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语言的几种技法

优化语言的几种技法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切使人喜悦的艺术中,说话的艺术占第一位,只有通过它才能使被钝化的感官获得新的乐趣。谈吐礼仪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这就是谈吐艺术。优化语言的具体方法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主要方法有:委婉法、幽默法、模糊法和暗示法。谌容不直言以答,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了几十年,来间接表达了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在一切使人喜悦的艺术中,说话的艺术占第一位,只有通过它才能使被钝化的感官获得新的乐趣。谈吐礼仪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这就是谈吐艺术。优化语言的具体方法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主要方法有:委婉法、幽默法、模糊法和暗示法。

一、委婉法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对方容易赞同,接受你的说法。

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委婉含蓄比直截了当说话更需要多动脑筋,它是一种语言修养。直言不讳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得罪人,造成许多矛盾;委婉的话有礼貌,比较得体,听了轻松自在,愉快舒畅……提倡忠言不可逆耳,理直不可气壮,就是说:‘忠言’和‘理直’都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多数人对直言不讳不大喜欢,俗话说‘恕我直言’,没有‘恕我委婉’。说直通通的话,直来直去,被认为是不稳重、不成熟的表现,讨人嫌;而说话委婉,被认为是稳重、成熟的表现。”(陈建民《说话的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委婉的方法,根据本意所需语言特点划分,一般分为讳饰式、借用式和曲语式三种类型。

1.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话的方法。例如:“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马克恩墓前的讲话》)死是人们普遍忌讳直接使用的词,恩格斯连用了“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马克思逝世,以示沉痛之情。再如:“上厕所”一词很多国家地区都回避直言,前面我们讲述过委婉雅语的替代方式。在社交场合适当地运用讳饰式婉语,不至于有失大雅或冒犯某些忌讳。

2.借用式委婉法:是指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性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吗,有18元8角8分。”问者涉及了国家机密,于是答者就巧妙地将“银行资金”中一个概念——过去人民币发行的面额总数(10元+5元+2元+1元=18元;5角+2角+l角=8角;5分+2分+1分=8分)18元8角8分来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保持了招待会的和谐气氛。再如,一外国记者问中国的公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恩来说: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实际上,周恩来的回答是对提问者的一种委婉拒绝,其效果是使间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

3.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演讲时,别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我的丈夫是个老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迹象,可见……”谌容不直言以答,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了几十年,来间接表达了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1979年在平壤举行的第35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失利,匈牙利获得冠军。这是自25届世乒赛以来22年内中国的一次“最悲惨的失败”,当时一名外国记者挑逗性地问中国队教练李富荣:“中国队什么时候能够把杯夺回来?”头脑机敏、善于言词的李富荣镇定自若地说道:“匈牙利队很不容易,用了27年的时间才重新拿到斯韦思林杯。我想中国队夺回斯韦思林杯决不需要27年!”这番话柔中带刚,表达了中国对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的充分信心,与其说是赞扬匈牙利队,毋宁说是在委婉地奚落那位记者。

二、幽默法

“幽默”一词是英语humour的译音,起源于古罗马人的拉丁文,形成了古法文,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的体液。这个词演变为美学范畴的一种特定含义,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幽默是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通过语言反常组合来实现的,它与讽刺、否定性滑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持的是温和与宽容的态度,而后者则是尖刻、辛辣的,不友好的。幽默和谈吐礼仪在目的和功能上是一致的。

说到笑,人们自然会想到幽默,它是笑的精华,而幽默又不仅仅在于博人一笑,它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充满着敏锐、机智、友善和诙谐,幽默有折射与引伸,有喻世的针砭和讽刺,在会心的笑声中启人心智,让人在笑声中反省自己,感悟真谛。

幽默有很多种方法,自嘲式(又叫自我调侃式)、一语双关式、岔道式、否定式、歪打正着式等等。

自嘲式一是嘲弄自己的短处,二是以嘲弄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优点。自嘲不一定都是幽默,但幽默的自嘲必是最出色的自嘲,幽默的自嘲仿佛灵魂的热水浴,真正机智的人都爱自嘲。鲁迅善谈吐,好交际,和朋友交谈常常是谈笑风声,平易近人。有一次一位青年人问他,为何头发长了不理,他幽默地说:“我一见理发师的锋利剃刀,就有点害怕。”说后与青年朋友们一起开怀大笑。美国前总统林肯认为自己有着并不漂亮的长相,便进行自我幽默取笑,他对聊天的朋友说:“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丑陋的人。有次出外闲逛时遇见一位老妇人,那老妇人对我说:“你是我所见过的男人中最丑的一个。你还到处闲逛呢。”我回答说“我是身不由己,没办法呀!”那妇人却说:“什么没办法呀,我绝对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吗!”许多伟大成功的人士,都能运用幽默取笑自己,使他人从感情上和理智上接受自己,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毛泽东即使在危急关头,也不忘幽默几句,从中体现出一位领袖的从容镇定风度。

歪打正着式,就是歪因和正果之间有种貌似紧密的联系。如某餐馆顾客和服务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的菜还没有做好吗?”

