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年春季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2022年春季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德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须遵循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以一定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通过组织管理的各种方式、各个环节来达成管理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成效。要使德育工作合理运行,必须进行科学管理。中小学德育管理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是管理主体在德育实践中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节 德育工作管理

一、德育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一)德育这个概念

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德育理论源远流长。但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直接使用德育的概念,往往用“教”、“教学”、“学”、“道”、“德”等表达。如《学记》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说: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这里讲的“教学”、“教”、“道”、“德”都有教化之意,即要统治者善于教化民众,取得“民心”。德育之意在近代和现代一些教育著作中,也用过“训育”、“狭义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如蔡元培认为:“所谓道德教育,乃输自由、平等、博爱之知识于人民,而使之生正确之观念也。”新中国建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人们对德育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称道德品质教育;有人则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称政治思想教育,显然对德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够全面。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对什么是德育弄不清楚,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或抓了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道德教育;或加强了道德教育,而又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

(二)德育的内涵

概括地说,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也就是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质。综上所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

(三)德育管理的原则

1.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2.德育与青少年的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3.遵循德育规律的原则。

4.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原则。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内涵

德育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因素组成,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等。教育者也是多方位的,有家长、教师、相关社会成员。在这些教育者之中,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人员。在教师队伍之中又有分工,有班主任、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各科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同时,教育任务的复杂,内容的多样,教育资源及其来源的丰富,加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几方面都要求对德育活动有专门的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等环节来保持德育组织的良好机能状态和教育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德育效率,增进德育的实效。由此可知,所谓中小学德育管理,乃是现代中小学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在管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或控制、评价),充分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以达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活动过程。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现代学校管理的不少侧面已经步入科学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相结合的道路,是现代社会中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须遵循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以一定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通过组织管理的各种方式、各个环节来达成管理目标。

第二,中小学德育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活动,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它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其最终的活动目标是达成德育管理目标和教育活动的育德目标。

第三,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特殊层面,中小学德育管理有自己特殊的管理对象,包括构成德育管理活动的承受者,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和作为管理对象的被管理者、组织以及组织之间、组织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小学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日益密切结合,中小学德育管理还涉及校外三结合德育组织、校外德育基地等。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管理作为人类一项基本的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自从人们结成群体完成共同目标开始,管理便起着一种协调人们活动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日益精细,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对管理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科学、技术、管理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以此三大支柱而鼎立,而且管理起主导作用。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麦克纳马拉说,今天美国之所以先进,是在国策上采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结果。中小学德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必然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制度、法规等来承担、执行管理的职能。现代德育管理正是有组织的德育活动的必然产物。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成效。首先,德育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又有校长、教师、职工等,在外有家长、校外辅导员,在教师队伍中又有分工,有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科任教师、团队干部等。中小学德育又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如中小学德育领导小组、党支部、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等,还有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要使德育工作合理运行,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否则,合理的领导体制和管理系统就无法建立和健全,德育的各种途径就不能有效地配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就会混乱而收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其次,正如前述,德育工作的内隐性和分散性,客观上给德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困难,且容易造成人们对德育管理的忽视,同时,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难以真正确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可行性不强,实效不高。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再者,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新时期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重视,影响学生道德品德形成的因素日趋复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日益受关注,这就要求人们在传统德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使传统德育管理向现代德育管理转化。

中小学德育管理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是管理主体在德育实践中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德育工作者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证,德育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充分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中小学德育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德育工作者的行为实行必要的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强化德育工作者的那些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所要求的愿望和追求,使之转化为从事工作的内在动机,使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保持—种能动活跃状态,具有强烈的学习和工作的欲望,有争取优良的工作绩效的努力意志,有研究改进工作的创造精神。德育工作者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需要有统一的管理领导。如果管理有方、得法,就能将其积极性调动起来。反之,工作无法统一部署和要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人问津,就会影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现代德育管理,就是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发挥德育组织的集体作用

