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谈联想能力的培养

试谈联想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想能力较强的学生,只要看到作文题目就会浮想联翩,心头涌起许多相关的事物、相关的道理,否则就会文思枯竭,无话可说,可见联想能力的重要作用。训练学生这种联想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其相似性。这是在形态相似上进行联想,属较低档的训练要求。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涉及考查考生的联想能力。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完成省略号里的内容。经过系列训练,学生的相对联想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试谈联想能力的培养

石 砚

联想能力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应十分重视的一项能力,因为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桥”。联想能力较强的学生,只要看到作文题目就会浮想联翩,心头涌起许多相关的事物、相关的道理,否则就会文思枯竭,无话可说,可见联想能力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相接近、相联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例如说到“桥”就想到“水”,想到交通,想到各个不同时期的富有特色的桥;说到“春天”就想到青山绿树、万物复苏等。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一文,由烈日下的“热”通过相关联想,想到了“街上的柳树”,又由柳树想到具体的“叶子”“枝条”,还联想到“干巴巴”的马路,尘土飞扬的便道;“狗趴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铺户门前的铜排”等,没有出现一个“热”字,却给读者强烈的天气热的感受,这正是善于联想的结果,也使得老舍的这段描写成为经典性的语段。学习这篇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归纳出由“冷”联想到的相关事物,以“冷”为题描述天气的寒冷而不出现“冷”字,以训练学生相关联想的能力。学生思维大开,兴趣盎然。

二、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由白杨树的生态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我们民族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杨朔在《荔枝蜜》中由荔枝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由蜜蜂辛勤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忘我劳动,由此而产生深沉的情感;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由母亲的勤劳联想到“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由对母亲的回忆和热爱联想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从而使主题得到深化。

这是一种运用得最多的联想,也是最重要、最便于训练的联想方式。训练学生这种联想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其相似性。如在大雨来临之前,我让学生观察乌云翻滚的天空,要求学生说出所想到的事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云的形状联想到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等。这是在形态相似上进行联想,属较低档的训练要求。由此而进一步,我们还可从性质相似上来训练学生较高档次的联想能力。例如不少电影中当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达到顶峰的时候总出现波涛汹涌的大海的镜头,这从联想的角度来说,就是性质相似的联想。把思想斗争和大海联系到一起,形成一种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视觉心态奇效。

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有很多这种联想例子。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这简短的一句话中,对“夜”“路”的联想,写得深刻隽永。学习《爱莲说》后,根据莲的特点写感受也是这种联想训练的妙用。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涉及考查考生的联想能力。1991年的《近墨者黑》或《近墨者黑未必黑》中的“墨”,就要善于联想到生活的环境,只有经过这一联想,文章才能开拓新意,否则就无法展开。1992年的作文题目中就明确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其实,也只有结合所给材料联想现实,才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1995年是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这也要求考生要由诗中的寓意,巧妙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议论。1996年的看漫画作文,也要求考生根据漫画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联想。1997年也要求善于根据所给材料进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想。1998年根据所给材料,针对“坚韧”或“脆弱”,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2000年的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更可以天马行空展开联想,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从文体的自由能够看出高考对联想的日益重视。

三、相对联想

相对联想是由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是否有钱为中心,构思出菲利普夫妇“盼”“赞”“见”“躲”于勒的一系列矛盾经过,使得读者悟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不难看出莫泊桑精湛的相对联想能力。《变色龙》围绕着一条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演出了近乎一出闹剧,也可以看出作者相对联想的功效。

文章中,使用相对联想,可使文章构思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要想把文章写好,还必须训练学生相对联想的能力。“文似看山不喜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对联想能力呢?教学中我曾作过尝试: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写出文章事件的波澜;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在学习一些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或作文题进行训练。如学习《项链》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续写课文:“当佛来思夫人得知玛蒂尔德为还项链而受十年痛苦的折磨后,主动把那挂项链又卖了出去,并把卖项链所得的钱全部给了玛蒂尔德,从此,玛蒂尔德又过上了……的生活。”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完成省略号里的内容。学习《包身工》后,要求学生展开联想,以《我与“芦柴棒”比童年》为题作文,由于新旧时代的不同,在物质生活上,当代少年儿童的无比幸福与“芦柴棒”的极端贫苦形成鲜明对比,同学们从“芦柴棒”的描写中,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己营养丰富、饭菜香甜、学习环境优越的幸福生活。经过系列训练,学生的相对联想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四、相因联想

所谓相因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它产生的原因或发展的结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如果单就这句话的字面来解释,就显得太一般了,无非是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景物。然而我们一旦应用相因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诗,那么诗的意境就不一般了。本来烟是随风飘动的,此处为何说“孤烟直”呢?原来在这广袤的大漠中连一丝风都没有,这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本来太阳就是圆的,为什么此处还要说“长河落日圆”呢?原来是要突出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更加增添了“寂静”的意境。本来一句十个字的诗句,一运用相因联想就使得意境顿开。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相因联想的能力。孔乙己和范进同属旧社会的读书人,为什么两个人的结果截然相反?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运用相因联想就不难得知是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惨死在反动派的枪口之下?学生只要运用相因联想就不难理解:作者写了一个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写她的“微笑”“和蔼”就以一当十,塑造出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反动派的凶残卑劣不言而喻了。

总之,联想是自由灵活的心理驰骋,丰富的联想能激发出人们智慧的火花,也能使行文的思路开阔,还常常能使人突发灵感。如能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更会使文章异彩纷呈。在高中新教材试验中,我把联想列为训练项目,由简单而丰富,由分散而集中,使得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原载《江西省九江一中学报》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