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优化的教学语言

最优化的教学语言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讲授语的策略时曾经这样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对此,叶圣陶先生指出:“讲说的内容如果较多,时间较长,那么也得在发挥完毕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学生凭这个提要,再去回味那冗长的讲话,就好像有了一条索子,把散开的线都穿起来了。这种简明的提要,当然要使学生写在笔记本上,但尤其重要的是写在他们心上,而且要教他永不磨灭。”

第三节 最优化的教学语言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新课、讲授、板书、实验、练习、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标志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所以研究课堂领域的语言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新课导入的语言要求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使师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着,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的语言。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恰当的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还是叙述事实、情节过程,或介绍地点、环境特征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进行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具体的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无论对实物的演示说明,对操作过程的指导,还是对实例的解释说明,教师都应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学内容,点明直观作用。运用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识。

3.通过联系已学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提出问题、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才能温故知新引起联系,使学生正确掌握新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都要确切恰当,有画龙点睛之妙;也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实事求是之意;应该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之感。

(二)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教师讲授的好坏,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技能。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要能把知识传授出去,学生能听清楚就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语言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课堂教学的失败,并不都是教师知识贫乏或资历短造成的,大多是讲授缺乏应有的语言技能。那么,究竟怎样来选择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的语言呢?这一阶段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开始。把学生的具体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此阶段应以讲解为主,融会讲述辅以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其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安排来分,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上分,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的影响程度分,可采用指导法、自学法等。总起来看,此阶段的教学语言应主要体现在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上。

1.逻辑性

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某些概念,恰当合理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的特点。但做为口语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依靠语言的逻辑力量。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叫人难以忍受。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讲授的内容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这样可以使一些问题不致悬在半空中。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于理解新教材。

2.透辟性

主要指教师在阐发某些问题或事理的过程中,叙述得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要做到这一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够居高临下,对全课以至整个章节的教材都要有准确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师在讲授中只突出几个论点,并围绕这些论点把它说清楚。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除了必须清晰地阐明每个论点外,还能利用图解、事例及其它教学媒体来帮助说明。最后教师还要再回到他的论点上来,清楚地重申论点,使学生通过最后总结能加深理解并尽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3.启发性

要指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这种特性的语言,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激疑、析疑、鼓励学生质疑和释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比拟、排比、层递等修辞手法,致力于点拨、引导、引发。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

(一)讲授语训练

讲授语指教师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的教学用语。

设计讲授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龙点睛式讲授语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讲授语的策略时曾经这样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即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不加选择、不分重点地讲出来,要善于寻找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关键语段,来设疑激趣、精心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就像“点睛”之龙一样自由腾飞,以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效果。

2.归纳式讲授语

我们知道一边讲、一边归纳内容要点的讲授语,是教师最常用的语言策略之一。对此,叶圣陶先生指出:“讲说的内容如果较多,时间较长,那么也得在发挥完毕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学生凭这个提要,再去回味那冗长的讲话,就好像有了一条索子,把散开的线都穿起来了。这种简明的提要,当然要使学生写在笔记本上,但尤其重要的是写在他们心上,而且要教他永不磨灭。”这种边讲、边归纳,给学生以简明提要的授课语模式,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所传授的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分层次讲授语

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划分层次的讲授方式,是使讲授语做到清晰、严谨的最重。讲授语常将以下三方面做不同层面的组合:

组合A:是什么+为什么

组合B:怎样做+为什么

组合C: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

此外,还有:比较式讲授、举例式讲授、讨论式讲授等。讲授语要做到:准确、清楚,有吸引力。

设计解说语的策略主要包括:

(1)诠释性解说。主要是用于解字说词,诠释概念、定义等的含义。例如,用于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解释语:“DNA是生物性状的控制者。而基因则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所以说,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

(2)分类性解说。主要用于标示事物、观念定义的类属性,以突出其特点。用语应符合分类学的语言规范。

(3)举例性解说。要求用语简洁、贴切、全面,但不能冲淡对被解说事理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语,应当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到深浅适度。讲得高深莫测或过于浅薄,都是不可取的。

(2)要重在点拨。教师不要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用话语创设一种认知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知识的难点。

(3)教师的语言表达时要尽可能生动、鲜明。如一些化学现象也可以讲得形象、生动。如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时,讲成“清澈透明的石灰水马上出现乳白色浑浊”;钠与水的反应现象,讲成:“看,反应剧烈。很快,看……白雾升腾,熔球四处滚动,还发出清脆的沙沙声。一会儿,销声匿迹了。把无色酚酞液滴到溶液里面,无色溶液马上泛起桃红色。”这样讲,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4)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线索,主导课堂氛围。如教鲁迅的《阿Q正传》,如果教师仅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来取笑阿Q,把悲剧基调教成笑剧就不好了。教师应用抑郁、深沉的语调,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内在的悲怆旋律,牢牢主导课堂教学的气氛。

