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机制的组织策略研究

构建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机制的组织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摆在“负责人”面前的是经过整理的教研活动基本过程和基本事件的情况描述。“负责人”完成了“录像观察分析预案”之后,应该召开大组会议。会议的参与者,包括“负责人”、被观察的教研组教师和支援教师团队。

构建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机制的组织策略研究

闸北区永和小学[1]

[摘要]

本研究聚焦学校教研活动的改进,在明确的教研活动改进理念的指引下,选择了一条由细微到宏大、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研究路径,初步构建起学校层面推进教研活动知识分享的机制与策略。

本研究结合知识管理理论,认为教研活动改进的前提是对其优劣势进行全面判断,并就其功能进行明确定位。本研究提出了教研活动改进的愿景:高认知、高合作。本研究还发现,教师是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情感性的知识主体。高认知、高合作的教研活动,离不开教研组团队内部的心理支持、情感联系与文化认同。因此,本研究在促进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水平的探索上逐步从技术层面走向文化层面,探索学校教研文化的培育,以促进教研组的知识分享。在研究中,我们总结了所培育的教研文化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学习的文化、学科的文化、共享的文化、温馨的文化、信任的文化,并对每个要素做了简要描述,从体验活动设计、环境氛围营造与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开发了相关的活动与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团队的研究素养和实践改进智慧获得了较大提升,各学科教学改进的愿景更加清晰。

[关键词]

教研活动 知识分享 录像观察分析 教学发展规划 教研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1.知识管理理论为教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知识分享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专业性知识与社会性知识对知识分享的效果具有同等影响。

诸多研究,都关注到一个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必需依托于特定的团体之中,在与他人之间积极互动与分享中才能实现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更新。于是,知识分享的价值日益彰显。可见,如何凝聚团队热情、在活动中构建信任与支持等社会性知识,也是教研活动必需。

2.对专业性知识的发展以及宏大制度的设计,是当前教研活动研究的两大类别,能兼顾专业性知识与社会性知识发展的组织策略研究,还有待加强。

当前,对教研组教研活动改进的研究,主要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紧密围绕专业性知识发展而展开的研修策略与方式研究,譬如“校本研修”提出的三阶段两反思就是围绕个人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理念的结合;第二类就是研究激励教研组建设的体制机制,如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但这两类研究都缺乏对教研活动成功开展所必需的,处于微观与中观的社会性知识的关注,譬如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增进团队之间的信任,如何进行沟通、倾听等。而这些社会性知识又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性知识的发展。

3.教研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分享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有水平亟待提高。

《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教师培训的重心放在学校层面,赋予了学校较大的培训权力。如何运用好这个权力,我们认为抓好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抓手。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知识分享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教研组长缺乏活动组织的技巧与策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不善于倾听与表达;教研活动容易低水平重复,缺乏提升与发展;教研活动的计划性不够;教研活动之后的知识积淀与发展不够等。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知识分享水平较低,成为学校办学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4.教研活动各环节的操作方法与策略的细节,是教研活动效果的关键。构建有效的组织策略,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保证。

我们感到,提升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关键在于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之间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知识分享。要达成这一实践目标,除了加强投入,提高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知识分享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发展。

二、研究目标

探索以赋能为核心的学校提升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水平的组织策略,包括促进教研组教研活动反思能力提升的全息、多维教研行为分析策略、教研组自我完善机制激发策略以及教研活动技能经验的培训策略等。

三、研究内容

1.全息、多维度教研行为分析策略与技术的开发

以高认知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基本框架,构建教研活动观察指标体系;对教研活动的现场进行录像,然后围绕录像进行全息、多维行为分析,探索以此为途径的提升教研行为反省与主动改进的机制策略。

2.有效教研活动的环节特征的比较与筛选

采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依照教研活动的内在结构片段,对满意度高的教研活动在设计、实施(预热、主题发言、议题讨论、总结)等方面存在的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之上开发《教研活动方案设计表》等支持性资源与工具。

