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语言概述

教学语言概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和难以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我们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说的“癞蛤蟆”。B.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肢,然后把它剖开。

第一节 教学语言概述

一、教学语言的概念及作用

我们所说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学环境保持平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

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和难以估量的地位和作用。有人曾这样说:“没有教学语言的新艺术,就没有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有道理的。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手段。不管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先进,但离开教学语言,就会一筹莫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书面文字表达,如板书、批阅作业的批语等;身态语言,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思想。在这三者之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学语言的运用要与学生的观察、实验、笔记等结合进行。

二、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可以这样说,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善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因此,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性质外,还显示出与其它语言的明显区别,有它自身的特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点出发来看,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的语言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古往今来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没有威信,效果就差。如有个教师说:“某湖中的鱼非常之多,把棍子插在鱼群中时棍子都不倒。”试想,这样密度的鱼群能长时间地正常生活吗?教师讲话要实事求是,切忌无限夸张,更不能不懂装懂。

2.语言表达要科学,防止绝对化。世界上的事物种类比较繁多、千变万化,教师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玉米种子的结构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代表”,就会把没有胚乳的单子叶种子排斥在外;说:“细菌以异养方式进行营养”,就会把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排斥在细菌之外;说生长素促进细胞生产,就不如说:“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进细胞生长,而在高浓度下往往抑制细胞生长”,这样就更加确切和全面。

(二)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知识点是某个学科特有的教学信息,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因此,要注意:

1.正确使用名词术语,我们知道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例如,血液循环中有关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术语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形成的富含氧气、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形成的缺少氧气、颜色暗红的血”。因此,就不能讲在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或者把动脉血说成是新鲜的血,静脉血是脏血等。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学生对肺循环和体循环意义的正确理解。

2.正确处理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之间的关系。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试比较介绍解剖蟾蜍方法时的两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A.我们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说的“癞蛤蟆”。在把它处死之后,放置在解剖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钉固定四肢,然后进行解剖。解剖时,左手拿镊子,右手拿解剖剪,从其腹部的下端镊起皮肤……

B.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肢,然后把它剖开。剖的时候,左手拿镊手,右手拿剪子,从肚子的下面剪开……

我们可以看出,在A中能把俗称与科学名称结合起来,正确地运用了专业术语,有利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在B中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是不可取的,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三)科学性

可以这样说: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语准确合理,语句合乎逻辑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表达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着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2.比喻要恰当,观点要正确

教学活动与科普知识讲座是不一样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如在生物教学中,讲“家兔是为了能够消化草类食物而具有很长的盲肠”,“植物为了获得阳光,所以它向光生长”等。

(四)简明性

教学语言简明性的特点主要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简明扼要。另外,教学语言是诉诸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比如英国BBC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切讲课应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它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时要注意简明性。

我们在注意简明性特点的时候,要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例如,关于植物界、动物界各类群的演化关系,内容很复杂,学说也很多,不能要求中学生详细地了解,教科书上也只是谨慎地采用了两个简化了的系统树。但书中指出了苔藓植物是演化路线上的旁支,古代蕨类植物一部分演化成为裸子植物,而一部分裸子植物又进一步演化成为被子植物。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却讲:“植物在从藻类→菌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这种简化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动物学的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有的教师讲:“我们在前面学过了原生动物……,在从原生动物的草履虫进化到哺乳动物家兔的过程中……”。难道草履虫和家兔有这样直接的演化关系吗?显然是不科学的。

(五)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试比较有关家兔门齿特征的两个讲解:

甲教师这样讲:“家兔的门齿是由齿质和釉质所组成。齿质比较软,容易磨损;釉质特别硬,不易磨损,主要分布在牙齿的表面。家兔的门齿前面的釉质厚,后面釉质薄,所以后面的磨损比前边快些,这样,门齿便形成了凿形。此外,齿的基部不封闭,能终生生长,所以家兔经常咬硬的食物,门齿也不会变短。”

乙教师的讲解是:“在我们生活里经常看到,尖锐的东西经常触动坚硬的东西不久就会变钝;长的东西经常被磨,它的长度不变吗?(停一会)变的,变成越来越短了。现在我们看一看家兔门齿的情况,是很奇特的。它的门齿呈凿形,经常咬硬的食物,但是,门齿不仅不钝,反而更尖锐;不仅不短,而且经常保持原来的长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常现象呢?下边我们就来看看它的门齿的构造吧!”

