堂开放,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上发生争论。2.课堂秩序的维持简单易行,当学生出现混乱时,让他们边背儿歌,边规范行为。3.小组合作时,由于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

大家谈得非常投入,发现有许多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做起来也并不复杂,但是我们就是没有做。

最后主持人进行了总结:

各位,通过访谈,大家都有深刻的感受,有这样一些共识:

一、名师都建立了比较好的教学常规,学生都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之间会互相学习。

三、学生的负担都不太重,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唯一的出路。

接着,主持人布置三个作业:

一、自己也进行一次学生访谈,听一听学生的意见。

二、制订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三、准备听名师的课,更深入地了解他们。

这次活动促进了教师思考,也学会了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们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学生访谈。

活动二 走进名师的课堂

主题:1.进入名师的课堂,通过跟踪听课,了解名师的日常教学。

   2.修改自己的改革计划。

时间:2003年10月15日

通过学生访谈,大家对自己的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思考,这两天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学校领导也没有休息,他们邀请教研员调查了大家公认的名师的课堂,准备将这些课堂推出去。

这天,学校要组织观摩课了,因为听课的人多,所以地点定在了会议室。

大家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室,想迫切地看一下名师的课堂教学。不过第一个环节并不是听课,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听课的小讲座。

承担讲座的是一位教研员,他主要讲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听课方式的变化。过去我们的眼光往往盯在教师身上,看教师是如何教的,最后研讨的主题也是围绕教师的“如何教”进行的。其实,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不看学生看教师,看“教”不看“学”,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本次研讨将视角转移到学生身上,看学生是如何学的。正是这样的角度,今天会看到不一样的课堂,可能没有教师精彩的对白,可能没有活跃的气氛、可能没有漂亮的板书,但是大家会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研员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特别是关于不看学生看教师,看“教”不看“学”更有点如入云雾的感觉。教研员也看出了大家的困惑,只提醒大家跟踪一个学习小组,看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特别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的。

这些课都经过精心的准备。这一节是一年级的识字课。要学习“喷泉”等12组词。讲课的是一位男教师,叫张勇。一年级的课,放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下课调研时,学生的成绩也很不错。

下课了,大家当时就开始了研讨。研讨的地点就定在了一年级的教室。

主持人特别邀请了讲课教师、教研员坐到了前面,与大家一起交流。

如果说高年级放手让自学可以理解,一年级也放手让学生自学,这还确实不多见。“学习质量”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问:你这样放手教学,学生能掌握吗?

张:你们可以调查一下(其实不用调查,上一次学生访谈时,大家就感觉到了学生生字掌握得效果好)。其实还是一个观念问题。一开始,我也特别不放心,不敢放手试,后来教研员马老师让我试上两个周,结果发现不错,于是就坚持下来了,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而且比我过去教得还好。我感觉主要是坚持,不要改上一节就不敢改了,应该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一旦培养起来,教学质量也就自然上来了。

问:我看你非常轻松。

张:是的,现在我确实轻松了。我过去也不放心,总是不停地说,特别累不说,最后得了咽炎(众笑),现在不仅我轻松了,学生也轻松了。其实我们也知道,过去我喋喋不休地说,听的学生也不多,看到学生不听我还特别生气,你说我们图什么?

问:“差生”能掌握吗?他们不学怎么办?

张:至少不比过去差。我感觉我的一条策略很有效:利用小组的力量,让学生帮助学生。过去是教师一个人面对若干名“差生”,现在是每一个都有一个“教师”,“教师”多了效果自然好了。为了让小组长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个办法非常灵。

问:这样会不会影响教学进度。

答:一开始确实有点问题,上课进度特别慢,但是当学生的习惯形成以后,但现在越来越快了,我想将来会更快的。

看了课堂,听了张老师的介绍,大家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教研员还引导大家,总结出张老师的部分教学模型:

生字教学模型:

第一步,学生:手指生字,读音读字。

第二步,教师:纠正读音,解释词汇。

第三步,学生:同桌成组,齐读字词。

第四步,教师:利用卡片,巩固复习。

第五步,学生:合作测试,查漏补缺。

上述整理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大家确实感觉收获特别大。不少人感觉这样的听课活动组织得非常现实。首先进行课前的培训,改变了大家的听课方式,大家对“关注学生”“关注学”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听课前交代了关注点,使得我们的听课有了主题。其次展现的课堂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朴实自然,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课堂;最后课后的研讨方式新颖,特别是教研员的总结,让我们有了方向。

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同样布置了新的任务:

大家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鼓励大家与名师结成“对子”,可将名师请到自己的班级中,对自己的学生及课堂进行会诊,寻找一条适合于自己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