(二)过渡语训练

这里所介绍的过渡语又可以称为课堂衔接语、转换语等。指在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的过渡用语。巧妙的过渡语可以起到自然勾连、上下贯通、逻辑深化的作用。过渡语也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过渡语也是粘连语,它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

过渡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顺流式: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提的上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辅垫。例如:“好。我们了解了根从土壤里吸收水份用的是渗透的方式。可是,植物根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植物生活还需要什么物质呢?”用设问句的方式,引出“矿质代谢”这一命题的讲述。

2.提示式: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指出内容上下环节或问题之间关系的过渡语。如:“好。上面讲的这一切如果都成立的话,那么下面这种说法也能成立吗?”

3.悬念式:指的是运用前面问题推导的结果,制造出一种悬念效应,巧妙引出下文的过渡语。“同学们听到我讲的这些以后,一定感到很奇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儿,一会儿就会明白的。下边,我们先搞清这样一个问题……”

(三)提问语训练

提问语是教师根据所教的教材和学生的问题而提出的询问,是教学口语中使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用语。广义的提问语包括教师的问语和答语以及教师对学生问答语的评价。善于运用提问语,几乎是所有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

运用提问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提问语要适时。就是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发问而又不知怎样发问的时候提出问题。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一个劲儿地发问,或者是不该问时发问。

(2)提问语要适度。即提问语的难度与深度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让学生答不上来或答得没劲。在设计全课的提问语时,应有通盘考虑,并使每个提问语呈现一种水平递进的坡度。即前一提问是为后一提问打好基础,筑路铺桥;而后一提问,又是前一提问的引伸和推进。如教师教《变色龙》时,先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学生答:“善变。”再问“主人公确是个善变的人。但万变不离其宗,请问这个‘宗’又是什么呢?”(指沙皇专制统治下所造成的人的病态人格)。

(3)提问语要适量。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提问,随意性地提问,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厌问、拒问、厌答的消极心态。提问的总量不宜过多,提问语出现的频率应大体分布均匀。

(4)提问语的运用要注意教学策略。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先把某个学生叫起来再提问,这样就调动不了全体同学的思维。二是因人而问,要切合学生的答问能力。三是不可逼问。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把问题重述两遍,再请学生作答。四是问有沟通。教师以和蔼的眼光注视学生,边用话语诱导:“别着急,想一想再说”,“我相信你是能回答的”,“怎么,一时记不起来了?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好吗?”五是语气要把握好。提问时语速不宜快,语音要清晰,问语声声入耳;可以运用追加、反复的技巧。

同时教师的答问语,也要做的恰到好处。

答问话应该从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探索的角度来说;答问语也要有启发性,如不仅说出答案,还要说出寻求答案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提供多种类似的答语,让学生比较、筛选。答案要留有余地。即答案“不封口”。“是不是只有这种讲法对呢?大家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

(四)小结语训练

所谓的小结语又可以称为课堂教学结尾语、断课语。指教师讲完一部分内容或课堂结束时所说的话。成功的小结语会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和环环相扣的讲授,还要有精致的结尾语。

运用小结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忌拖沓。结尾语如果小题大作,啰嗦、杂乱,用语不简洁、不明确,必然让学生感到厌烦,影响教学效果。

(2)忌仓促。临下课时慌里慌张的讲几句,草率收场,不能起到小结巩固强化的作用。

(3)忌平淡。一是结尾语语调平淡,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结尾语总是一个模式,例如:“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语境的需要,变换结尾语,除前面介绍的以外,还有点睛式、引伸式、含蓄式、检验式,等等。有的结尾如撞钟,戛然而止;有的结尾含蓄委婉,课虽尽而意无穷。成功的结尾语,是教学口语艺术中的精品。

三、教学最优化语言艺术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高效教育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把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就必须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

(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专业知识性

不同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的专业语言,文科教师要注意感情的抒发,理科教师则应注重理性的阐述。即使同一科也应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比如同是语文学科,讲议论文与讲说明文就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语言的丰富多采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从教学对象来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针对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应具有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的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多样性

巴班斯基认为,没有教学方法的丰富多采,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拨,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为此,就要求运用相应的多种教学语言,一方面这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艺术还应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通俗形象,具有直观性;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机敏风趣,具有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