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举步维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其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此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排他心理。适度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天真幼稚,容易在外语学习上流露出一种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当然,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还可列举若干,如情绪对抗性障碍、动机偏见性障碍等等。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载1991年3月无锡市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研究资料》外语版

中学英语教学花时多、负担重、效益差。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究竟是什么缘故?原因很多。诸如中学办学层次多、师资水平不一、学生智商高低不等、外语学习环境与条件不尽如人意等等。但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举步维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其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要心理障碍作一透视、剖析,现简述如下:

一、本族语和外语正负迁移的心理障碍

任何人在本国生活中,作为思维工具的言语和表达的言语,均为本族语。但用外语交流思想时,则表达言语是外语,而思维言语的工具却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借助本族语,通过心译,再转化为外语,或外语与本族语相混合交替使用。这是学习外语初、中级阶段的两种基本情况。外语学习受本族语正负迁移的影响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此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排他心理。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养成就会成为人们心理品质中稳固的因素。更不用说与生俱来的语言环境和母语了。如其再加上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自然就会形成外语学习的障碍。更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外语教师,自己受排他心理的影响,不习惯于用英语组织教学,不善于用英语作表达言语,更不用说思维言语了,这就使得本来就淡薄的英语氛围更加淡薄了。于是其外语课也就成了知识型讲授课,从而助长了学生学习外语的习惯性排他心理的发展。如果到了中学高年级仍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则学好外语特别是口语,实在只是太理想化的事了。

在了解了本族语和外语正负迁移的心理障碍之后,就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创造并改善小范围内的外语学习环境。设计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声、屏、视、听、手、足、口、耳充分交替运用。必须时刻意识到:我是在教外语,学生是在学外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最佳效果。

二、学生年龄的心理障碍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外语有不同的心理障碍过程。

其一,在短期内即形成了“好奇—冷漠—厌弃”这一过程。刚进入中学的低年级学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出于对外语学习的好奇,大家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不久即表现出思维反映有快有慢,模仿能力有强有弱,接受程度有深有浅。落差之明显,首先在部分差生身上暴露了出来,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正确疏导,学外语只能成为他甩不开卸不掉的沉重包袱。

结论为患有焦虑失调性障碍。

所谓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情绪的体验状态。它可以分为低度、适度和高度焦虑。适度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低度焦虑的学生学习没精打采、无动于衷、态度冷漠、反应迟缓。高度焦虑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堂提问、检查考试时,表现得极为紧张,经常出错。这两种焦虑失调,造成了思维认识和思维创造上的闭合,导致了事实上的厌恶、放弃外语学习的心理情绪。

其二,为“自我表现—自我克制—自我封闭”过程。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天真幼稚,容易在外语学习上流露出一种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在课堂等集体场合表现尤其明显。即使不懂也抢着举手,准备不充分也争着发言,甚至搞恶作剧,哗众取宠。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心理特征逐渐演变成非常态性自我克制。明明会的也不回答;有疑问的出于羞涩,也不敢启齿;朦胧模糊的,也懒于思考,不愿深究。到了高年级,则表现出一种近乎世故的自我封闭心理状态:有疑不问、有问不答、有结不解、有口不开;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愿跟老师说话,不愿与同学交朋友,从而导致了外语学习上的最终落伍掉队。不论是作文还是会话,均错误百出,词不成句,句不达意。

结论为内省不当性障碍。

所谓内省,即追求、尊重、反思自我价值,是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心理活动。它有浅层和深层之分。内省不当就会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把自己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结果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内省得当,能正确自我评估,进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在学习上则表现为虚心好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对于上述这一年龄心理障碍,教师首先不能一味怪罪学生。须知只会责怪自己的教学对象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并想方设法改进教学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老师,只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我们要从融洽师生情感着手,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参与和探究意识,把师生的双向活动,通过耳闻目睹,创设轻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同时以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去思考。为逐步改进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不懈地努力。

三、学生个性的心理障碍

畏难自卑型:这种学生自认为不是学外语的料,遇事胆怯,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始终不足。

急躁外倾型:这种学生急于求成,易于冲动,轻率而不慎重,粗心而不踏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稍有成功,沾沾自喜;遇到挫折,烦躁不安。

内向拒外型:这种学生好思索而少外露,长于理解而不善言辞,喜单独活动而不愿结伴共处,他们较易掌握书面知识而外语口语往往结结巴巴。

对患有不同个性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排除个性心理障碍,绝不等于说要用同一个教育目标作要求,那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恰当的方法是,对偏于直接认识的学生来说,在英语课堂上增加直接模仿和实际练习,对他们帮助较大;对倾向于间接认识的学生,往往语法和对比更重要。

四、学习动机的心理障碍

短视心理: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认为学外语无用,中学毕业后考不上大学,外语等于白学。有的对升入大学缺乏信心,于是对英语学习也采取放任放弃态度。

趋利心理:从利益角度考虑的心理情绪称为趋利心理。高中毕业生,其趋利心理更为强烈。其浅层表现为对分数的追求,其深层表现则与个人的前途问题相联系。趋利心理常以某种具体利益能否达到为标准,因此有其脆弱性。反映在英语学习上,表现为情绪忽高忽低,成绩上下波动,甚至会因某一具体利益没有或无法达到而最终放弃学习。

对患有学习动机心理障碍的学生,因其层次表现较为复杂,应在贯彻英语教学大纲和落实具体教学任务的同时,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循循善诱,落实“治心”措施。先找出原因,端正其学习动机,再晓之以动口动手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当然,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还可列举若干,如情绪对抗性障碍、动机偏见性障碍等等。但是不管何种障碍,其特征既有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又有诸学科学习的普遍性。不过对于共性的障碍,也因为学科的特点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特殊处理。心理障碍是心理平衡失调的结果。如同生理疾病一样,既无包治百病的统一良方,又无不可治愈的顽症。“心病要用心药医”。我们教师,就是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中,找出使之平衡的最佳结合点。帮助这类学生增进自身心理系统免疫功能,从而以最佳心理状态圆满完成中学英语学习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