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疲劳成因及其克服研究

学生学习疲劳成因及其克服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生理疲劳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客观地说,“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要老师讲得好,学生还是挺有兴趣的。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产生学习疲劳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些“非专业课程”对自己专业的基础性作用,使学习的外部强制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疲劳成因及其克服研究

翟光辉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学习疲劳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生理疲劳和学习心理疲劳两大类。学习生理疲劳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是因为长期学习导致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强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疲劳。学习生理疲劳的表现主要为:视力减弱,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大脑供血不足,失眠等。而学习心理疲劳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其心理需要,因而难以形成学习者的积极态度所致。学习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厌倦感,学习热情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活动效率低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疲劳成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学生常会出现学习疲劳现象,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疲劳,也有心理疲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睡眠状况不理想

睡眠是大脑皮层自然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通过睡眠不但可以解除生理疲劳,防止超限抑制的发生,而且可以给正常的新陈代谢提供补充营养的机会,从而保证人体机能的和谐与平衡。可以说,睡眠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个体生命之需。而大学校园里却流行着一种“起不来,睡不着”的怪现象。有一部分大学生习惯“开夜车”,即便没什么事,宁愿聊天,不到12点不睡。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晓东教授主持了一项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随机抽取了一大学264名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有11.4%,高达55.7%的大学生在日间活动中存在瞌睡现象,学生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学习之初,勉强还可以支撑,长此以往,能量就会消耗过度而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废物产生过多而不能及时消除,于是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失去正常的功能,产生学习疲劳。

2.学习动机欠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少数学生用实用主义眼光看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功利性地计较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孰重孰轻”,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其他课程则认为可有可无,只要不挂科就行,造成学习基础性动力的缺乏。甚至有些学生自中学以来就有一种观念,政治课可有可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小学的“政治课”混为一谈,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对大一新生开设的,有的学生头脑还没转过来;有的学生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特有的教育现象,以价值多元化取向来否认必要的共同精神追求,过于夸大现实社会问题,怀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加之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校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学习的动力,无学习积极性可言,凡此等等。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学习被动,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心理疲劳。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师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很大。客观地说,“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要老师讲得好,学生还是挺有兴趣的。但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比较模糊,政治信仰淡化、弱化,在教学过程中理不直、气不壮,底气不足,说服力不强,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有的教师讲课艺术性不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普遍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甚至照本宣科,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着没劲,让学生感到“头痛”;有的教师人生阅历不够,对理想、人生等问题自己都没整明白,讲起来缺乏感染力;有的教师开始讲得很精彩,慢慢就产生了懈怠心理,不能善始善终;有的教师法律知识功底不深,到讲到法律部分时与前面判若两人,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产生学习疲劳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生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在从事活动出现疲劳之后,经过适当的休息,消耗的能量物质又会获得补充,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因此必须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预防疲劳。对于大学生来说,保证一定量的睡眠时间和较好的睡眠效果,能够消除生理上的疲劳,在学习时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清醒的头脑,从而不容易产生疲劳、焦虑、厌倦学习等情绪。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疲劳成反比,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越高,心理疲劳程越低。为了保持睡眠的深度,须尽量减少对感官的刺激(如噪声、强光、蚊虫骚扰等),严格作息制度,12点以前(最好是11点前)必须上床睡觉,培养良好习惯,如晚睡前洗脚等。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2.树立远大的理想,以高需求层次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达到某种目的的主观原因。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抵御心理疲劳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抵御疲劳。这是因为,动机总是在个体意识到自己有某种需要,并且又发现了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目标的情况下才激发起来的,没有行为目标也就无所谓动机。行为目标作为对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想,其意义和价值就决定了动机的意义和价值。目标远大、高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和内在动机,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可见,大学生以高需求层次为目标,就有了强烈的学习意愿和驱动力,在学习时更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因而,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些“非专业课程”对自己专业的基础性作用,使学习的外部强制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积极的学习驱动因素。学生的内在兴趣直接影响着其心境的疲惫状况。兴趣不但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催化作用,而且具有很大的抗疲劳功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克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疲劳是极其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达到“乐其道,学其道”的目的。要增强讲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教材运用要灵活,教学方法要得当,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设想一下,精美的课件、激情生动的讲述、身临其境的视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还会产生心理疲劳吗?

4.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素质

客观地说,要从根本上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后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疲劳状况,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要提高素质,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学,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要刻苦钻研教材,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种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地阅读各种报刊和书籍,浏览网上的内容,寻找跟教学有关的案例。对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对待,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用心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改变良莠不齐的局面,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