3.教研活动技能提升的超媒体视频培训资源库的开发

对教研活动过程的录像视频进行加工,结合教研活动的环节特征专题,构建集合案例研究、专题研究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以网页为技术平台的超媒体培训资源库。在探索资源库的构建策略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资源库的运用与二度开发策略。

4.教研组教研活动自我完善机制的校本构建

从岗位职责再定、教研时空条件重组、教研组发展愿景再造、学校文化更新等角度,构建教研组主动关注并改进教研活动,促进自我完善机制。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采用录像观察分析法,对教研活动的现场进行全息与多维度分析,并将观察分析结果转化为培训资源与研究资源。

2.文献法

收集知识管理、组织文化建设、信任研究、沟通技术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3.行动研究法

设立三级团队,核心研究组、教研组长以及一般教师,激活三个团队的创意,并注重有计划的成效反馈与经验提炼,实现螺旋式递进。

4.比较与经验筛选法

通过对一些优秀教研组的研讨活动的观察与分析,筛选出有效知识分享的标准、关键特征。

5.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学校教师知识分享的需求、特征等,了解影响教师知识分享的因素及知识分享普遍特征。

五、课题获得的成果

(一)基于活动录像的观察分析:教研活动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收获1:适用于教研活动技能提升的录像观察分析基本方法

录像观察分析这一方法有效且高效地运用于教师教研技能提升的培训之中,我们初步达成了总结出一套操作程序。如下页图所示。

流程一:结构细化

教研活动结束之后所形成的录像带,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师教研技能培训之用。它需要由专人或者团队(在此,我们称之为“负责人”)进行两次加工。结构细化是第一道工序。该工序的意义在于将原始的录像转化成为负责人可以直接观察分析的,结构化的素材,主要任务是将整个录像中教研活动的基本过程、主要事件梳理清晰。

img40

流程二:观察判断

“负责人”经过“结构细化”之后,完成了对录像带的初步加工。摆在“负责人”面前的是经过整理的教研活动基本过程和基本事件的情况描述。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教研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好的做法,提出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那带着什么样的尺度和标准去做分析和判断呢?我们的实践,主要从三个维度建立教研活动的观察尺度,包括情感维度、知识维度和思维维度。

流程三:分析行动

“负责人”完成了“录像观察分析预案”之后,应该召开大组会议。会议的参与者,包括“负责人”、被观察的教研组教师和支援教师团队。支援教师团队事前应结合自己的专题进行前期观察,积累初步认识。大组会议,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录像播放:在行动准备前,负责人对录像带进行结构细化和初步观察,形成重现方案,设定分析的事件、主要观点和各事件的时间节点。按照预案,播放教研组活动录像。

·情节重述:负责人按照事先预案,放映教研活动录像。当录像中某个事件结束之后,负责人要进行情节重述。其意义在于:(1)理清事件脉络,为之后的“就事点评”做好铺垫;(2)提升参与者的透过活动图像观察本质的能力;(3)聚合参与者的注意力,不至于参与者分神,消除疲劳感。

·就事点评:将事件分析的主要观点,包括经验、问题和建议向大家汇报一下。

·单元合议:如果录像中事件比较少,如3个以下,可以在每个事件点评之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参与者交流想法;如果录像中事件比较多,则可以将主要内容,对负责人的描述与点评进行回应,包括被观察教师对负责人的描述是否有事实出入,还有哪些可以完善和补充的,或者不同看法等。

·最后总结:重述原则和梳理经验。重述原则:在就事点评中,负责人将教研活动知识分享的若干原则融入到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在总结时,将在此录像中体现的原则重新申明,巩固参与者的认识。梳理经验:将就事点评和单元合议中大家提出来的优秀经验和改进策略,按照四环节进行归类梳理和总结。

流程四:教研活动录像资源的二次开发

每次大组会议之后,完成了教研活动录像的采集、分析与共享,初步完成了教研活动技能提升的一个单元。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录像带、“教研活动分析预案”等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开发,构建教研活动录像资源库。

