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于2009年12月9日至1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新西兰、马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大陆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次会议设立了五场学术报告专场,共宣读论文31篇。跨文化调适传播应当可以更好地担负人类未来的责任。香港中文大学的苏钥机表示“会议十分成功”。
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第五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于2009年12月9日至1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新西兰、马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大陆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本次会议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学者和新闻记者的跨文化对话了解现实的传播障碍,交流彼此对新闻传播意义的理解,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次会议设立了五场学术报告专场,共宣读论文31篇。与会学者针对这31篇论文所提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无私、诚恳、坦率的交流和辩论。交流与辩论围绕四个主题循序深入展开:如何报道“他者”:跨文化新闻传播伦理与问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跨文化比较分析;如何建构充满活力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

面对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如何建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美国学者Kaibin Xu指出,我们不要仅仅把差异视为误解与冲突的来源。在对话主义的视域内,差异和他者也具有正面意义,它是交往机会的前提,也可丰富自我的语境,并有其内在的价值。跨文化性拒绝整齐划一,欢迎有差异的和谐、意识到文化之间存在重叠的多元化。只有如此不同文化的人参与到平等的跨文化交往中来,避免东西方的二元视野局限。差异不是传播的障碍,差异是互补的而不是相反。自我与他者不需要处于对立、冲突的关系中,而应是互惠互补的关系。美国学者Thomas L.Jacobson提出运用交往理性来克服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之间的障碍。新西兰学者Anne-Marie Brady指出,单方面的、单向的宣传难以起到跨文化沟通的功能。“过去,现在,将来”一脉相承,离不开人类的政治、宗教、经济、信息等各项针对性适应活动。跨文化调适传播应当可以更好地担负人类未来的责任。美国学者贾文山呼唤建立全球或者跨文化新闻模式,来克服仅仅从西方文化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新闻模式对文化差异问题的忽视。中国大陆学者李希光通过对话新闻来建立文化间的和谐沟通。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罗世宏以台湾地区的PeoPo公民新闻平台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新闻传播问题的新的路径。

会议中的交流和辩论为思考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打开了四维空间,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肯定。香港中文大学的苏钥机表示“会议十分成功”。清华大学的李希光表示“会议组织得很好”。中国台湾淡江大学的赵雅丽,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Tom Jacobson、Donal Carbsugh,德国学者顾力行(Steve J.Kulich),英国学者Collin Sparks均对这次会议表示充分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