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校长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校长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世纪的中小学校长要深刻认识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总结自身办学的实践,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确立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位。办学特色是积极、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实现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特色”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的需求。要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培养有特色的教师。

第二节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校长

我们的时代是呼唤创新、鼓励创新、迎接创新的新时代。创新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校长。具体来讲,创新型校长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成长起来的。

一、在领导教育中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一定价值观念在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目标上的体现,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办学条件的有机结合在办学目标上的反映,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具体化,是校长在一定教育思想支配下,融进自己(也包括学校其他领导和教职工)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自己的办学治校育人的指导思想,是校长世界观人才观、学识修养及个性的集中体现。校长思想力的深度,决定了办学思想的层次性,独特的办学思想是学校间相互区别的本质所在。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这既是办学的首要问题,也是立校之本。

所谓正确的办学,就是指先进而科学的办学思想。先进,就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科学,就是要符合育人规律,即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新世纪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求知的欢乐的教育,是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这些虽然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完成,但更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现代化的办学思想。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前进的旗帜,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从而也影响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正确的办学思想,可以使学校不断地获得发展,对学校理想形象的塑造,将产生强有力的深刻影响。

新世纪的中小学校长要深刻认识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总结自身办学的实践,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确立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位。

二、在发挥优势中创办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在全面育人工作中所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有力举措,它体现了校本论的办学理念,具有外化学校风貌、内增凝聚力的功能。办学特色是积极、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实现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

校长的思维要有独特的哲学思考,能够敏感地捕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教育自身的变革将要提出的要求,准确地预测和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着眼于挖掘本校的潜力与特长,突出优长项目,将学校办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特色”要突出,有力度,有较深刻的内涵,有持久性,能体现较强的时代感和科学性。“特色”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优势,发展优势,扩大优势,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不断进步。

要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培养有特色的教师。校长要使教师头脑中存在一个“特色”意识,并且根据各个教师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总结提升已有经验,进行特色设计,逐步形成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要创办有特色的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特色教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全面完成学业的同时,侧重发挥其某些方面的特长,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特长,为将来成为有特殊造诣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多年形成的人才平庸的局面,在各个领域内产生人才的精品。

创办学校特色,校长要有深入的思考,善于把学校中各种富有特色的活动,升华为各个方面的精品,构成学校特色的和谐“交响曲”,开辟出学校长远发展的前景。校长还要有开阔的思路,学校工作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都可以创新,都能办出特色。

总之,只要广大中小学校长能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思想,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化、拓展和积累,就能办出文化上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进而使学校向特色学校、名牌学校迈进。

三、在合作中增强勇于竞争的意识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将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竞争将涉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从横向上看,校长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兄弟学校的竞争,从纵向上看,校长面临着后来者的竞争,在教育资源(师源、生源、财源等)上的竞争更将日趋激烈。中小学校长必须将竞争这一时代精神注入自身素质。在充满机会和挑战的社会,只有具备了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和迎接挑战的勇气,才可能捕捉到机遇,才可能赢得未来;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或不致被过早淘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全球合作精神。”校长要着眼于塑造合格的地球村村民,积极培养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能够在岗位上和社会生活中与人密切合作,而且应该有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做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切自然;面对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弱者,在有所追求的同时,还要学会放弃,使竞争能力与自律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所有这些都得从校长的以身作则做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因此,校长必须率先垂范,积极构建合作性的校园文化,以此来陶冶师生。

四、在管理中培养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新时代的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整体素质,开发人才智力资源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崇尚创新的社会和时代,校长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有开拓的勇气,将直接影响学校组织的创新行为。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预示着教育的深刻变革。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广大中小学校长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并在实践中努力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原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能力是21世纪中小学校长的核心能力。没有创新的学校将无法完成新时期的教育任务,也无法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校长因善于对自己的知识实行“再创造”,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这是创新的基础。学会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从不同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创新的保证。主动探索前沿性问题,敢于破除旧的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是创新的过程。校长要把进行创造性思维作为管理思考的一种追求。善于把他人的思想和方法“移植”到自己的土壤中,重新栽培,重新创造出最适宜于自己学校的模式与方法。只要充分认识和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律,注意转换思维方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理性思考,就能较好地完成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新的时代要求校长既要有鉴别师生创造能力的能力,又要有组织师生创新的能力。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要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见的教学制度,创造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独特性的答案,呵护、激励师生的创造性,及时发现师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师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师生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中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们要有机融合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以人为本,兴利除弊,一步一个新起点,一步一个新目标,不断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让学校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中运转。只有这样,学校工作才能永远充满魅力;也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师生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带出一批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教师,继而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五、在进取中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已从单一型向多重型转化,而科研型则是校长角色的最高升华。做一个科研型校长,就是要善于把工作任务转换为教育科研任务,无论是工作目标设计、工作过程管理,还是工作成果的评价;无论是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还是其他方面的管理,都要善于从科研的角度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不断探索其规律性和有效的途径、方法。还要善于将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提升和概括到理论高度,寻找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使认识和实践产生质的飞跃。只有从科研的角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才会减少盲目性和盲从性,增强自觉性和独创性,提高办学质量的监控水平和效益的评价水平。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将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尤其要有很强的反思意识和不断发现问题探求新招的创新能力。

校长要通过严谨、细致地深入研究,不断地否定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走出以往经验的小圈子,用新的视角来探究、解决新问题,把正确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改造办学的有效行为。所以,中小学校长要视教育科研为现代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深刻认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意义,明确依靠教育科研支撑的学校才有可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校长必须自己能主持科研课题研究,从科研立项、实施到实验结题评估,整个过程做到扎实、规范,还能对教师指导、咨询,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总结、评价、鉴定,积极创设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只有经过艰苦、扎实的教科研活动,精通教育原理,才能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学,才会更深刻地分析教育现象,才会更理性地参与教育实践,才能作出更符合学校特点的决策。

较高的教科研能力也是校长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外在标志。一个科研型校长的周围,往往可以凝聚一大批有作为的教师,使他们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并且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高尚的科研志趣,使他们更加自觉地献身于教育事业,进而带动全体教职员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