服务员:“您点了什么菜?”

顾客:“炸蜗牛。”

服务员:“噢,我去厨房看一下,请您稍等片刻。”

顾客:“我已等了半个小时啦!”(生气地说)

服务员:“这是因为蜗牛是行动迟缓的动物。”

……(两个人都笑了)

一语双关式就是利用一个词的语音或语义同时关联两种不同意义并进行曲解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当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时,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料到苏加诺总统可能提出战争赔偿问题,便采取先发制人的做法。他一见到苏加诺便满面春风地说:“我一直盼望着您的光临。贵国总是朝着我们刮台风,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我一直等着您来,以便请您赔偿贵国台风给敝国造成的损失。”吉田茂一语双关,说罢便放声大笑,苏加诺听完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于是他没有向日本提出战争赔偿问题。

其他类型不再一一列举。

幽默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幽默本身与智慧密切相关。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度是智慧的闪现。”有幽默感的人大都是知识修养高、机智、聪慧的人。要成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不是很容易,要有自信、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要有真诚善良、成人之美的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但要记住:幽默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非食物。幽默多一分便成为油滑,少一分则成为做作。幽默只能算是作料。生活中有幽默,生活更有味。但生活本身不能由幽默构成,就像一盘作料不能构成一道菜。

幽默的毛泽东

三、模糊法

模糊,是自然界中物体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导致了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情态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自然语言中,句子所使用的词大部分是模糊词,如汉语中的概数词上下、左右、前后、多少、多日、多次等,副词马上、非常、刚刚、永远、略微等。时间名词拂晓、白天、黄昏、深夜、现在、过去等等都是模糊词。

模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气进行交际的办法。波兰语文学家沙夫在《语文学引论》一书中说:“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成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是摧毁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很难进行,因此我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遭到了损害。”

社交场合中的模糊法一般可分为:宽泛式、回避式、选择式三种类型。

宽泛式模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其语言结构往往是:较明确的词语+模糊词语。在外交场合有时不便把话说得太实,也不必说得太明,就要借助一些含义宽泛、伸缩性大、不很明确的语言;如在外交场合邀请一位国家领导人访问时,常常说:“请您在您合适的时候访问我国。”这既表达了友好的意愿,又尊重对方安排方便,比非常明确的语言,确定某年某月某日来访问的命令式语气效果好。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当苏联外长莫洛夫率苏联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旅馆门口被一群美国记者围住,有一个记者问莫洛夫: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洛夫只用了一个英语单词——“足够”回答了他。“足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可以保守住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体现出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回避式模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例如某报纸上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

“加拿大政府限令苏联驻加拿大商务处贸易代表于10日之内离开加拿大,因为他们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

这条消息中没有道出“进行间谍活动”这一确指性内容,只是模糊地说“他们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是出于外交礼仪上的需要。

又如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这两个概念,经过磋商,写成“台湾海峡两岸的人,都确认只有一个中国”。回避式模糊法应用范围很广泛。

选择式模糊法,是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用具有选择性的语言来表达的方法,词义中常含有“或者……,或者……”的陈述形式,能作不同解释。

需提出的是,模糊法的运用,要注意交际时的文化环境和交际语境,特别是外交场合。如1972年9月,田中角荣作为战后第一位日本首脑来到中国,周恩来总理为他主持了招待宴会。会上,田中角荣致词答谢,其中有一句话差点给两国政府投下阴影,以至引出下面一段文章:

田中角荣:“……过去的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周恩来:“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

田中角荣:“‘添了很大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是诚心诚意地如实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地、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造成田中角荣反复地再次表白的原因,是他不了解他所用的模糊词语——“添了很大麻烦”,在中国人看来是对日本过去的侵略罪行所采取的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因为这一模糊词语在汉语中的语意太轻了。由此可见,在社交场合用好模糊法的关键,是要准确运用模糊语言。

周恩来和田中角荣

四、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信号化的刺激,表示“不公开地隐蔽地给人以启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法是通过语言、行为或其它符号把自己的意向传递给他人,并引起反应的方法。如某处挂一标牌:此处放自行车将被放气、拔气门芯。用幽默的语言暗示人们此处不能存放自行车。

暗示法可以通过人的语言形势、表情来施授,也可以通过情境(视觉符号、声音符号)施授。暗示法是交际语言中很有效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