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已成历史,探索还在继续。和其他同行有些不同的是,赖军过往的任何一个作品都极尽设计者的功力,不致留有遗憾。在这之外,他还寻求每个作品在所在的城市,都与当地的环境、历史、人文和谐共生,塑造起建筑本身的持久生命力,增添城市生机。
对很多本土建筑师来说,赖军的做法并不“明智”,因为设计似乎有捷径可走。这些建筑师们,从最早期的欧陆风情到后来的地中海托斯卡纳,从法式、意式到英伦风格、新古典主义ARTDECO,在设计思想和形式上彻底“国际化”,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中国的城市都变成了大杂烩。
北京墨臣新办公楼
赖军不屑于这种廉价的复制拷贝,因为设计绝对没有捷径,有捷径的话也是按照设计本身去总结、去体悟。他认为,建筑的美不只在外形,还在于它有没有内涵,是否让人有亲近感。“这就需要建筑师潜心思考探寻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赖军说,有些建筑外观美丽,但置于城市中却是一种怪异,作品本身已经失败,对城市也是伤害。
位于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的墨臣办公楼改造,便体现了赖军这种设计思路。
墨臣办公楼原是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5层高的砖混办公楼,自带一个小院。2001年墨臣租下该楼,并着手改造,改造前赖军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他发现,分布在佟麟阁路上的建筑极具多样性,街道两边有大片面临拆迁的破旧的并被原住民广泛加建改建的四合院,其间分布有六七十年代的多层住宅,九十年代末的高层商住公寓,政府办公楼,中西结合的教堂,甚至还有一个用古罗马柱式装饰外墙的菜市场。这些建设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建筑在两条主要城市干道的夹缝中依循着旧有城市肌理生长着,看似混乱并且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建设行为却衍生出一种奇妙的秩序,被原住民认同接受,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与旧、历史与现代之间,如何无损当前风貌又面向未来地建设新办公楼,成了赖军设计的重点。他说:“我们希望可以延续该地域已经形成的秩序,包容这里的每一个片断,将它们作为一段段历史。”
在具体的设计中,他从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创造性应用,以当代简约风格强化视觉艺术表现,并尝试运用抽象的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隐喻,摆脱单纯符号化片断造成的苍白和无力。改造后,新楼依然一如既往地安静地退在街道里侧,院子将办公空间与街市隔离开来。办公楼外观简约现代,由外而内融汇水、竹、山、院等等传统文化意境要素,优雅的视觉享受和充斥其间的传统文化气息,堪称独到。
赖军说:“新办公楼的改造理念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当前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二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这栋办公楼的使用者如果不是赖军,其结果会是怎样?这是个问题。
实际上,赖军为一系列改造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仅楼体加固就耗资200多万元,加固之后才开始改造。另外,为了从中积累城市更新改造的经验,赖军还大量使用了绿色材料、新技术等。他说:“城市更新一方面要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但同时也要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赖军说,他是在战战兢兢中开始的城市更新实践。这源自两方面考虑,一是自己必须摸索出适合城市文脉延续的改造模式,二是不能触碰政策高压线。第一个来自专业的努力,第二个因素却不是建筑师所能控制的。
以墨臣新办公楼改造为例,政策规定,如果拆除重建只能建9米高,如果改建不能加高,也不能加建,这一条将赖军局限在很小的发挥空间里。“如果是这样的政策导向,城市更新简直不可想象。”他说。
城市更新处于一种迷局之中——政府有意愿,却没有专业能力;开发商没有热情进行利润低的城市更新;有实力的有意愿的设计公司,却没有完善的政策依据。但必须有人在现有条件下开始探索,因为城市更新课题迟早要解开。
在北京,墨臣曾参与菖蒲河公园改造,当时政策要求“修旧如旧”,墨臣设计建造了一系列仿古建筑,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赖军对此并不是很认同,以仿古建筑的方式修旧有作假之嫌,这样的观念背离了古建筑保护和时代发展特点,需要有新的突破。
在强调改造现有建筑和城市环境相适应的同时,对于老城区建造新建筑,赖军也有丰富经验。
2002年,墨臣获得了北京最知名的小学之一东城区史家小学重建设计项目。该项目挑战性极强,东城区安排的地块十分狭长,周边是高低错落的民宅,政策要求不能对周围建筑形成日照遮挡。如果按照传统设计,这块地根本放不下功能丰富的各种场馆。因为手中没有其他地块,东城区政府要求墨臣“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几经苦思,赖军和他的团队想到了一个方法:根据对周边建筑日照遮挡倒推,计算出这块地能建多少建筑,反算结果是1万多平方建筑面积,而史家小学规划建设面积是3万平方米。缺口怎么补?赖军又想出一个办法,以下沉庭院的设计,将整个环境下沉,并开发出大面积地下空间。
赖军说:“下沉设计,一举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将操场下方全部建为地下空间,游泳馆、篮球馆、部分功能教室、设备房、汽车库、演播厅等设置在地下。”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设计也十分巧妙,沿操场看台侧面设置了采光井和通风口,地下主要节点空间开一些顶窗、高侧窗,解决了功能需要,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墨臣项目——北京新史家小学
事后想来,赖军设计的史家小学与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大量新设计手法、新技术的应用,史家小学显得现代、清新;同时因为理念上坚持现代设计手法诠释传统理念,以宫墙红为建筑色调的校园,与周边灰色民居建筑相映生辉。独具一格的设计,使得该项目获得了首都设计汇报展公共建筑优秀项目奖,并被收入了《2004年中国建筑年鉴》。
有的同行从中看到的是赖军在绿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节水,中水、雨水回收和利用,分质供水、梯级用水和循环用水等;节能,最大限度使用自然光,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学生洗浴用水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史家小学的1/3为地下空间。
赖军觉得这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过程。通过新史家小学,墨臣第一次实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一体化设计,首创了北京下沉庭院式校园设计,是墨臣十几年发展史中的一个巅峰作品。
自2005年投入使用以来,新史家小学每几天就会接待一波考察参观的人群,其中不乏专业建筑师,赖军的设计影响深远。
着眼于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上,如何解开城市更新的命题,需要建筑师和政府共同去面对。赖军说:“墨臣愿意参与城市更新,没有成熟的模式,就更需要我们去摸索。我个人的思路是,城市更新不能完全由政府解决,必须依靠社会或者说是民间的能力,走入一种自我更新的方向。”
事实上,城市更新项目在墨臣业务中的比重非常低。赖军乐于参加城市更新的讨论,来自他的眼光和责任感,他觉得这本身可能对城市未来发展就是一种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