德育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依照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集体,如学校的党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年级、班级等。德育组织是德育管理的主要手段,中小学德育正是凭借组织的力量,得以正常地开展工作。德育管理具有众多职能,最基本的职能是组织职能,只有通过组织职能,其他职能才能得以实现。要使德育组织发挥作用或使德育管理的组织职能得以实现,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工作,如建立合理有效的德育组织,使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责明确,使每个成员了解自己在整个组织中的工作关系及其隶属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工作协调,步调一致;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管理体制,理顺各层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地与家庭和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中小学德育、社会德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德育组织的凝聚力,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等。

(三)发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德育力量(各种德育组织、各方面德育工作者)都明确目标、研究对象、落实内容、制定措施,使这些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中小学德育的整体,这样就有可能发挥出大于单方面教育力量所具有的功能之和。如果管理不善,各方面德育力量不能有机整合,德育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系统要素机械凑合,德育的功能则小于各方面德育力量和各要素功能之和。因此,要使德育的整体功能得以提高,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决策和设计,使德育过程中各要素有机运行,组织各方面德育力量;在各个适当的位置上,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取得德育整体效能。

四、学校德育管理的结构

中小学德育管理结构是其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般来说,现代中小学德育管理由六大要素构成。

1.中小学德育管理主体。

中小学德育管理主体即在德育管理组织中负有对他人进行引导和控制等工作的人,亦即管理者,没有主体就不能构成系统的管理。

2.中小学德育管理客体。

中小学德育管理客体即德育管理作用的对象或管理对象,它是由人员、士气、观念、目标、组织以及经费、物资、技术、信息、时间、环境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财、物、信息四个要素,没有客体的德育管理是空洞的,其系统的管理则成了形式的外壳。

3.中小学德育管理指挥系统。

中小学德育管理指挥系统即德育管理系统的管理组织,是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存在和运动的载体,由各级德育管理机构构成,是德育系统经营和管理成败与效果好坏的保证体系。

4.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或管理技术)。

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即管理者用以影响和作用管理对象的中介与桥梁,没有这个中介或桥梁,就不能实现德育管理目标和任务。

5.中小学德育管理职能。

中小学德育管理职能即德育管理活动的作用、功能和职责,包括一般管理职能和特殊管理职能及由此形成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具体职能,是德育管理主体对德育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具体表现。

6.中小学德育管理目标。

中小学德育管理目标即德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预期结果。一个系统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便不复存在。

以上诸因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结构。这六个要素通俗说来即谁来管、管什么、由谁指挥、怎么管、靠什么管、为什么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德育管理主体在德育管理指挥系统的作用下,运用管理手段,对德育管理客体行使管理职能,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管理目标则把信息反馈到指挥系统,形成一个德育管理循环。中小学德育管理就是这六大要素反复运行的过程。

五、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

(一)德育思想管理

德育思想的管理要注重提高全体教育者对德育和德育管理的认识,提高其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此外,还要注意更新德育管理观念,确立包括时代观念、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系统观念、民主观念、全员观念等在内的德育管理的现代理念。

(二)德育组织管理

要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一支德育工作队伍,组织全校各个部门、各个组织机构以及全体工作成员分工承担德育任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保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

(三)德育目标管理

要根据上级指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年或学期德育工作总目标和各部门、年级、班级、人员的德育工作目标,使总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德育目标网络体系,按目标要求对德育工作加以控制并对其成果加以评价,按达到目标程度进行奖惩。

(四)德育计划管理

根据德育管理目标,制定周密的德育工作计划,明确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德育的任务、要求、内容、途径、方式方法、工作日程、活动项目、负责人员等,按计划行事。

(五)德育制度管理

建立和健全全校师生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则,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并及时修改、补充、完善这些规章制度,使德育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对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六)德育环境管理

加强德育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管理好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置,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工作,学校的正确舆论导向,校风与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等,特别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对学校思想品德形成的潜在性、非强制性、持久性的功能。

六、学校德育管理的过程

德育管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按照一定的程序,抓住主要环节,实行阶段把关,使各方面的德育工作按计划协调地进行,以保证整体工作的效益。中小学德育管理的运作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品德情况

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只有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实际状况和特点,才能从学生品德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及其管理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实施计划。

