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哲学视野里教师的发展

现代哲学视野里教师的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相长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话语。总的来讲,教师的一般发展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彰显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发展的方向所在,中国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期望和中国教师个人高尚的需要就是中国教师发展的矢量。从这一观点来考察每个教师的发展,就不难理解教师的发展也是多样化的。为此首先要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没有教师的理解和参与,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不会获得成功。

一、现代哲学视野里教师的发展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改变过程。人的发展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发展也是作为社会职业人不断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无止境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旧质不断变成新质,是创新。没有旧质向新质的改变,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与其他社会职业人发展不同,其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包括社会人的一般发展和专业发展,是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概念。一般发展是基础,包括作为社会人的伦理道德、情感情操、公民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也包括教师个性心理品质、个人发展的动机,还包括教师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没有一般发展作基础,专业发展就可能步入工具主义歧途,迷失根本的方向与可能;专业发展是教师一般发展的依托,是对教师专业主体意识、地位、发展的意义的充分理解,是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儿童培养问题的不断解决,教师的专业在儿童成长中发展,儿童身心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学相长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话语。教师的一般发展离不开这个依托,否则作为教师的一般发展就可能是句空话。总的来讲,教师的一般发展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彰显的。这种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精神、理想、伦理道德、责任感等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理论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研究能力不断成熟,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集中代表了教师发展的意义。所以,在本书中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发展并用。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矢量。也就是说发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历史运动的规律是发展的方向所在,中国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期望和中国教师个人高尚的需要就是中国教师发展的矢量。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从世界范围来看,体现在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当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显示出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因之凸显出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从而集中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教育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还要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还要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为把学校办好积极献计献策等等。也就是说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的这种复合性要求。同时,我国教师发展的方向又必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其发展也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存在的条件、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不同而不同。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从这一观点来考察每个教师的发展,就不难理解教师的发展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只能指出教师发展的历史方向,但不可能规划出每一个教师发展的样式。所以,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具体存在,让教师从自身特点出发,从所处的不同教育环境出发,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得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或人的主体作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特别强调呼唤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主体性。首先要确立人的主体意识,掌握必要的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掌握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具备这些,人就不能成为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诉诸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只是一个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还须诉诸实践,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人的实践及其历史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和最高确证,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主体性提升到能动改造世界的高度,人的实践的高度来弘扬。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靠教师主体作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发挥。为此首先要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没有教师的理解和参与,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不会获得成功。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教育改革的大潮,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阶段的愉快教育、金色童年、幸福童年等实验;中学阶段的成功教育、尊重教育等思想的实践都显示了我国教师蕴藏的巨大的智能和主体精神。所有这一切正是我国教师发展的可能性的源泉。

今天我们论及教师发展就是要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舍此,便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也就不会有教育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然,主体性与责任感有密切联系。责任感指主体必须具有对社会、自然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责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加强的反映。许多人认为传统教育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主体性过程,进而认为应该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或至少削弱其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其实,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近代机器文明所形成的那种整齐划一、标准化,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差异性的做法。我们讲的这种主体性是教师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学生的严肃的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意识,主体必然表现出任性与盲目,因此只有树立起责任意识,才能使教师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完善,树立自觉、自为的主体性,为自身的发展开创广阔的空间。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事物之间发展的关联性。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在论及人的时候,是将人的发展放在社会发展中去理解。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我们以为,在教育实践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就是互为条件的,互相促进的。从根本上讲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我们社会的目的。特殊地讲,教师发展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教育学的理想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发展。学校教育的实践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生活世界。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教师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想是用教师的不断发展去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而以教学为专业的教师,其发展的特点与中心在专业成长,也即是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包括教师的创造和在创造中体验到的精神愉悦和高尚的满足。

但所有这些品质都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说教师专业化发展重在发展,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向新质的改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当然,这种创新是在历史必然链条下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