收获2:教研活动观察分析初步指标的形成

通过对教研活动录像的观察分析,我们将“高认知、高合作”的教研活动知识分享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形成若干认识,并给予具体表现的描述。开发了教研活动观察的基本框架和指标,见表1。

表1 教研活动观察基本框架与指标

img41

(续表)

img42

(二)基于问题改进的过程优化:教研活动创意设计与知识沉淀

1.教研活动的准备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感到,教研活动前的准备,需要关注四个方面:分工与沟通、资料收集、空间安排和辅助设备。在这个四个方面,我们提出了下列的规范指导意见。

(1)关于分工与沟通的规范

(2)关于资料收集的规范

(3)关于空间安排的规范

(4)关于辅助设备的规范

2.教研实施的问题与策略

我们将教研活动实施的过程分为预热环节、主题发言环节、议题讨论环节和总结环节。通过每一次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和基于录像的深度分析,我们不断发现教研活动中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挖掘、分析,并寻找针对性策略。下面,就是通过研究所找到的问题与相应策略。

(1)预热环节

预热环节是每次教研活动的起始环节,是教研活动主持人对教研活动的主题、目标、议程、规则、责任与分工等进行说明与沟通,进而达到如下的预热效果:

·集中成员的注意力:帮助教师迅速地从日常事务处理中抽离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研讨主题之上。

·激活成员的兴趣度:帮助教师发现此次活动对自身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升教师的参与意愿。

·增强成员的目标感:帮助教师对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清晰、具体、可评估的认识,进而避免研讨活动中的偏题与跑题。

·提升成员的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可以或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引导教师积极有效的参与。

预热环节的常见问题与对应策略。

常见问题一:目标设定比较模糊。

有的教研活动的目标设定比较模糊、抽象,导致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容易跑题,信马由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策建议:量化目标。

建议对教研活动的目标进行量化,譬如规定这次教研活动,希望在某个教学问题上形成N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常见问题二:规则介绍比较(略)。

教研活动通常比较关注要研讨些什么内容,但是很少关注整个教研活动的过程安排和参与者的职责和角色。

对策建议:强化规则。

我们要求教研活动的设计中,应该加入规则介绍这一块。教研活动组织者应该在预热环节中应向参与者介绍本次活动的大致议程,明确各自的职责,给予发言限定的时间。

(2)主题发言环节

主题发言是教研活动前由相关教师对教研问题的集中性思考。主题发言具有几个特点:首先,信息量大;其次,内容完整,条理性强;最后,紧扣教研主题。我们认为,主题发言环节是教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主题发言环节的常见问题与对应策略。

常见问题一:语言缺乏感染力,肢体语言单一。

对策建议:主题发言时,语气上最好能够抑扬顿挫,同时,可以辅助一些肢体语言,譬如手势动作、脸部表情等。

常见问题二:缺乏与听众的言语、神态互动。

有时候,主题发言人只顾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念出来,没有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听众教师可能开始的时候注意力还比较集中,之后就分散了。

对策建议:眼神交流和及时互动。

眼神交流:我们建议主题发言者应该对所讲述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能够与听众教师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这样可以给听众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及时互动:建议在主题发言的内容上,能否设置一些小的问题,向听众提问,与听众之间有一个互动。或者在陈述自己的一个重要观点时,询问一下大家的看法。

常见问题三:细节描述不详,内容展不开。

在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出现空泛地议论,这让听众感到乏味。

对策建议:

·媒体辅助。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更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叙事呈现。主题发言本质上是单个教师将其认同的有效教育教学经验传递给教研团队。而教育教学经验是依托于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故事与案例之中。如果将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过分抽离出来成为几条,会丢失其丰富的细节和要素,同时也不有利于同伴的理解。因此,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的实践叙述出来,然后让大家去分析与判断,可以保留很多细节。

