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7月26—28日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民族学长江学者团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贵州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正文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的简短首发式。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学刊》(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
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2010年7月26—28日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民族学长江学者团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贵州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隆重举行。

参加此次会议的120多名专家学者来自加拿大UBC、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三峡大学、吉首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阳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

会议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正文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民族共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体现,此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西南地区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素材,也是各文科领域学者学术兴趣所在。人文学科重点关注人的现实意义,具有思想性、批判性等特征。这也正是其生动活泼、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方面的体现。处于此领域学习和认知的学生不仅要用学科知识谋食、谋技,更重要的是要谋道。因此,人文学科十分需要交流、传承和创新,学术机构就要对文科的交流和研讨大力支持。我们正值时代快速变迁的时代,文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西南地区的人文学科就更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立足国际,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

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长江学者、本次会议学术召集人之一纳日碧力戈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生存与生命的多元共识:关联性模式再思考”的主题演讲。他在现今生态成为人类首要问题的前提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强调自然和人类社会都要服从关联性模式。他指出,在民族国家时代,文字化社会和数字化生存,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地方语言的地方交流,而是以公民身份直接与国家交流,这样的实践增强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此全球虚拟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也得到了重新审视,用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破除以国为界、以文为界的局限,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他还站在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前提上,提出人类和社会存在的思想基础应该是关联性模式:阶序的多元统一方式,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存在。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的简短首发式。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学刊》(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

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参会代表们围绕着多族共生关系与跨族人类学;西南各民族的族际关系探讨;西南地方文献档案与社会历史变迁;族性、性别与社会-文化空间等四个专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演讲和热烈的讨论,在和谐的气氛中迸发出许多学术闪光点,充分展现了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