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保存会”与“南社”

“国学保存会”与“南社”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吾国今日欲培养国民,使受完全之教育,莫重于小学。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以上乡土教科书均由国学保存会下属的“乡土教科书总发行所”出版发行。国学保存会首先刊出的这批乡土教科书,按照学部章程所定的课时,以教科书课目体的形式,而非《乡土志例目》的体例编排。

(三)参与编纂的社会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组织文会和结社的传统。自清初禁“朋党”,大兴“文字狱”之后,结社只能成为秘密的行为。咸、同之后,西方集会结社观念逐步输入中国,在地方大吏的支持下,才开始有学会出现。这一时期最早的学会是强学会,以讨论国是为主。另有专注学术的学会,如国学会、算学会、南学会、苏学会等。光绪三十年(1904),戊戌党禁开解,结社风气大盛。辛亥革命前,全国各种学会多达600个以上。江苏这一时期的社团组织多达112种,而上海则是社团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就分类而言,以学术居多,次为外交……再次为政治性的组织,多为自治促成会之类,此为清季立宪运动之故。其他如艺文、工商、教育等所占亦不少。由以上各类比例看来,可知辛亥革命前,士绅阶层的注意力所在:学术与时政。”[47]

光绪三十年(1904),邓实等人在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次年创办会刊《国粹学报》。1910年,该会制定办会宗旨:“研求国学,保存国粹”,亦即“复兴古学”,以求“无愧先民”,鼓励民族气节。该学会的主导精神,是“保学”、“保种”、“保国”的国粹主义与复古思想,提倡种族革命,与满清争民权,以复古为主要途径,形成文化的保守主义。[48]

尽管该学会有“排满兴汉”的奋斗目标,但其“文化的保守主义”形式,与此时清政府保守势力对“保存国粹”的提倡,以及梁启超等立宪派“尊重国粹”的主张是相一致的。因此,当《乡土志例目》颁布后,国学保存会的学者也纷纷开始编纂和组织发行乡土志书。该会最初计划编纂十八行省乡土历史、地理、格致教科书,并拟定出版《神州乡土教育杂志》,定期发布编纂信息。在该会所编的《国粹学报》上,曾发表《编辑十八行省乡土历史地理格致小学教科书,兼办神州乡土教育杂志》一文,云:

敝会窃以为小学一级为培养国民之基础,泰西各国教育,咸注重乡土史志一门,就其见闻中最亲切有味者以为教授,则其记忆力与感觉力皆易黏触,所以感发其爱乡土心,由是而知爱国也。吾国今日当重小学教育,夫人皆知,而惟乡土史志教科书,坊间尚无善本,盖抉择甚难,非通才不办也。敝会以保存孤学,发扬国光为愿,特集合国学深邃数人,编辑十八省乡土史教科书,举吾国可宝贵之事物,编为课本,务求合初等小学之程度,以印入全国青年脑中。又创办《神州乡土教育杂志》,月出一册,为教科课本之参考书,以备小学老师之研究。兹准于明年正月次第出版,敝同人殚心竭力为此,实期爱国教育普及全国,庶几以偿敝会保存孤学,发扬国光之大愿,海内爱国君子或有取焉。

由于资料有限,该会曾发动全社会来参加这个行动,着手征集各省志书以供参考。在同时发布的《征各省府县志书启》中说:

德儒萨尔曼氏[49]谓教授历史之初,必先授以乡土史谈,俾其抚前代遗迹,以得直观之方便。不惟历史而已,地理亦然。希尔烈尔之乡土志,其分目至细,且与府县志不相混合,如是乃能唤起爱乡心,即由此而生爱国心。斯小学校教师不可不知也。吾国今日欲培养国民,使受完全之教育,莫重于小学。敝会以保存国学为愿,兹已编辑各行省乡土史志小学教科书,次第出版,惟取材固贵最近调查,而征引实不能不有资载籍。内地搜求不易,尤望爱国诸君寄示各行省通志、府志、县志、乡志、族谱,及地方特产志等书,俾敝会得从事编辑,以饷国民。而诸君子亦得以表扬爱乡土爱国之心,其于国学前途必蒙大影响矣。谨启。[50]

在国学保存会这个以复兴国学为宗旨的知识分子团体中,来自江苏仪征的著名学者刘师培,来自广东的黄节、陈庆林,上海的邓实等人,都是通过发掘“国粹”,在读者中宣扬“排满兴汉”的骨干成员。邓实和黄节都是广东顺德人,早年同游学于广东大儒简朝亮门下。邓实(1876—1951),字秋枚,生于上海,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专制,为变政之根本”。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黄节(1873—1935),初名晦闻,后改名节,字玉昆,号纯熙,别号甘竹滩洗石人,又署晦翁。1902年在上海与邓实一起创办《政艺通报》,宣传西方思想,鼓动排满革命。宣统元年(1909)春加入同盟会,次年加入南社。辛亥革命后,广东都督胡汉民聘其为广东高等学堂监督。民国六年(1917)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一度出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有《蒹葭楼诗》。[51]陈庆林(1874—1933),江苏吴江人,字佩忍,号巢南,后改名去病,别署病倩、勤朴老人。他和黄节为同学,组织过“神交社”和“秋社”。1906年参加同盟会,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五石脂》《百尺楼丛书》等。刘师培出自“四世传经”的仪征刘氏,受到章太炎器重,年纪轻轻已经誉满全国。黄节、陈庆林则精于国故,他们提倡“保存国粹”,以宣传“排满”“保种”为己任。邓实熟悉西方社会政治,以政论见长,其论说多发表在《政艺通报》上。