·A-SPORT框架:在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性知识的分享时,主题发言人不仅要向大家介绍如何做,而且要有很多方面需要介绍,才能帮助别人更好地了解与运用这些方法与策略。A-SPORT框架所列举的要点,就基本涵盖一个方法与策略的诸多方面。建议以此框架来组织主题发言。

img43

常见问题四:说服力不够。

很多教师在主题发言的组织时,常常表达了我认为是什么?而忽略了自己的观点能不能让别人信服。因此,发言的时候,只有观点,没有证据,也没有论证,信服力不够。结果,大家对这些观点也不置可否。

对策建议:

·用数据说话:如果主题发言的内容是介绍自己成熟的教学经验,应该在主题发言之前收集自己成熟教学经验所产生的良好效果的证据,譬如通过相关测试的成绩反映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或者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发展水平。然后将这些证据、数据通过PPT、实物投影等形式展现给同伴。

·用案例说话:如果主题发言的内容是介绍相关理论学习的成果,应该在主题发言之前将理论文献中所涉及的内容(如观点主张、价值判断、方法策略)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比对结合,寻找支撑的教学案例。在主题发言时,以自己的案例来辅助理论文献的分享。

(3)议题讨论环节

议题讨论环节,是一个相对灵活、开放的环节。教研活动主持人和参与者围绕本次教研主题和主题发言的内容展开即时性、生成性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倾听、主张、回应、辩护等参与行为。议题讨论需要主持人和参与者之间、参与的教师之间良好互动为前提,才能够促进教研活动变成有深度、有创新、有积累的知识分享活动。

议题讨论环节的常见问题与对应策略。

常见问题一:重表达、轻倾听。

现实生活中,教师教研活动经常存在两种场面,要么因为教师对议题没有兴趣,导致场面比较冷清;要么大家非常关注,导致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热闹不已,讨论非常激烈。由于本次项目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从教师实际工作需求出发,故经常出现讨论气氛非常热闹的场面。这种热闹从直观上看,的确是一种好的状态,教师们都很投入。但是,通过对活动录像进行反复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教师都想对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对别人的发言不甚留心倾听,以至于在热闹的场景背后却没有实现教学经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

对策建议:

·重述式表达。对于主持人而言,我们的策略是重述式表达,即对某个教师的有价值的发言结束之后,不是直接对其进行点评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方的核心观点简要重述一下,并询问对方,“我这样理解的,是这样的吗?”,这一方面促使主持人倾听参与教师的发言,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更好地理解发言的内容。

·及时总结策略。教师在议题讨论中的发展具有发散性,一下子会散得很开,听众会被发言教师带得很远。一些有价值的、长段的发言者,在自己陈述之后,用一两句话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一下,借此,帮助其他教师倾听和理解。

常见问题二:讨论分散。

当教研组超过3个人之后,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在教研组内部会出现相互联系紧密的小团体。这样会导致讨论的分散。譬如一个教师在发言的时候,少数教师在倾听,而另外的教师则两两小语,讨论自己的看法。或者在研讨中有两个活跃分子在激烈的讨论,其他教师插不上话,就和身边的同事讨论。我们将两个与三个教师之间的这种交流称为小互动。虽然小互动也是教师正在积极思考的表现,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却导致整个教研活动散掉了。如何引导呢?

对策建议:大互动引领小互动、小互动带动大互动。

在教研组活动中,大互动和小互动都很重要。主持人对于小互动的管理,引与疏是两个重要策略。所谓引,就是大互动引领小互动,当某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可以先让不同年级的同伴教师先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集体讨论。所谓疏,就是当议题讨论中出现了很多小互动,感觉很散的情况下,主持人可以请小互动的小团体介绍一下自己讨论的观点,然后将他们的观点引申出可以大家进一步讨论的资源。

常见问题三:单向思考。

在教研活动中常常有一些活跃的教师,自己有经验,也愿意表达。在这个时候,他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方式无意中会牵着大家的思路往下走,导致对一个问题的单一认识。然而教学问题是比较复杂多样的。这种单向思考,不但不能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反而会让教师的视野受到限制。