(二)确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管理目标中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在了解学生品德及其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及德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品德实际的德育目标。确定德育目标是制定中小学德育计划的前提,可使中小学德育及其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各方面人员方向明确,行动自觉,避免盲目性,调动其积极性,还可激励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1.设置德育管理目标的意义。

德育管理是为实现学校德育的总目的、总任务服务的。学校德育的总目的、总任务是分阶段一步步实现的,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为该阶段德育的管理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后完成学校德育的总任务。设置一个良好的管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1)有利于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性。因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德育管理目标,这就为各项具体的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有利于对各方面的德育工作者提出统一的要求。德育管理者要根据来自不同岗位德育工作者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这种要求既要体现出每个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又要体现出各方面德育要求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标准,就是管理目标。(3)有利于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正确的适当的德育目标,能使他们方向明确,行动自觉,工作热情更高。

2.设置管理目标的要求。

在确定德育目标时,首先,要处理好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的关系。处理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这一关系的总原则是,要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校教育性质和类型特点的教育目标;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确定中小学德育目标。其次,要实事求是,适当超前。目标的确定要从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实际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这样既能使人们感到切实可行,又能使人们看到发展前景;既能具体地指导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活动,又能给教师和学生以鼓舞,充分发挥目标的作用。再次,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使目标切实可行,提高目标的认同感。

(三)制定德育计划

德育计划是以文件形式反映教育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步骤、措施和方法的总和。

德育计划是德育管理者、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及其管理目标的追求在行动上的选择。德育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光靠一般号召或设想是不行的,他必须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和实行项目,合理安排整个学校的德育活动、师生员工的活动,以作为集体行动的纲领,使德育及其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得以协调和正常运行,保证德育及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实施计划,它可使德育及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德育管理者、教育者及被管理者树立信心,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互相配合,步伐协调一致,并能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连贯性,保证序列化德育内容和目标的实现。

德育计划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学期(或学年)计划。这种计划应在开学前制定出来,其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德育任务和重点、德育内容和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时间的具体安排等。

2.月(或阶段)计划。该计划一般按月(或阶段)制定,其内容主要包括:本月的教育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名称、详细内容和准备工作,每项活动的负责人和日程安排等等。

3.德育活动计划。本计划应在德育活动开展前制定好。这种计划是德育计划中最深入、具体、落实的一步。它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单位、名称、目的、形式、详细内容、日程安排和负责人,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进程等。

从中小学德育的常规教育来说,有些教育活动是年复一年地进行的,它们是具有规律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因此可以把它们制度化。比如九月新学年开学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进行尊师爱生教育,十一、元旦、五一、六一、七一等重大节假日的相关教育,期中、期末考试期间的学习目的教育,毕业班学生的毕业教育等。

在制定德育计划时,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具体学校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教育目标,总的教育计划与德育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的品德实际情况,从而根据总的教育计划和德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品德实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激励性的德育计划;要根据学校各组织、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提出具体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对各项德育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检查,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计划的制订、检查和修改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意见,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四)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这是中小学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德育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现。要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德育质量,必须组织开展好德育活动。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按事先制定的德育计划进行,同时又要根据活动进行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要为原定计划所束缚。组织开展好德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或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明确具体。这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德育活动效果好坏、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或尺度。德育活动的目的必须符合教育目的和德育总目标以及学生品德实际,全面包括品德内容学习、品德能力发展和品德心理保健的目的,同时要从活动的具体内容出发,切实可行,不可大而不当或公式化。德育活动要按预定目的和中心进行,并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解和把握,以使他们彼此密切配合。

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保证德育活动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使德育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条件。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和品德实际,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多样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以使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娱乐性、感染性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性,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要正确选择和科学安排德育内容,切实保证德育活动具有正确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方向和灵魂,并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德育活动中受到系统连贯的品德教育。

