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事实意识及其教育价值

强化事实意识及其教育价值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化事实意识,不只是对课题研究有至关重要的效用,也是老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养。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下面,谈一点强化事实意识的教育价值。后者强调伦理教条的灌输和践行,而不探究事实究竟如何。因此,一个现代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人和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首先是一个具有事实第一意识的人,而不是教条或教义先行的人。

强化事实意识,不只是对课题研究有至关重要的效用,也是老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养。在法律上,事实是靠证据来呈现的,证据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就理论上说,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或者证据获取不合法,事实在法律层面就不能成立,法庭程序就不能再进行下去。在课题研究中,事实同样要靠证据来呈现,但比司法上要宽泛一些,一般不存在合不合法的问题,除非是获取证据的过程触犯了教育研究的不损害规则并且也触犯了相关法律,但存在合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在课题研究中的事实,很多事实呈现依据的是论据,而不是证据,尤其是立论的事实依据,如某些现象、问题或需要之类,都是作为现成的既成事实来谈论的,尤其在议论或谈论现象、问题或需要的人或机构很有权威的情况情形下,更是拿来就用,一般不问真假。有时这是合理的,但有时则成了陷阱,所以强化事实意识很重要,可以从课题研究起始时,就可以较好地避开研究陷阱。下面,举个例子。

有个课题题目是《以校为本,在师生互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其问题提出是这样表达的。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能否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来看,应该说是逐步提高,尤其是学历水平提高得较快,但在教师队伍中不乏工作数年都是简单重复第一年工作的教师。即使是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也存在专业上的不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里,很多句子是否表达了事实,这要探究一下。例如,“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否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特别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之类,大都不假思索就拿来作为事实性论据来用。但这些是不是事实,一般也不会在问题的提出时探究。理由可能是上级号召了,很多专业研究者都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所以就一定是事实了。但教育要发展,关键真的在教师吗?学校的一切工作,真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吗?似乎也经不起推敲。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这种说法不过是“名师出高徒”这一古老俚语的现代表达,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事实,但也没有提供新的认识增量;而“特别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多大程度上是事实,多大程度上则不是事实?可见,对这些表达如没有事实鉴别意识的话,都不过是一些如风随影的流行意见和空泛套语,以此立论就会显得很虚幻无力,不太可靠。

就笔者的观感来看,中小学老师的课题研究,无论是关于“研究性学习”“自主发展”,还是关于“合作学习”之类,立论往往是不太注重对事实基础的探究,往往以一些宏大叙事的论据来表明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其研究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由课题研究的制度国情决定的,因为不这样就申请不到课题,或者说申请了而很可能中不了标。这个可以理解,但从研究素养培养的角度讲,则要多多培养事实认定意识,不然很可能是在研究伪问题,进而成为一种屠龙术。

还有一个特点,是形成一种课题研究及其表达上的固定套路。例如,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最后的研究结果,还都是问题解决了或问题改善了,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或成效云云。笔者看到的报告或材料,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这种模式的。这个现象或套路是值得忧虑的,因为如果都是这个模式,反而表明不需要研究,而只是主题先行。的确,起始事实有时不好直接去探究证实,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假设意识,然后从着手进行的研究结果来反窥起始事实或起始问题是否成立。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可能恰恰是反证的,但也更有价值,表明起始事实或起始问题本身存在不真实的一面。

从上可见,强化事实意识,要在以下三点上多锻炼自己:第一,问题提出时就要探究立论的事实基础是否可靠,尤其是依据把“论据”当做“事实”来立论的研究,更应注意这一点。第二,要有完整的证据意识,如证据的直接性、充分性、可靠性之类,不能只根据论据或权威来认定事实。第三,在起始事实或起始问题不能直接探究的情况下,要有假设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假定它成立,再根据可验证的推论及其验证,来确认起始事实或起始问题存在与否。

下面,谈一点强化事实意识的教育价值。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研究,不管很多夸张性的说法是什么,但有一点笔者是很认可的,即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或品位。这不只是指其直接的研究成果,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具有应用价值或改良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养成的科学素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或改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在笔者看来,前者的价值有,但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多,而后者才是更为根本的要素和收获,而这第一点就是强化事实本位意识的素养。