甲、乙两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都是十分正确的。但甲的语言给人以平淡无味的感觉,好像在答试卷,看不出对学生有何启发性。而乙的语言不但生动有趣,而且精心编制了“矛盾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去思维。

(六)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要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

另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和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于理解的问题,应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三、教学语言的分类

教学语言大致可以分为: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

(一)导语

经常用于所有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千课一“招”,平淡无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讲《春》时,是这样使用导语的: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听起来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即使在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生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春》的强烈欲望。

导语可以分为故事式、激发式、悬念式,在低年级或幼儿学校还可以使用猜谜式。

(二)提问语

这是教师以发问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起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2.提问题时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地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作层层深入的回答。

3.提问要做到宽题与窄题相配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4.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

(三)阐释语

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所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常常在一节课中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应变语

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具体表现,它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灵活调整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驭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五)结语

结语主要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总结。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结语常用的有总括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

四、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

(一)语音

在语言学中,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多种有意义音节信号的组合而构成的语言,才使得内部信息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传递。因此,语音是信息的载体和符号。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规范,即吐字清晰、用普通话。讲话含混不清,多数是没有掌握说普通话要领的缘故。

吐字是发音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吐字才能传情达意。要想使吐字准确、清晰、圆润、流畅,就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唇、齿、舌),使其发音到位。上下颌关节的运动,使口腔能开能合,增加或减少口腔的容积,从而带动齿的运动和舌的活动范围,保证音节的准确形成。为了使字音清晰圆润,要求舌的活动幅度比日常口语发音时要大,因此必须适当打开牙关。舌在发音中是活动最积极、影响最大的器官,在普通话所有音节中,除发唇音的b、p、m、f辅音以外,几乎全都要靠舌的积极活动,舌的弹动力强,声母就会发音清晰准确。唇是字音的出口,对控制吐字的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发音时唇向前突出,会使字音包在口中,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如果适当把唇收拢使唇齿相依,声音就会明朗许多。为使声音集中,还必须加强唇的收撮力,如果唇的收撮力弱,就容易使声音发散,不清晰。唇在控制普通话的吐字发音中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我们要注意,唇、齿、舌在发音中是一个整体,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准确、清晰发音的任务。

(二)语调

我们所说的语调是指讲话的时候声音的高低,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的变化等,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但语调的运用一定要从所表达的内容出发,自然合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语调的升降与声音的高低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学生振作不起精神,信息接受率低;声音过大,易使学生情绪烦燥或厌倦。正确的方法是,在讲解重点、难点和问题的承转处,在叙述概念、定义、公式、定理处,说话要慢些,语调要高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有思考、笔记的时间。同时要注意声调高低对关键词的强调作用。语调的情感是随语言的抑扬顿挫而产生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体验的自然流露,不是生硬的外加成份,也不是增加感叹词所能奏效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会使:“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王静安《人间词语》),使学生喜欢听并受到鼓舞。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在形式上兜圈子,就会降低语言的表达力,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

(三)节奏

节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语言、内容、时间三种。

语言节奏主要是指语调高低、快慢的变化。例如,教师在讲到重要的内容时可以提高声调并放慢速度;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显出激昂的情绪;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速度快慢交迭伴随着情绪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接收信息的效率。

内容节奏主要是指要讲究所讲授内容的布局。开头要醒人耳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学习情境,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论述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时间节奏主要是指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或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在课前必须熟悉自己的讲稿,对每个问题大致占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速度

语言的速度主要是指讲话的快慢。其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讲话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教学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工作语言,不应该用日常习惯的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电影、电视解说的速度为每分钟250至300字,课堂教学的语言速度还要慢一些,以每分钟200至250字为宜。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所接受的语言信息,首先是通过感官进入大脑的“临时储存器”,在这里经过选择或立即进行反馈,或再进入“短期储存器”,再经过选择加工,一部分进入“永久储存器”,于是形成了记忆。在这个信息输入的过程中,信息在“临时储存器”停留的时间约为6~8秒,在“短期储存器”中则可达20分钟左右。从这个信息传递过程明显地看到,教学语言的速度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会使学生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会造成信息的遗漏、积压,而导致信息处理的障碍。如果信息发送得太慢,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的速度,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的精力涣散。因此,语言速度过快或过慢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五)响度

这里所介绍的响度主要是指声音的高低,实际上是强度、长度、高度的总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响度合理是理想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师生之间交流思想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教师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的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的响度,就会妨碍信息的传递,影响学习效果。

(六)词汇

语言学中指出,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这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词就没有语言。因此,修辞在教学语言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得体的手段,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对词的要求是规范、准确、生动。

1.规范

在教学中用词规范不但能够正确地表达信息内容,而且还能为学生做出典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语病百出,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正确地使用专业词汇是用词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教师爱用方言讲课,不使用普通话词汇,就难免不准确、不规范。

2.准确

用词的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教师的意图。例如有个教师说:“现在,打架骂人的现象比过去进步了。”学生听后不知所以然。教师无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旧课;无论是讲解基本概念,还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都应用精确的词语进行表述,丁是丁,卯是卯,坚决杜绝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

3.生动

选词和用词应该努力做到精选妙用,注意词的形象性、感染力和感情色彩。语言的生动不是靠词藻的堆砌可以达到的。往往一个很平常的词由于用得精当巧妙而格外生动传神。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语文水平、讲话的技能技巧有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