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以德育原则为指导,注意活动的方向性、针对性、疏导性、集体性、连贯性、一致性等等。比如全校性德育活动,就需要全校一致配合,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的作用,同时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组织开展德育活动,还应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运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一般说来,提高品德认识的活动主要选用语言说理的方法,陶冶品德情感的活动主要选用形象感染的方法,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的活动主要选用实践锻炼和活动训练的方法。同时还要辅之以其他方法与它配合进行。不仅如此,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进行指导,以便把品德教育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根据活动目的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要合理而严密。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从哪里开始?其一般进行程序或环节、步骤是怎样的?德育的一般进行程序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和培养行为习惯这样四个互相衔接的培养教育环节或步骤;同时它又具有多种开端,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尽管如此,有这样两点是肯定的:第一,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无论是按一般程序进行,也无论是以哪个为开端进行,完整的德育活动结构应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这样四个部分,并由它们按需要和实际情况组合成四个彼此衔接、环环紧扣的步骤。第二,应在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使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全面和谐发展。总之,要根据德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安排德育活动的环节或步骤,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严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和人员的活动,以及各种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式,以使德育活动紧张热烈而又从容有序地进行。

(五)检查

1.检查的意义。

德育管理计划制定以后,要促使各部门执行计划,就需要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种类多种多样,有平时检查、阶段检查、年终检查等。检查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可以对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也可以对德育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项检查。方式可以是口头或书面汇报,也可以是管理者亲自考察实际工作,或发动群众互相检查。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要以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原则。

检查是实现德育管理计划的重要措施,是德育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有利于德育管理者及时了解全面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工作中的优缺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检查,尤其是发动群众的互相检查,有利于各个部门及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检查有利于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德育的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都是管理者事先主观设计出来的,它能否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可通过检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作必要的调整,使其逐渐完善。

2.检查的要求。

(1)检查的目的要端正。检查工作是为了促进工作,实现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具有这一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它有利于被检查者与检查者的合作,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检查者将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事先通知被检查者,使其有思想准备,而不宜搞突然袭击。

(2)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肯定成绩。有的领导人检查工作,只注意找缺点、漏洞,而不注意肯定成绩,这容易使被检查者不服气,或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的德育工作都是有成绩的,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不足,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3)检查要以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的要求为依据。在德育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检查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实现的情况,而不能任意增加新的内容,或提高标准、降低标准。临时增加新的内容或提高标准,就会降低群众的工作成绩,挫伤群众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标准也会使群众感到原来的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是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真正有用的是领导者的意志。这就容易使管理工作陷于无计划、无目标的混乱状态。所以领导不能抛开原来的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而另搞一套检查标准。如果需要改变原来的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应与群众先商量,再作适当修改,而不能作为临时性检查工作的标准。

(六)总结

1.总结的意义。

总结是德育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任务是要对整个德育管理过程做出评价,找出成绩、经验及管理工作中的缺陷,为制定新的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提供依据。它对不断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反复地总结工作,才能积累工作经验,使管理工作逐步完善。整个德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就是通过设置管理目标、判定实施计划、检查、总结,再设置目标、制订计划、检查、总结……这样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现的。

2.总结的要求。

(1)要以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总结工作。总结要有一个评价是非的标准,否则总结就无法进行。这个标准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意志。这个客观标准就是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的具体要求。为使大家掌握统一的标准,在进行总结时,应让教师重温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并依据同一标准衡量各方面的德育工作。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才能达到积累经验、提高水平、推动工作的目的。

(2)总结的种类要多种多样。为充分发挥总结的作用,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开展总结活动。先要做好个人工作小结,在此基础上,做好部门工作小结,然后再做全校性的总结。这样就使全校性总结能真正反映各个部门、各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为下一个管理过程设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总结的内容上分,还可分为专题性总结、全面总结等。

(3)要充分肯定成绩。总结工作主要是为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分析缺点差错,也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因此,在总结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摆成绩、找经验,成绩摆得愈充分,愈能鼓舞士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找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4)要奖励先进。通过总结工作,发现先进。从工作成绩的优劣中可以看到各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工作能以及工作勤奋的程度。在这种差距面前,管理者要侧重总结经验,表扬先进,奖励先进。这不仅能激励本人加倍努力工作,也有利于带动中间,推动后进。对工作一般者也应以鼓励为主。对问题较多的教师,应着重分析其工作失误的原因,使其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防止一味地批评指责,以免引起抵触情绪,或丧失做好工作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