对策建议:拾遗式引导和质疑式引导。

主持人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借助教研活动这个平台对教师进行讲授式的培训,告诉他们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操作。这种讲授式的引导会导致部分教师没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成就感和自信。主持人作用的最佳发挥在于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参与教师的发言之中,让参与教师感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同时要扮演拾遗和质疑的两种角色。拾遗主要是发现参与教师发言的缺漏之处,进行补充与完善。质疑,主要是对参与教师发言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基于自己的专业基础,提出疑问,让发言者在回应质疑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常见问题四:树荫效应。

主题发言者的发言内容大而全,似乎涵盖了本次研讨主题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导致教研伙伴感到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供分享,使讨论与分享不能继续。这就像一个大树的树冠过于庞大,导致其树荫之下其他树木难以生长。故称为之树荫效应。这种效应常常出现在以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策略为议题的议题讨论中。

对策建议:参与式讨论。

当发现分享活动中主题发言出现树荫效应之后,主持人可以采用参与式讨论的方法引导议题讨论的发展。参与式讨论的要点是,当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主持人让主题发言者和分享伙伴对看似全面的发言要点(如若干种方法、策略、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如常用性、重要性、难度等进行排序。然后对独立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比较,并阐述理由。这有利于将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常见问题五:缺乏追问。

在主题发言结束之后,或者议题讨论过程中某位教师发言结束后,同伴教师不能够很快地抓住问题,进行追问,导致发言的观点、主张没有得到回应和深化,进而使讨论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发展。这背后实际上是教师缺乏追问的技巧。

对策建议:追问七法。在倾听同伴教师的发言时,建议可以从如下七个方面进行关注,然后在其发言结束后,对未能让你满意的地方进行追问:

·追问细节

·追问对象

·追问可移植性

·追问相对重要性

·追问成本

·追问风险

·追问反例

常见问题六:同伴交流热烈,但主持人迷失方向。

有些时候教研活动中教师发言踊跃,观点涌现,且跳跃性强。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无法及时对每个教师的发言进行回应与思考,结果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对整个研讨活动方向的把控。其结果导致大家虽然参与度高,但实际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却不够。

对策建议:核心问题引领。

在教研活动设计之初,活动主持人应该明晰几个核心问题。而在议题讨论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回顾这些核心问题,并以这些核心问题引领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4)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是对整个教研活动所分享、生成的知识的整理和积累。

总结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一:浅尝辄止,挂一漏万。

很多时候到了总结环节,常常面临时间紧促,教师发散过开,收不回来等问题,最后就几句话告一段落。

对策建议:

·共识栏。

总结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教研活动的最后才做的工作。有效的总结,应该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有所行动,如主题发言、议题讨论等环节。总结环节,只是对前面的总结的最后梳理。因此,我们开发出一个及时总结的手段——共识栏。所谓共识栏,是在教研活动现场利用黑板、移动白板,用笔在上面画一个框。当在主题发言和议题讨论中所形成的好的想法、做法和观点,写在共识栏中。这个工作可由主持人完成,亦可由专人负责。共识栏的内容,应该经过集体合议并认同。在总结环节,主持人可以结合共识栏,总结此次活动大家的收获和进展,并为进一步实践和下次讨论进行展望。

·A-SPORT框架辅助。

如果你是主持人,在主持一个关于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的分享活动,建议你先采用A-SPORT框架,在研讨过程大家的观点分解到各个方面,然后最后对大家的共识与争议,按照此框架进行总结提炼。

常见问题二:主持人独自发言,缺乏参与性。

大部分教研活动总结,都是活动主持人或者教研组长的总结。但我们所向往的教研活动,应该是一个教研组成员广泛参与的知识分享活动。让其他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的总结之中,有利于发展一般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归属感,同时培养教师的归纳能力。