当今时代的学校教育的基础,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不同。后者强调伦理教条的灌输和践行,而不探究事实究竟如何。例如,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后者说的是事实,但逻辑上只是同语反复。而前者说的是事实还是激励,是实在还是理想,就很不好较真,要较真非晕倒不可。这种教育强调教义或教条的灌输和践行,不探究并且无法探究事实究竟如何。这与西方的宗教教育不同,后者虽然假设了上帝,但还是力图证明上帝在事实上的存在,尽管这个证明是成功不了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现代学校教育,而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立足于事实之上的。因此,一个现代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人和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首先是一个具有事实第一意识的人,而不是教条或教义先行的人。这一点欠缺,不光会导致教育的溃败,也会导致科学的溃败,甚至导致道德的溃败。因为不尊重事实,歪曲甚至捏造事实的行为,是最大的不道德,这样的人也是最缺德之人。

对老师而言,浓厚的事实意识素养,第一点价值就是可以增强其教育教学的内在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准确完整的事实基础上,才会有力量,也才会让学生口服心服;不然,老师就只能靠面子大于事实来压服学生。这样教育很容易成为反教育,因为面子可能是保住了,但教育丢失了。在教学中,如果缺乏事实意识,那也只能依赖灌输,依赖死记硬背,不可能引导并且还可能阻碍学生去发现疑点探究真相,从而也不可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更谈不上开发学生的智能了。这样的教学,其进行只能更多依赖于外部纪律;这样的教学无趣,也无力,因为教师只是教材、课本的简单传声筒,而不是一个精神探索的引领者,因而只要一个学生发出对教材、课文的事实有疑问,教师的整个教学就会崩塌。例如,像课文《司马光砸缸》,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意识,就难以应付学生可能针对这一历史事实真实性而发出的疑问;而当这样的疑问真出现时,如何来引导学生推敲事实,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以及什么是看待历史故事的恰当方法等,就更无从谈起了。

第二点,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和真切性。事实是个完整的东西,由人物、起因、过程、结果等一系列要素构成。记叙文还要讲六要素呢,所以具有事实意识,就要尽可能全面细致了解整个过程及其构成,并且从信息传导中有效鉴别真实性和可靠性。教育中同样的事例,如违反纪律,但起因上差别可以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完整捕获事实的素养,那么教育效果很可能相反;而不能从中发现可教育因素的话,教育也很容易失败或无效。教师不是警察,只要违反规则,开处罚单就行了;如果可这样,也不需要老师了,学校中只要设立校警就行了。古人还知道“罚而不教谓之虐”,但怎么教呢?没有探究事实的素养,自然也没有教的准确性和真切性可言。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探究事实的素养,那么所谓教学就不过是文本信息机械转移而已,根本不可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联系或链接起来,从而教学及其学习必然成为记诵之学,教学及其学习就成了脱离真实世界的没有真切性的孤岛。教学及其学习切断了与作为求真来源的真实世界之联系,教育教学的求真支柱就塌陷了。这样的教育教学,不可能起到激发并促进孩子智能发展的作用,因为孩子的智能发展只能在其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和不断联系的过程中才能发展,而这个联系和不断联系的中介,就是来自真实世界的事实及其所引发的问题。

以上的朴素道理,并非中小学老师不懂;而是因为事实第一的科研训练不多,事实素养的修为和累积还不足,所以道理是懂的,但没有形成稳固的习惯,或者是因为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较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依然难以将之有效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于用权威主义加纪律主义来主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果导致我们的教育教学失去很多应有的事实力量和人格魅力。当然,事实素养的修为和累积,不可能解决学校中的所有问题,但一定可以改善一点老师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提升一点教育教学的精神品位,这点价值还是有的。

————————————————————

(1) 这里有点微妙的地方,需要指出一下。实际生活中,尤其在分工很细密的社会中,人们的事实认定不是时时刻刻都居于第一位的。很多事情上或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是依赖媒体或专家,虽然这带来不少弊病,尤其是当媒体或专家本身无良时,更是这样。这或许是复杂社会中生活的一种必要代价,因为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和事事求真、求实。然而,对课题研究来说,则必须把这一点居于首位,是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点,不然就不需要研究了。

(2)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1版,269~276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1版,276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周作宇:《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5) 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1版,9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