经过国学保存会的努力,江苏、江宁、安徽、江西、广东、直隶、湖北诸省的乡土历史、地理志相继于1906—1907年编成。刘师培编纂了江宁、江苏、安徽的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共六种,并编纂和发表了《编辑乡土志序例》[52];陈庆林编纂了直隶、湖北、江西三地的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共六种;黄晦闻则编纂了广东省的乡土历史教科书、乡土地理教科书和乡土格致教科书共三种。以上乡土教科书均由国学保存会下属的“乡土教科书总发行所”出版发行。

国学保存会首先刊出的这批乡土教科书,按照学部章程所定的课时,以教科书课目体的形式,而非《乡土志例目》的体例编排。这批课本采用了比较统一的编排体例,每种课程的“编辑大意”基本上只对分省名称进行了变更,其他一律照录。兹以刘师培所编《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为例。

编辑大意:

一、本书专备安徽省初等小学第一、二年级,第三年上一学期地理教科之用。谨遵《奏定章程》“初等小学第一、二年,地理学科讲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第三年上一学期,讲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为编辑宗旨。

一、谨案《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每星期授地理一钟点,除年假、暑假外,每一学期应授地理十八钟点。本书分五册,每册十八课,恰备一学期教授之用。合五册,毕五学期。因第六学期(即第三年之下一学期)照《奏定章程》,应授中国地理之大概也。

一、本书每课以一百五十字为率,无使过多,庶初等小学生徒取便记忆。

一、本书第一册附全省地图,以后每遇先贤祠庙遗迹,及本省地理山水之名胜,有足动人景仰者,例必插图,复遵《奏定章程》,凡居民之职业,贫富之原因,舟车之交通,物产之生殖诸端,均为本书编辑注意之所在。

一、本书编辑引用载籍极繁,而文理务求简明,其有端绪过于纷赜者,间用史表之体,以示条理。

一、本书第二、三、四、五册即出,必无误下学期之用。

这一系列的课本,主体内容的课次门目安排也都基本相同。比如,陈庆林编《湖北乡土地理教科书》的18课,内容分别是沿革、总论、区划、山脉、河流、人文地理、交通以及十一府一厅,最后附全省地图。刘师培《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的18课,内容分别是沿革、总论、区划、山脉、河流、人文地理、交通以及十三个府州,最后附全省地图。相同的体例安排,说明由国学保存会“乡土教科书总发行所”发行的这批课本,是按照既定的格式来编排的。

由国学保存会出版的这批乡土教材,都以“教科书”命名,而没有采用“乡土志”这个官方的提法,没有按《乡土志例目》规定的十五目进行编排,使得这批课本更具有近代意义上课本的性质。国学保存会向来以“排满”、“保种”为主旨,而他们所编的这批乡土课本,基本是按《奏定学堂章程》的相关规定来编写的,提及所处时代也一律用“本朝”,所以,正如程美宝先生所说,从课本内容来看,“如果有任何‘排满’意思的话,也是非常隐晦的”[53]

国学保存会所编的这批乡土教科书中,《广东乡土教科书》因民族归属问题内容曾引起社会争议,因此曾被“撤销版权”,这可能影响到其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而且也有人曾评价说“广东有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二书,不甚切于实用”[54]。不过,据该会自己宣称,“本会所编乡土教科书出版后,颇受海内教育家之称许,以为书之图画文字引证,皆具有精神特色,最足以助长儿童爱乡爱国之心,为效至巨。故公私学校采用至夥。”[55]另外,据《蒲江县乡土志》的编者说,为了编《蒲江县乡土志》,曾参考了江苏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这说明国学保存会的这批乡土教材,还是有一定市场的。[56]

南社是近代著名爱国文艺团体,于1909年由柳亚子等人在苏州发起成立,先后加入的成员多达千余人,遍布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南社”其名,寓意“操南音,不忘本也”,以举办社集,创办社刊的形式,宣扬民族气节,鼓吹反清思想。“国学保存会”的数名成员,也多加入南社,成为其积极分子,如陈庆林、黄节、傅熊湘等。

南社成员多为文化教育界人士,他们通过整理晚明文献来宣传其振兴华夏和“排满”的思想。他们也很重视发掘、保存地方文献,“实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地方史之首创者”[57],并且多有热心编纂地方志书之举。[58]其中也有一些人编纂了乡土志书,如黄节、傅熊湘、侯鸿鉴、马锡纯、范烟桥、沈天民等人。侯鸿鉴编有《锡金乡土历史》、《锡金乡土地理》,入民国后进行改编,并编纂《无锡乡土博物志》;在福建晋江任校长时,又编《晋江乡土志》。马锡纯编有《泰州乡土志》。该书有《乡土志例目》的风格,说明他对学部颁布的这个指导编例大体上是接受的。辛亥革命以后,范烟桥于民国五年编有《吴江县乡土志》,傅熊湘于民国十五年编写了《醴陵县乡土志》。傅氏是湖南醴陵革命先行者之一,是在南社社刊上发表作品最多的作家,也是湘南社的主盟人。[59]《醴陵县乡土志》的序作者、湖南方志大家吴恭亨也是南社成员之一。[60]而沈天民在吴江的乡土教育,更是对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