对策建议:“一句话总结”。

在总结环节,在以主持人主要总结之前,让每位教师用简短的几句话将自己对此次讨论主题的核心观点。

常见问题三:主持人总结话语贫乏,套话比较多。

对策建议:总结六语。

作为教研活动的总结者,在面临总结时大脑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因此为了能及时作出合理的反映,应提前熟悉一些总结话语,然后按照这些话语将相关的研讨内容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发言。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六种常见话语:

·分享

·创造

·丰富

·清晰

·辩证

·更正

3.关于事后跟进的规范

我们感到,教研活动结束后的跟进,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我们感到,教研活动的事后跟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效果评估、落实监控和议题延续。通过实践,我们对这三个方面做了若干的规范。

(1)关于效果评估的规范

·每次教研活动之后,教研组长应该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也能提升其专业素养。

·效果评估主要有几个维度:一是教研目标是否达到;二是同伴教师是否有效参与;三是同伴教师之间的情谊是否增进;四是教研活动是否涌现大量的智慧火花。

·效果评估同时应该关注教研组长的组织行为,如倾听与表达、预热与总结等。

(2)关于落实监控的规范

·教研组长应该对教研活动产生的进一步行动构想与计划进行监督落实,并根据同伴能力/意愿情况,有策略地选择领导策略:对于愿意做,又有能力的,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愿意做但缺乏能力的,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有能力,缺乏意愿的,应给予更多的激励与引导;对于意愿能力均低的,则不能委任重要的任务。

·教研组长可以通过改进办公室环境,通过有创意的贴纸、公示栏等,将落实的进程与要求向同伴展示,并给予积极的暗示。

(3)关于议题延续的规范

·议题的延续,是指在原有议题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能生成新的研究问题和行动构想。

·议题的延续,应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积极热心同伴的沟通与交流,征询他们的意见。

·教研组长应保持清醒头脑,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教研活动所形成的共识与落实,能积极反思,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例,让同伴分享,引起他们的重视。

4.规范内化的促进机制:教研活动创意设计

通过录像观察分析,我们形成了具体的教研过程规范。如何让这些规范内化为教师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提升实践的教研活动组织和设计能力呢?实际上,教师了解了,不一定能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会做;即使会做,不一定能形成习惯。如何让教研知识分享技能的培训,实现理解了、会做了、习惯了呢?需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与教研组长意识到有必要关注教研活动的改进,提高团队学习的质量。

为此,我们试图构建教研组长教研活动创意设计的工作机制。尝试结合《教研活动方案设计表》组织教研组活动设计方案的评比,以《闸北区永和小学教研活动设计指导纲要》为辅助工具,以《教研活动观察指标体系》为评价基础,展开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水平的展示与比较,借此激励教师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的改进之中,形成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技能。

例如:研制《永和教研活动方案创意设计表》。

如何帮助教研组长在活动之前能结合本次活动主题、活动重点及难点、解决策略设计活动的过程,让教师们也能知晓本次活动的内容,能进行相关的知识准备,这对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永和教研活动方案创意设计表》。

本表格的各栏目都代表了设计教研活动的一个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填写表格逐渐丰富教师对教研活动要素的整体认识。同时,我们提出,创意设计表的第一读者不是行政中层,而是教研伙伴,表格是一个教研活动前的沟通工具,即教研组长通过该表格将自己的设计及其意图可与组员进行沟通。

表格分为四个版面:教研规划、教研准备、教研实施、事后跟进。

img44

(三)从活动设计走向学期设计:学期教研活动设计的初步探索

1.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前置性认识

研制学期教研活动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教研活动的特点;教师变革意愿的消长;基于学习理论和研究逻辑的自然展开。

(1)学校教研活动的特点

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着两个突出特点,成为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重要基础。

特点1:基于课又高于课。

特点2:基于教研活动,又高于教研活动。

(2)教师变革意愿的消长

教研活动不是空谈论道,而是要直抵实践,触及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抵触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觉得没有必要;二是觉得太高深了;三是觉得改变不了;四是觉得没有实际价值;五是觉得风险很大;六是觉得这种改进是错误等。

