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水引进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水引进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课本,这是毋庸置疑的。相反,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教学成就斐然的语文教师,无不是引进“活水”的高手。单从施教对象的角度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活水的作用至少有四点: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心理机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适当引进“活水”,不失为一剂良方。教学效果的巩固,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活水”的引进。“活水”的引进,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题为《观书有感》的绝句,出自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之手。这首颇富哲理性的小诗,在语文教学方面,对我们也不无启示:一方池塘,水清如许,原因何在?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注入。如果我们把教材内容比作池塘,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比作活水,那么,这教学的池塘中不也是需要引进“活水”吗?

下面,我们不妨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水引进问题作一番探讨:

课本,课本,上课之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课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越雷池一步。凡懂得教学常规的人都知道,照本宣科是授课大忌,它势必导致课讲得单薄、枯燥、呆板。相反,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教学成就斐然的语文教师,无不是引进“活水”的高手。单从施教对象的角度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活水的作用至少有四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心理机制。而“活水”引进,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这里,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王之涣的《凉州词》,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我们教这首诗时,如果直接对词句进行分析,初一学生很难产生多大兴趣,因而也很难领略意境。其实,我们不妨来一段导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凉州词》,是唐诗佳品,有人誉称它为“唐诗绝句压卷之作”。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旗亭旁饮酒。恰巧旁边另有十几个女艺人也在喝酒,三位诗人约定说:“我们都诗名在外,平时高下难分。今天,我们听这帮艺人演唱,唱到谁的诗最多,就算谁的诗最好。”三人刚刚约定,只见一个艺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高兴地用手在墙壁上画道:“一绝句。”接着又一个艺人唱道:“开箧泪沾臆……”,高适也用手在墙上画道:“一绝句。”一会儿,又见一个艺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在墙上画道:“二绝句。”王之涣有些沉不住气了,他指着女艺人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人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也不跟你们争高下了。”一会儿,那位绝妙女子果真轻启歌喉,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听了,都大笑不已。

如果我们这样一讲,学生肯定会被深深吸引,从而急于听老师讲解课文。我们在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下进行教学,岂有不奏效之理?

(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现代社会,要求建设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一个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与课本打交道多,课外阅读、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知识面相当狭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适当引进“活水”,不失为一剂良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供我们联系、发挥,扩大知识视野。只要我们愿意花工夫,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就拿郭预衡《鲁迅的治学方法》一文来说吧,其中至少有如下几点可资发挥:

①但是,到了雍正、乾隆以后,情况变了,有些学者,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再治史了。

②鲁迅还从《无双谱》一书联想到编写一部中国的“人史”,他说:“此书记载人物要好坏都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

③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需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

针对例①,我们可以讲清人徐骏因为诗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句而被杀的公案。针对例②,我们可以讲苏武威武不屈,杖节牧羊十九载的动人事迹;诸葛亮竭力辅佐刘备,力图恢复汉室的苦心。针对例③,我们可以谈唐室的种族问题,明朝开国皇帝的出身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当然,我们教学时不一定把它们全部罗列出来。

(三)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的有些内容,虽然我们作了一番分析,但学生未必明了。这时,如果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知识,则会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

“他(指柔石——笔者注)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看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然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文中提到的方孝孺,课文注释语焉不详,我们不妨作些补充介绍: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就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曾被明太祖征为太傅,助读皇太孙允炆。允炆(惠帝)即位,加封方孝孺为侍讲学士,深受倚重。后来允炆叔父燕王朱棣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捕。朱棣想到方孝孺的声望,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非但宁死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且责骂朱棣的行为不义。朱棣一气之下,处方孝孺以磔刑(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方孝孺慷慨就死……宗族、亲友受株连被杀者数百人。

鲁迅运用这个典故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硬气”和“迂”的特征;二是用朱棣残杀无辜的暴行来衬托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不作如上补充的话,教师纵使精心地分析,学生也难以领会深透。我们作了如上补充后,学生就不难深刻理解了。

(四)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巩固,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活水”的引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进一些必要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学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譬如:“对偶”涉及音韵、语法和字词锤炼能力,是近年高考试题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们每年在复习这个问题时,都注重把学生的触角伸向课外。我们有时候出名联的上联,让学生试对下联,然后再公布原联的下联,让学生与自己所作的比较优劣;有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对名诗中的对仗句式或名联进行分析鉴赏,领会其奥妙;有时候,我们把名诗、名联的一些关键词语空出来,让学生填空。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同学能自拟出符合要求的对联。几年来,参加高考的同学在这方面试题的得分率都很高。

“活水”的引进,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活水”的引进,如何才能恰到好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活水”引进必须遵循“五有”原则,即“有益、有机、有节、有趣、有序”。

(一)有益,这是“活水”引进中的根本原则

我们所说的“活水”,不同于旧戏中的插科打诨。我们引进“活水”的原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那种抛开书本,大讲“山海经”的现象,是首当杜绝的。比如我们教《赤壁之战》,有些学生对文中称刘备为“刘豫州”不解,而书中注解又不能使他们明白时,我们不妨在向学生讲清楚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借代辞格中一种——以官名、地名代人的同时,再举一些课外例子:如杜甫当过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韦应物当过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柳宗元家乡河东,人称柳河东。至于刘备的出身、家庭成员情况,大可不必谈。

(二)有机,要求联系发挥要贴切、自然,不能牵强附会

比如我们教《惯于长夜》一诗,在分析鲁迅先生改“眼”字为“忍”字,改“边”字为“丛”字时,同时再讲“一字之师”的掌故,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是有机的。但是,如果我们大讲齐已和郑谷的家世、交往轶事,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三)有节,是说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要简约精当

诚然,一方池塘,水清如许,是由于有活水流进,但是,如果洪峰直泻,毫无节制,则会把池塘毁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定的,如果我们只就某一点恣意发挥,则往往会冲淡课本该讲的内容,这是得不偿失的。

引进“活水”要做到有节,必须下一番剔抉比较的功夫。例如在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中有关风格问题时,我们可以就书中提到的鲁迅与闻一多的风格加以比较,也可拿茹志鹃与王愿坚的风格加以比较;但是这些比较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我们费时费力,效果还未必好。其实,我们倒不如打个比方:文章风格譬若美的形式多样。以女子为喻,玲珑娇小为美、娉婷秀颀为美;浣纱嬉笑的西施美,捧心踽行的西施何尝不美?这几句话尽管不是出自名人之口,但以人喻文,简洁、生动,很能说明问题。

(四)有趣,是说课堂上的“活水”引进,必须从趣味着眼

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进的课外知识,让人听了昏昏欲睡,那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有几个例子同时可以说明问题,我们应该选择有趣的。又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中“要有好的形式”时,我们可以引用前人的修辞实例加以说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鲁迅修改诗文的例证……如果只让选其中一个的话,我们认为还是选贾岛“推敲”的故事为宜,因为它故事性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有序,要求在教学的某一阶段,应纵观知识体系,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活水”引进层次化、系列化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发生重复现象,做无用功。例如中学语文课本选入鲁迅的作品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鲁迅的出生、为人,以及作品情况。但哪篇文章,介绍什么情况,这里有个顺序问题。例如教杂文时,就不适宜介绍鲁迅的小说情况。而介绍小说知识时,最好在初次教鲁迅小说时介绍。

总之,我们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做好“活水”引进工作,才能使教学池塘中活水常清……

1995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