(3)基于学习的理论

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研制,实质上是对教师学习的中期规划。因此,计划的研制,需要建筑在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心理特点之上。在这方面,有三个理论可以作为设计的源头,即: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建构式学习;知识转化理论。

(4)研究逻辑的展开

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研制还需要建立在对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精神与逻辑的尊重。只有这样,教研活动才能真正成为有深度的学习与实践改进。在这个方面,主要需要注重四个方面的意识。即:结构意识、实证意识、样本意识、设计意识。

2.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定位和构成

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是对一学期教研组团队研究任务、个人研究任务和目标的设计,并对学期内团队研讨和个人研究进行因时因势的安排。

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目的、主题、目标、分工与流程。

3.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中的目的选择

目的选择是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制定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每学期之初,学校各教研组需要将本学期教研活动的目的选择进行反复思考,并与学校教导处进行深度沟通。在目的选择上,我们制定了三个方向:特色培育发展型、实践改进探索型、专业能力培训型。

4.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设计

明确本学期希望改进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后,就需要对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设计。主题的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想清楚”和“说清楚”。

(1)如何做到“想清楚”

在制定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时,即便是有了较为明确的目的,但往往感到想做的事情很多,又比较模糊,设计具体的主题是比较困难,或者设计好的主题并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就主题设计进行深度对话,让教研组长就想做的事情做口头陈述,并挖掘和判断其真实的想法。

(2)如何做到“说清楚”

“说清楚”是主题设计的第二步,即用清晰准确的话语表达“主题”的意义。对于教研组长而言,“说清楚”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要求,也是促进教研组长清理思路的过程。我们推荐了五种话语方式和两种表达策略:

·五种话语方式。即:目标导向、方法导向、内容导向、对象导向、匹配导向。

·两种策略。策略一:隐喻法。用比喻的形式将所要研究的内容描绘成一个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

策略二:缩词法。缩词法,就是先想清楚自己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中的关键要素,然后凝结成几个关键词汇,进而用于英文、拼音或中文的关联性,构建起一个有意义的词组,以这个词组构成这种方法与策略的名称,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

5.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目标制定

清晰和具体的目标是开展学期教研活动的重要保障。目标与目的是一样的。目的是指的方向,模糊而抽象的,目标则指向的是成果,具体而精确的。

在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中,教研活动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实践目标和研究目标。

6.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分工安排

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性的学习和行动,因此有效的分工非常重要。分工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团队差异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

现实中,一个教研组团队中教师之间是存在能力、兴趣、需求和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只有通过有效的分工,切合团队内个体的差异,才能促使团队成员更积极地投入。

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工和自下而上的分工。

7.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的流程设计

教研组长需要在学期之前将学期教研流程中的重点环节向团队成员明示,需明确流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

教研流程可以有若干类型:链式流程、环式流程、复合流程。

img45

链式流程

img46

环式流程

img47

复合流程

教研流程类型的选择,应该根据教研组成员对教研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相关技能的准备程度,以及研究主题自身的涉及面。对于涉及面大、教师相对熟悉的主题,可采用链式流程;对于涉及面小,教师相对陌生,特别是对教师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研究主题,应采用环式流程或复合流程。

(四)从教研设计走向学科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研制的实践

1.学科发展规划的意义

学科发展规划是基于学校实际,着眼学校整体发展的各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和共同的行动计划,渗透着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景,是从课程改革发展的视野,对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资源开发、学习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是促使教师主动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抓手。

2.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结构要点

即:现状分析、学科教学发展的愿景和目标、学科教学发展的行动措施、学科教学发展的路线图、我们需要学校给予的支持与保障。

3.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研制的指导意见

对于学科教学发展规划,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学科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发展规划,是一份非常好的课题研究资料。研制出的学科教学发展规划具有广度、深度和丰度:广度上,体现了最大数教师的意志;深度上,不停留于表现,以系统的视角,看待学科教学(如更全面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丰度上,对目标、行动与课题的设计比较丰富、饱满。

4.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管理

(1)团队合作,取得共识。

(2)上下沟通,加强互动。

(3)监控评价,注重过程。

(4)建立制度,保证实施。

(五)从技术层面走向文化层面:学校教研文化培育的探索

在推进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作为现实的,具体的、生动的个人,在教研组团队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个人的情感,对团队的认同和情谊,都影响其参与的意愿。而教师的教育理想与境界,也在影响着教师的实践改进和教学研究。因此,我们感到,要真正促进教研组教研活动的知识分享,还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培育。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教研文化的培育之中。

1.教研文化建设的开展思路

(1)文化创建的方向

突出三个体现:体现集体精神;体现学习氛围;体现共享功能。

(2)文化创建的途径:

·学习的文化

·学科的文化

·共享的文化

·温馨的文化

·信任的文化

2.教研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1)体验育“文”

·盘家底

为了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释放工作压力,加深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为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构建和谐的温馨校园奠定厚实的基础,08年下半年校党政领导经研究决定,开设“欢乐月末俱乐部”。通过教职员工们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形式,释放工作压力,展示自我风采,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活动从团队组建开始,通过以组室为单位随机分组,使教师们平均分成几组,大家推选组长,创立团队口号、设计队名、编唱队歌的大比拼让全体教师练习士气,建立初期团队。而后,又通过“烛光摇曳”、“夸夸身边的女教师”、“永和丽人变变变”等游戏训练团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在游戏中,教师们各展所长,既凸显了个人特色,又创立了团队特点。

在各项团队培训游戏中,教师们找到了各自的角色分配,涌现出具有团队领导能力的中坚力量。在顺利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后,大家又评选出了“默契团队”、“协作团队”、“最佳团队”等,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通过月末俱乐部,大家体会到了一个团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朝着目标努力,必将获得最终的胜利!相信永和小学的全体教职工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均衡而努力。

·阔视野

针对当前教师们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以及压力对教师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我校将尝试着开展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并希望能在以下三方面有所收获。一是,为领导与教师们的平等对话搭建一个桥梁,加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二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宣泄压力的平台,减轻他们内心的压力感;三是,通过心理游戏引导教师们领悟压力的内外原因,掌握几种简单实用的减压方法。

·优专项

前年起,我校就把教师年度发展的焦点锁定在“团队”一词上,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团队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拥有一种特有的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促组合

紧张的工作、忙碌的生活、尘嚣的环境、不良的嗜好、亚健康的状态,使得现代都市的每一个人活力渐失,倍感职业倦怠!那么,如何让教师们在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舒缓,持续保持身心的激活,并进而保持学校的向心力、团队的凝聚力、工作的创造力呢?

(2)环境育“文”

各教研组以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体现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即“这个学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或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追求(譬如高质量、低负担;快乐学习;呵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等)为教研文化建设的着手点,每组由工会组长定位办公室在学科文化建设上的功能,即兼容并包的落实;学科分置与整合;环境的温馨布置。

(3)网络育“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我校在三年前已基本完成校园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板块的构建。它具有教学资料素材上传与互评的功能,教师可以随时在学校教学资源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网络版教师教学档案具有归档方便、查寻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把教学档案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封闭转为开放、由个体拥有转为部分共同分享,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硬件设施的配置。二是软件设施的实施。把各组学习中发现好的素材、资料定期提供到学校的“FTP”校园网上,加以分享推进到其他各组交流学习。同时,每个教研组将自我命题开辟一栏“独具个性的学习包”,如:英语教研组的私家菜园,以便各类资料的储备与分享。

(4)行动育“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此,我校将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健康有益的实施。在此同时,进一步树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培训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学习型教研组,造就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注释】

[1]本研究报告是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构建教研活动知识分享机制的组织策略研究》(编号:B09085)的主要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陆明,课题组成员:郁雯(执笔)、高瑜、钱学娣、周强、李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